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作者:微蒲江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牛’人從城市來鐵牛村參與鄉村振興?”

“鐵牛村裡,為何能看到這麼多年輕人?”

“‘新村民’們為鐵牛村帶來了什麼?”

蒲江縣鐵牛村,距離成都市主城區80分鐘車程,是一個由3000多位本地村民和60多位“新村民”共建的未來鄉村公園社群。

據了解,不少人願意放棄城市高薪選擇紮根鐵牛村,這裡彙集了很多海歸和高學曆青年;不懂任何農業知識的青年,在村裡找到了工作。他們都被稱為鐵牛村“新村民”,盡管身份各異,卻有一個共同的目标:與當地村民共建和美鄉村。

今年以來,記者多次來到四川省鄉村振興示範村——鐵牛村走訪,想知道,這些人為什麼來這裡參與鄉村建設?年輕人在鐵牛村都做些什麼?鐵牛村,是否如村口看到的智語“鐵牛村,未來村”,真的能代表未來的鄉村?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01

村裡來了許多“牛”人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2024成都蒲江柑甜采摘節”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目前,鐵牛村有60多位常駐“新村民”以及300多位候鳥“新村民”。他們來自全國20多個省市,有跨國公司的高管,有各類設計師,有營銷專家、金融專家、前媒體人等。

他們為什麼選擇鐵牛村?他們的到來,為村莊帶來了什麼?

2021年,在某跨國公司任職的鄭松梅正式辭去工作來到鐵牛村,參與到村子的建設中。

“原本計劃退休以後再來,但生活裡的變化,促使我想來先拜訪朋友看看。這一看,就留在了這裡。”鄭松梅說,作為“新村民”,自己算年紀比較大的,來鐵牛村的“90後”甚至“00後”年輕人非常多。

鄭松梅認為自己開啟了新生活,“以前是不做飯的,對食材來源所知甚少,在這裡我重新學習了生活本身。”

從鄉村志願者到村企聯合體“醜美鐵牛”公司的法人,鄭松梅把過去管理世界500強企業的經驗運用在鐵牛村的發展中。尤其是與投資管理和政務相關的工作,她駕輕就熟。

鐵牛村的醜美生活館裡有一面牆,牆上有每一位“新村民”的頭像和介紹,他們都在村裡找到了新工作。

“大家都各有所長,‘新村民’們按照專業分成了教育公益、文化藝術、生态農業等7個闆塊,将自己的專業所長用于鐵牛村的鄉村建設,共同努力打造一個讓更多人可以紮根鄉村的創業沃土。”鄭松梅介紹了每個闆塊的“牛”人。在這當中有一個繞不開的人,就是鐵牛村的總規劃師,也是第一位“新村民”——施國平。

從最初接到蒲江縣西來鎮政府的邀請,到接手鐵牛村老村委會改造項目,施國平和團隊完成了從城市建築師到鄉村規劃師的轉變,打造了一批“農場式、街區式、樂園式、莊園式”成都林盤新範式。他們推動傳統農業轉化為新生态農業、傳統林盤轉化為新消費體驗場景,依靠項目吸引了上述不同領域的人來鐵牛村參與投資、建設和執行。

耙耙柑是蒲江縣的水果支柱産業,2021年施國平團隊租下鐵牛村的9畝耙耙柑種植園,把有機生态農業生産理念引入鐵牛村。後來,與老村民成立村企聯合體,新老村民都成為鐵牛村的“合夥人”。通過搭建“新村民企業(銷售方)+村企聯合體(組織方)+專業技術服務機構(技術方)+當地農民(種植方)”的“四方合作”利益聯結機制,在“新村民”的帶動下,鐵牛村有機柑橘生态種植面積擴大到了40畝。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02

