4月12日晚,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山東省平劇院創作排演的《大運河·南旺閘》在濟南市梨園大戲院上演。該劇入選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台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被譽為“生動傳承舞台藝術民本思想的優秀戲曲作品”。
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全長約650公裡,曆史上的大運河山東段是通航條件最困難、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複雜、最巧妙的河段,是南北航道轉換及運作的重要樞紐,在大運河演變曆程中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運河·南旺閘》講述的是元初至明中,因泰山根脈擡升,大運河中斷80餘年。明成祖朱棣深感大運河關乎京畿安全和民生福祉,決定重開運河。工部尚書宋禮臨危受命,化裝成道人尋訪兩代喋血運河的當地水利行家白鷹,得其家藏“水文秘圖”。終在今濟甯市汶上縣建成“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引汶濟運,使得大運河重又流淌500年。
該劇用事件塑造人物,以人物直抒胸臆,将年代久遠的大運河修建用戲曲的傳奇與政治、經濟、人文等現實因素相聯系。用平民視角成功塑造了禦賜“笨人”工部尚書宋禮的形象,通過“接受開河重任”“汶上尋訪白鷹”“實地勘察地形”“克服多難開河”等情節,講述了一位古代賢吏重開大運河的故事,并以曆史觀照現實,頌揚了優秀中華兒女幹事創業“功成不必在我,利在千秋”的精神境界和曆史擔當。
業内專家指出,如果說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臍帶河,它的臍眼恰是“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山東省平劇院将大運河的故事搬上舞台,傳達出了“大國工程”政治、經濟、人文等諸多意義。
該劇集合著名編劇劉桂成,導演周龍,作曲和唱腔設計陳建忠、尹曉東、金亮、趙中華等省内外優秀主創團隊,由山東省平劇院優秀中青年演員傾情演繹。
編劇劉桂成表示,平劇《大運河·南旺閘》曆經打磨,劇本反複修改了十餘次。他希望通過該劇,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平劇這一傳統藝術,讓更多觀衆走進劇院感受其獨特魅力。
在精品創作的同時,山東省平劇院尊重戲劇藝術發展規律,在人才培養方面做文章,将每一場演出都作為年輕演員學習成長的機會。《大運河·南旺閘》演員基本全部是山東省平劇院的優秀青年演員。在劇中飾演宋禮的孫衛安表示,與傳統戲劇不同,《大運河·南旺閘》具有着全新的表演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傳統戲劇往往受到程式化表演的影響,演員需要遵循一定的規範和套路來完成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表達,但《大運河·南旺閘》打破了這一束縛,采用了更加純粹、真實的表演風格,讓演員可以從内心深處發出情感的表達,而非機械地照搬劇本中的情節和台詞。
山東省平劇院院長劉建傑表示,《大運河·南旺閘》要傳遞的是一個明确信号,即舞台藝術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需要貫徹“民本思想”,發揮團隊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山東省平劇院将繼續堅持人才導向,将新時代平劇演員的培養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創新戲曲傳承方式和平劇傳播載體,推出更多更精彩的文藝作品。同時,積極為青年人才的成長提供條件,推動更多優秀人才在新時代的舞台亮相、成長。
記者:石曉丹 編輯:曹夢佳 校對:高新 實習生:劉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