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元快剪”奶奶的小攤成鄰裡守望站

作者:九派快訊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

“你們看到老何回來沒有?往常這個點,他應該到門口了。”“老楊腦梗住院了,我們找個時間去看看他老伴?”這幾天,在江漢區唐家墩街道西橋老年宜居社群的便民理發點,長江日報記者總會聽到這樣噓寒問暖的話語。

“7元快剪”奶奶的小攤成鄰裡守望站

董師傅(中)一邊理發,一邊跟老街坊唠家常。 記者趙家新 攝

說話的是從事理發工作53年的社群居民董新民。14歲開始學理發,21歲在國營理發廳帶徒弟,1997年底,她從理發廳買走了4個“老夥計”——轉椅、電推剪、剃刀、粉刷。在那之後,她在社群支起理發小攤,一幹就是26年。

“寫着7元,就收7元”

“7元快剪”奶奶的小攤成鄰裡守望站

記者體驗“7元快剪”。 記者趙家新 攝

8日,記者來到董師傅的理發點,體驗“7元快剪”。

董師傅的理發點堪稱“古典”:座椅是幾十年前的老座椅,踏腳處還有“紅光發具社”幾個字,座椅邊上挂着磨刀布。工具簍裡隻有電推剪、剃刀、吹風機、粉刷、碎發剪等幾樣工具。

記者找到董師傅時,她正悠閑地躺在座椅上休息。邊上,兩位鄰居坐在小闆凳上和她聊着天。不到10分鐘,董師傅就為記者剪完了發。她用吹風機吹完碎發,又用粉刷仔細地擦了記者的臉部和頸部。

董師傅告訴記者,最初她在小區外的馬路邊上開了理發點,3塊錢理發一次。2010年前後,她将理發價格漲到了10元錢。這兩年,她又降價到了7元錢。

9日11時許,胡先生趕來理發。“在董師傅這裡理發已經有20多年了。她的手藝好,理發又快又便宜。”

理發前,胡先生給了董師傅20塊錢現金,董師傅找給胡先生13塊錢。胡先生說:“怎麼還是找13塊錢,旁邊的10元店都沒降價,你還是收10塊錢吧。”

董師傅回答:“你看,我的招牌上寫着7元的,就收7元。”

“老何怎麼還沒回來?”

“7元快剪”奶奶的小攤成鄰裡守望站

20多年的老顧客胡先生找董師傅理發。 記者趙家新 攝

董師傅的理發點位于西橋老年宜居社群入口處約10米遠的地方。時間一長,哪家老人身體不便、哪家老人哪個點出去散步哪個點回來,她都一清二楚。

9日10時許,正在給顧客理發的董師傅突然嘀咕了一句:“老何早上出門,這個點怎麼還沒回來,會不會有什麼事啊?”她問坐在一旁拉家常的兩位街坊:“你們看到老何回小區了嗎?”

兩人都說沒看到,董師傅一邊忙手上的活,一邊建議她們趕緊打聽打聽——老何腿腳不便,走不了多遠,每天早上出小區散步,幾乎都是定點傳回小區。

三人正嘀咕,隻見一位70來歲的大爺拄着拐杖慢慢進了小區。一眼看到來人正是老何,董師傅立刻噓寒問暖:“老何,今天怎麼回來得晚一些?沒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說着,便招呼老何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來休息。

8日中午,孫婆婆外出時無意中和董師傅提了一句樓上空調滴水到窗沿上,董師傅當即表示:“你樓上那家我認識。這樣,你不要着急,我找時間給租戶打個電話,這也不是什麼難解決的事。”

第二天上午,董師傅看到孫婆婆拎着一袋子菜進小區,招呼孫婆婆坐一下,問她滴水的問題解決了沒。孫婆婆一邊拿出一把青菜送給董新民,一邊回答:已經解決好了,樓上那家人找維修工修好了排水管。

“我一個電話,樓上那家找個維修工解決問題。鄰裡和諧多好,你看,我這一個電話還省了一頓青菜錢。”她笑着說。

街坊朱大姐告訴記者,董師傅的日子也不容易,丈夫去世了30多年,一個人将兒子拉扯大。屋漏偏逢連夜雨,前些年,兒子患上重病卧床在家,也需要她照料。

“着急解決不了問題,開心過好每一天才是正道。”采訪中,說起生活的不易,董師傅總是一臉輕松。“我理一個頭,早餐有了;再理一個,青菜有了;理第三個,一天的肉就有了。”她說。

西橋社群書記董守芝說,董新民熱心樂觀,關注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這些細微的小事,更能拉近鄰裡距離、展現鄰裡守望。

“7元快剪”奶奶的小攤成鄰裡守望站

(長江日報記者趙家新)

【編輯:丁翾】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