村裡來了許多年輕人

“我在這裡找到了事業發展的新方向,更準确地說,開始關心土地問題、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新村民”的鄭松梅,為村子吸引來的第一個年輕人,是自己的女兒。她說:“在小萌思考要去哪裡工作的時候,我建議她來村裡看看。沒想到适應得不錯,找到了感興趣的崗位。”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1月6日,“2024成都蒲江柑甜采摘節”上,記者見到了小萌(左一)和許多年輕人忙着做訪客接待、現場布置、票務核對、采摘服務等工作。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我學的是國際關系,一直在想如果自己都不了解中國的鄉村,又怎麼跟外國人解釋中國呢?”2021年國慶,從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後的小萌原本打算繼續深造,在Gap year(間隔年)期間,她來到鐵牛村當義工。在這個過程中,她嘗試了采購、後勤等工作,感覺一個全新的世界被打開,于是決定來鐵牛村常駐。

在鐵牛村生活和工作的一年多時間裡,小萌經曆了更多的崗位磨練,比如策劃、産品設計、銷售等等。1月6日,“2024成都蒲江柑甜采摘節”上,記者見到小萌和許多年輕人忙着做訪客接待、現場布置、票務核對、采摘服務等工作。

“今天出現好幾個意外,比如預期到活動現場的公仔卻在高速路上。”小萌說,“鄉村振興”,過去對她而言是一個新聞詞彙,現在是一份可觸可感的事業,“在這裡認識許多有趣的人,大家一起合作,學習新的知識,并重新認識生活。”

鐵牛村的同僚于小萌而言,是社群、是夥伴。曹彬洋是她在本地的夥伴,也是因為她這樣的外來青年而返鄉的本地青年。

“之前在鎮上經營火鍋店,小萌他們幾個常來吃飯,都是年輕人,大家聊得來,就成了朋友。”在交談中,曹彬洋了解到鐵牛村的變化,便回來加入餐廳的營運。如今,他已成長為“鐵媽餐廳”主理人,參與策劃營運。

“不會再回城市,最重要的是我在這裡找到了自身與土地之間的關系。”曹彬洋認為,“新村民”在種植生态耙耙柑的過程中探索生态恢複、生态農業、産業轉化、産業融合等路徑,以此來推動整個鄉村的系統建設,這是一份事業。“我原本就來自鄉村的年輕人,傳回鄉村是最佳選擇。”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03

村裡來了許多客人

截至今年2月23日,鐵牛村生态果園有超過2000位“柑爸柑媽”,12家企業成為鐵牛村阿柑生态社群共建企業,一同助力鄉村生态化。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葉科(左一)給參與活動的“柑爸柑媽”介紹生态種植果。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采摘節那天,村裡來了許多客人,包括省内外遊客,以及全國各地的“柑爸柑媽”、媒體記者,與鐵牛村的新老村民一起分享收獲。

“請大家伸出兩隻手,閉上眼睛分别品嘗放在您手心的柑橘,有什麼口味差異?”柑甜采摘節當天,在生态果園旁,阿柑果園首席種植官葉科帶領前來參與活動的“柑爸柑媽”品嘗并感受生态種植果豐富的口感。葉科說:“現在的果酸很明顯,還不是風味最好的時候,春節後會越來越好吃。”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今年春節前,“新村民”們忙着把産品寄給客戶。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柑爸柑媽’計劃是2023年3月27日正式啟動的。消費者每天花費1元錢,一年365元就能在鐵牛村認養一棵樹,擁有自己的‘柑寶寶’。”葉科告訴記者,“柑爸相媽”是生态果園的共建者,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到鐵牛村阿柑生态社群建設中來。

