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傅連暲有四個子女,分别是維蓮、維清、維光、維康。
傅維光的妻子懷孕後,快要分娩時,夫妻倆就想請父親傅連暲給孩子取個名字。
傅連暲想了一會兒後,就給出了答案:“永東”。
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傅維光不了解。等父親解釋了之後,傅維光明白了,覺得特别好。
傅維光一直牢記父親的那句話:“我們會回來的”
長征前,傅連暲是中央紅色醫院的院長,主要負責毛主席和紅軍的醫療保健。
由于傅連暲患有嚴重的肺病,有咳血的情況,組織上預估他的身體太虛弱,難以承受長途跋涉的苦楚。
由此,組織希望傅連暲留在江西。可傅連暲想着,毛主席大病剛好,路上需要醫生的細心照料,加上中央首長、紅軍戰士都離不開醫生。
本來革命隊伍中,醫生這一職業就很少了。他要是不去,那顆牽挂地心怎能放下。
于是,在傅連暲再三要求下,終于得到了黨中央的準許。
1934年長征開始時,傅維光才10歲,但他早就懂事了。父親随部隊出征的那晚,傅維光和姐夫陳炳輝一起為父親送行。
傅維光說:“送爸爸去打仗!”
話落,在場的人都笑了。傅連暲風趣地說,爸爸隻會打針,還沒學會打仗。好吧,往後再學打仗吧!
傅維光和姐夫送了父親一裡路,分别時,傅連暲對他們說,我們會回來的,要打到底,有毛主席就一定能勝利!
這句話一直記在傅維光的心裡。多年後,再回想起當時的場景,傅維光依舊會被父親那時候的那種樂觀、充滿了革命必勝的信念所打動。
紅軍主力一走,國民黨的反動派就複辟了。
在反動派的鎮壓中,傅維蓮和丈夫陳炳輝在戰火中犧牲了。當地待不下去了,傅維光跟着母親、二姐和弟弟,輾轉于贛南一帶。
那段躲藏的日子,用傅維光的話說,簡直是過着豬狗不如的生活。
直到西安事變後,傅維光和家人回到了老家。但反動派對他們的施壓,仍讓他們的日子過得十分困苦。
雖說有兩年沒有接到父親的消息,但傅維光的心裡始終相信,父親他們會回來的。
他一直牢記着父親走時,同他鄭重其事地說的那句話。
1937年秋,傅維光終于接到了父親長征後的第一封信。信上說一切都好,傅連暲的身體也強健了許多。
傅維光和家人都激動不已。
傅連暲還說,毛主席在延安知道了他家的情況,非常的關懷,訓示組織每年設法寄些錢回來,幫助傅家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對此,傅維光和家人都感激不已。由此,傅維光和姐弟又能上學讀書了。
之後,在母親督促他們姐弟讀書時,曾問過傅維光幾個問題,諸如“你們知道爸爸哪裡去了?”、“誰寄錢給你們上學,吃飯?”、“長大了幹什麼?”等等。
對此,傅維光一一作答。
傅維光說,他長大了和爸爸一樣,學醫,當紅軍的醫生。
後來,傅維光果真走上了學醫道路。解放前夕,傅維光在南昌醫院當醫生,他完成了年少時自己定下的目标。
北平解放後,陳赓在南下解放南昌的時候,找到了傅維光,并把他帶到北京去見父親傅連暲。
傅連暲看着失散了十幾年的兒子,情緒相當地高興。為了父子團聚,組織把傅維光留在了北京當醫生。
傅維光很争氣,在醫院裡工作認真,表現特别好。是以,後來他們醫院的上司,決定讓傅維光到蘇聯去學習。
這事兒傳到傅連暲的耳朵後,他不同意。
傅連暲表示,他是衛生部的上司,自己的兒子去蘇聯進修,這個事不管兒子願不願意,對群衆的影響是不好的。
就這樣,傅維光就沒去成蘇聯。不僅如此,傅連暲還讓兒子離開了由衛生部直接管轄的北京醫院,讓他去上海工作去了。
傅連暲和兒子說,一個人要自強奮鬥,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書寫自己的曆史。靠父母是不光彩的,也是靠不住的。
父親的這些話,給傅維光留下了很深的記憶。
傅連暲要求孫輩叫“永東”
傅維光記得,他和父親多年後第一次見面,父親說給他一本東北版的《毛澤東》選集。
傅連暲告誡他,自己摸索了半輩子,才從毛主席的書中找到真理。他要兒子一定要好好學,認真學,學一輩子。
接着,傅連暲又說,他希望兒子要牢記,不能以為自己的父親當了部長,兒子就能搞特殊化。做一個革命家庭的子弟,責任更大,要求更高,要在群衆中處處起到模範作用。
傅維光了解,父親對毛主席的那種感情,是非常敬重,真誠。
傅維光和妻子将要有一個孩子了。他請父親幫忙取個名字。傅連暲直接開口說,叫“永東”吧。
傅維光有些不了解,說這是個男孩子的名字,要是生下一個姑娘,怎麼辦呢?
傅連暲解釋說,不論男孩女孩,非這個名字不可。因為這不是個普通的名字,而是對革命的第三代的一個希望和要求。
傅連暲表示,他這一代,一生跟着毛主席鬧革命。傅維光這一代,一生也是跟着毛主席鬧革命。他希望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代代都要跟着毛主席鬧革命。
“永東”就是這樣的意思。
傅維光後來說,平時父親同他們談論一些問題,總是用一種商量的口吻去說。可是對于小孩子的命名,這一回,父親是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革命到底,直到世界上的勞苦人民徹底的勝利。這就是傅連暲的理想目标,這也是他給孫輩親自取名的原因。
平時,傅維光的工作很繁忙,很少與家人團聚。但傅連暲總要安排時間,要他們兄弟姐妹聚在一起,每次講話,傅連暲都會圍繞毛主席如何帶領他們幹革命來展開。
傅維光說,如果革命家庭有家訓,那麼他家的家訓就是聽父親講毛主席的故事!
參考資料:《回憶父親傅連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