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央視網消息(記者/楊繹霏):近來,多地氣溫顯著攀升,華南、西南局部地區的最高氣溫已突破30℃。雲南省多地迎來高溫天氣,據當地氣象部門預計,未來十天,最高氣溫将接近41℃。
4月12日,在北方城市中,哈爾濱、長春最高氣溫突破20℃;北京、天津、石家莊最高氣溫達到26—29℃,較常年同期大幅度偏高。
有網友表示,“印象中天氣轉熱應該在五月份,現在卻早早地開始升溫”“感覺春天越來越短,春裝隻穿過兩套就穿短袖了”……
春天真的越來越短嗎?
上海市氣象服務中心釋出資料顯示,1900—1999年,春天的平均天數為72天,2014—2018年,春天的平均天數縮短至70天。
北京的春天也有變短的趨勢。相關資料顯示,1951—1960年,北京春天平均日數為61天,但到2011—2017年,春天平均日數隻有50天,北京的春天大約以每10年縮短1天的速度減少。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祝從文表示,研究表明,随着全球變暖的加劇,春天确實越來越短。“據觀測,1952年北半球春天的天數為124天。至2011年,北半球春天天數縮短至115天。2023年是全球變暖後最暖的一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打破了曆史紀錄,也就意味着這一年春天的時間會明顯變少”。
《新聞+》記者:入春的标準是什麼?
祝從文:對于判斷春季是否到來的标準不止一種。
最早春季的定義是根據太陽活動具體劃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時間就是根據太陽視位置季節變化,即到達赤道或者南、北回歸線位置的時間定義。比如春分一般在3月21号左右,從這一天開始,我們就認為春天已經到來。
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所感覺的溫度、季節也不一樣,是以我們在氣象上經常使用公曆時間,将春天定義成為3月至5月,夏季定義為6月至8月,秋季定義為9月至11月,12月至次年2月份定義為冬季。
此外,還有一種定義,在學術上我們稱為物候,指的是每年花開的時間,生長的時間或者是作物發芽的時間。根據農作的規律感覺四個季節的變化。
最近這些年,特别是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我們發現四個季節與以往表現不一樣,是以在201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标準》制定了氣候季節劃分的氣象标準。其中規定從溫度變化角度定義季節。春天是從10℃開始,大概到22℃結束,以此定義整個春季。但因為每天、每年的變化不一樣,是以為了避免某一天的溫度波動對一年的影響,在計算過程中,采用滑動日平均氣溫定義,即根據5天滑動平均值定義春天。
當5天滑動平均值大于10℃時,表明相對來說比較穩定,這個時間就定義為春季開始的時間;高于22℃之後的時間即為春季結束,夏季開始。
《新聞+》記者:春天真的越來越短嗎?
祝從文:每一個地方春天的長短有所不同。在南方,比如華南,春天的時間最長,相對來講,越往北春天的時間越短。站在不同地方了解春天的長與短,感覺是不一樣的。
從過去幾十年的記錄看,在中國,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地方是副熱帶,中高緯度地區。在北方,特别是内蒙古,以及京、津、冀這些地方非常明顯,升溫幅度遠遠大于南方,這是一個特點。
第二,從升溫的速率來說,1985年之後升溫速率明顯加快,中國升溫速率是全球平均溫度的升溫速率的1.5—2倍。
是以我們所在區域的季節變化十分明顯,這種變化是大家可以體會的,也是許多人産生“春天越來越短”感覺的原因,這種感覺并非不準确。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管玉平團隊所做的一項研究解答了春天時長的變化。他把溫度分成了四等份,根據四等份所對應的門檻值定義春、夏、秋、冬開始以及持續的時間。
從整個北半球來看,1952年觀測到的春天的時間為124天,夏天為78天,秋季為87天,冬季為76天。至2011年,春天變為115天,夏天為95天,秋天為82天,冬天為73天。
這其中反映出,春天縮短,夏天變長,秋天、冬天也在變短。
2023年是全球變暖後最暖的一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打破了曆史紀錄,也就意味着這一年春天的時間會明顯變少(存在區域差異)。
未來,按照這樣的速率發展,在最強排放情景下,至2100年,春天會變成108天,夏天進一步變長,變為166天(達到近6個月的時間),秋天變為60天,冬天變為31天。
春天變短并不意味着春天是四季中最短的季節。曆史記錄表明,春天是四季中最長的一個季節(以整個北半球副熱帶為例),冬天是最短的季節,但是随着全球變暖,相對于過去的标準來講,春天的變化最敏感、最顯著。
《新聞+》記者:春天變短會帶來哪些影響?
祝從文:春天變短,夏天變長,并不意味着每一天的溫度都是溫暖如春。通過這些年的觀測,曾經出現過很多極端天氣,比如冬天的某一天降溫強烈,寒潮出現。在過去,24小時内降溫達到10度、8度門檻值的天氣較少,但是近10年或20年,24小時内降溫達到18度、20度,溫度波動加大,意味着這種極端性在加強。
我們也可以從動态的角度認識這種季節變化。在未來,以往的這種季節劃分标準,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已經不再适用,可以通過改變标準,重新認識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季節的分布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