“葉科是最初9畝生态柑橘園的實踐者。第一年,果園裡紅蜘蛛肆虐,所有老村民都說‘你這根本不行’,我們種了多少年,就沒見過不打藥把果子種好的。”西來鎮黨委副書記宋傑4年前開始在鐵牛村工作,她見證了這裡的變化,也見證了一場生态實驗的成功。“沒想到的是,第一年,9畝果園堅持不打農藥,在專業生态技術支援下收獲了2.7萬斤耙耙柑,收購價遠高于傳統種植的柑橘,賣到每公斤20元以上。這給了‘新村民’極大的信心,也第一次讓老村民看到了生态種植的價值,并嘗試生态種植。”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鐵牛村村民趙光進。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村民從一開始的不相信不打農藥也可以,到主動前來詢問是否可以加入生态種植,這是很大轉變。”這個轉變,在鐵牛村村民趙光進身上格外突出。原本賣傳統農藥物資的他,不僅加入了生态種植隊伍,還成了村裡生态種植的技術人員。

“新村民”成立了醜美公司,新老村民一起合作,讓生态種植從最初的9畝到現在的40畝。

鐵牛村黨委書記徐幫淼說,醜美公司把優質的耙耙柑優價收購銷售到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并開發出巧克力、果酒、米花糖等加工産品,增加了采摘、農耕、研學等體驗,實作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鐵牛村也成了蒲江縣“兩個替代”工程(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的示範标杆,積極探索“零農殘”生态種植,大力倡導綠色生産方式。

鄉村觀察|鐵牛村,是未來村嗎?

西來鎮黨委副書記宋傑。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今年27歲的趙苓利,大學畢業後不久就和丈夫回到鐵牛村,幫助母親經營春茹農家院。

“‘新村民’尤其是外來的年輕人,給村裡帶來不少好處,引進了不少流量,我家基本上每天都有客人。‘新村民’會在村裡辦一些活動,邀請老村民參加,促進新老村民融合。”趙苓利說,鐵牛村本村的年輕人也陸續回來了,想在家鄉做一番自己的事業。“今年,我們家也會進行生态種植,到時客人就可以摘最好的柑橘。”

【對話一線】

鐵牛村的故事講到這裡并沒有完。鄭松梅告訴記者,鐵牛村“出圈”後,四川省内已經有其他市州邀請“新村民”參與鄉村振興,複制成功的項目經驗。眼下,她和團隊正在泸定縣調研,為“五一”的活動做準備。

鐵牛村,能代表未來的鄉村嗎?帶着文章開頭的問題,記者采訪了“三農”領域的專家、生态種植專家和政府從業人員,請他們談談生态種植、鄉村振興與經驗推廣。

記者:“新村民”的生态種植經驗将帶來了什麼?

農業農村部鄉村産業振興“頭雁”帶頭人、蒲江縣有機産業協會會長楊欣:生态農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是,如何建立農民對生态種植方式的信心和解決生态農産品的市場銷售問題。“新村民”的生态種植探索,從價值訴求上解決現代農産品要求“快長”“大量”的商品觀念,轉向了追求“健康”“品質”的有機價值觀上,這為實作生态種植成功打下了基礎,更為蒲江推動“兩個替代”農業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鮮活的樣闆,诠釋了“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的内涵。

記者:“新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為鐵牛村帶來了什麼?

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曉鳴:鐵牛村的“新村民”差別于其他鄉村的外來人才,表現為組團式、資源型、發展型的導入。除了吸引外來的年輕人來村,還讓本地的年輕人融合“新村民”,實作了多元主體利益聯接。

記者:鄉村振興,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郭曉鳴:鄉村的産業發展,它表現出整體性的人才需要,就是既要有懂技術,也要懂營銷,還要懂品牌。鐵牛村這樣一個“新村民”的團隊是組團化的進入,人才互相之間具備功能性彌補,促進鄉村振興的效果就好,且可以複制。

記者:“鐵牛村”的成功經驗,四川将如何推廣?

四川省農業宣傳中心主任戴傑帆:“鐵牛村”在鄉村人才招引和鄉村建設方面有很多好經驗值得推廣。今年四川将建設200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培育示範村1000個、精品村100個,實施“耕耘者”振興計劃,持續抓好示範建立,提升治理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參與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