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實幹作風
■丁鵬輝
習主席強調:“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幹出來的。”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實幹是一種态度,更是一種擔當。青年官兵要永葆實幹作風,以夙興夜寐的工作狀态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态真抓實幹,憑實幹立身、靠實績進步,努力在平凡崗位上幹出精彩業績。
要有想幹願幹的主觀意願。永葆實幹作風,想幹願幹是重要前提。目前,個别同志還抱有在其位不謀其政、工作隻求過得去、遇到沖突繞道走等錯誤心态,思想上無所用心、行動上無所作為、工作上無所追求,這些都是缺乏使命擔當的表現。用力幹隻能完成,用心幹才能幹好。雷鋒同志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是因為他對黨的事業無限熱愛、忠貞不渝。實際工作中,當我們以飽滿的熱情和認真的态度真抓實幹時,工作就能出彩;相反,如果有抵觸情緒、敷衍塞責,成效必然低下。青年官兵要想在工作中幹出一番成績,就必須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投入工作,堅守“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把崗位當戰位看,把工作當事業幹,把職責使命扛在肩頭。
要有苦幹實幹的奮鬥精神。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青年官兵多經曆一點摔打、挫折、考驗,有利于走好軍旅之路。“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幹霄戰風雨。”“鐵人”王進喜以“甯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幹勁,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戰風沙、鬥内澇、治鹽堿,改善了蘭考惡劣的自然環境;“兩彈元勳”鄧稼先埋名戈壁數十載,常年風餐露宿,“用最原始的辦法”破譯了原子彈的奧秘。新征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前方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青年官兵要做到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多接燙手的山芋,在艱苦環境、險重任務、吃勁崗位上真抓實幹、埋頭苦幹。
要有一幹到底的恒心韌勁。“道雖迩,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幹事創業,不僅需要一腔熱忱,還要做到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現實中,有的人在工作中碰到問題就回避,遇到沖突就退縮,缺乏攻堅克難的韌勁、堅持到底的恒心。永葆實幹作風,就要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心理和揠苗助長、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在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中成就一番事業。林俊德同志用半個世紀的無私奉獻,潛心鑄造大國重器,直到生命最後時刻仍在堅守;王繼才同志32年如一日執着堅守,把大好年華甚至寶貴生命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在推進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中,青年官兵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恒心,一錘接着一錘敲,一茬接着一茬幹,一張藍圖繪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
一條一條對《條例》 心裡“咯噔”好幾下
學習新版《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看着看着心裡就“咯噔”一下,再往下看,心裡又“咯噔”一下。一條一條看下來,心裡“咯噔”好幾下。
問周圍的黨員幹部,心裡“咯噔”的不是個别情況,而是很多人的真實感受。細琢磨,這“咯噔”一下“咯噔”得好,說明在學習的過程中,《條例》的具體内容對黨員幹部的内心世界真正有所觸動。就像走路遇到高壓線,即使沒有碰觸,心裡也會突然發緊一樣,由不得你不警醒。
還有的黨員幹部講,雖然《條例》曆經三次修訂,但以前并沒有上心讀過,說不上真正了解和掌握,總覺得自己不會違紀犯錯,對守住紀律紅線心裡始終是有底氣的。甚至有的黨員這樣說,自己無權無勢,根本沒有條件、沒有資格違紀犯錯。
看了《條例》才知道,所謂“底氣說”“資格論”都是糊塗認識、都是危險思想。《條例》看與不看不一樣,學與不學大不同。看了學了,心裡“咯噔”過了,這正是《條例》制訂初衷的一個展現,正是在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所要追求的效果。“咯噔”一下,“戒尺”長一寸,“堤壩”高一分。今天多幾下“咯噔”,正是為了長久的心定神定。
新版《條例》共3編11章158條,兩萬多字,認認真真讀下來,有三點深刻感受。
一是要求高,這主要展現在政治上。《條例》所針對的對象是黨員,黨員是政治身份,從政治上要求是《條例》的一條鮮明主線。這一點,既展現在總則的要求當中,也展現在具體條款的要求當中。我們黨有六大紀律,排在首位的就是政治紀律。《條例》對違反政治紀律行為的處分規定了28條,即從第49條到第76條。第49條規定:在重大原則問題上不同黨中央保持一緻且有實際言論、行為或者造成不良後果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較重的,給予撤銷黨内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黨籍處分。這樣的要求,充分展現了全黨深刻領悟“兩個确立”的決定性意義,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時刻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緻的最高政治原則。應該說,這些年在媒體、論壇等公開場合,不與黨中央保持一緻的言論基本沒有了,但在自媒體、私下聚會等場合,仍有個别黨員幹部口無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殊不知這已在違紀的邊緣,甚至已觸碰紀律紅線。
二是要求嚴,這主要反映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制定紀律和執行紀律總的趨勢是越來越嚴、越往後越嚴。政治上的偏差源自思想上的動搖,而思想的變化也不是無迹可尋的。在一些違紀違法案例中,我們經常看到,個别黨員幹部私自閱看、浏覽、收聽有嚴重政治問題的報刊、書籍、音像制品、電子讀物,以及網絡文本、圖檔、音頻、視訊資料等,有的還熱衷私下分享和傳播,不信大道信小道,不信國内信國外。這些行為理所當然在嚴之列,理所當然要受到黨紀的處理。黨員幹部必須明白,這樣的事情即使做得再私密,那也不是個人的私事,不能存僥幸心理。
三是要求細,這主要展現在針對性上。對着黨員幹部的問題去,是《條例》的鮮明指向。我們既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也要把紀律的籠子紮得越來越密,百密而無一疏。這次新版《條例》新增了對違反群衆紀律行為的處分,雖然隻有8條,但針對性強、操作性強、警示作用大。我們講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這個“上”和“中心”可不是隻挂在嘴上,而必須展現在黨員幹部的行為上。《條例》明确規定在群衆工作中哪些不能做,做了就是違反群衆紀律,就要受到紀律處分,是一種從反面入手的正向激勵。比如,超标準、超範圍向群衆籌資籌勞、攤派費用,加重群衆負擔;違反有關規定扣留、收繳群衆款物或者處罰群衆;克扣群衆财物,或者違反有關規定拖欠群衆錢款;在管理、服務活動中違反有關規定收取費用;在辦理涉及群衆事務時刁難群衆、吃拿卡要;等等。在這幾條之後《條例》還特别加了一句話:在鄉村振興領域有上述行為的,從重或者加重處分。這種在一般條例中很少見的提示,不但不多餘,而且十分必要。鄉村振興是目前我們黨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且是與群衆利益聯系最為密切的一項工作。
《條例》每條都像一個标明了座次的座位,黨員幹部學習《條例》應逐條對号入座,對一對,坐一坐,看看心裡是什麼感覺。
對廣大黨員幹部來講,紀律是限制,而且是硬限制,違反了就要受到處理。但紀律對我們也是幫助,當面臨外界誘惑的時候,當内心澎起欲望的時候,紀律就是我們手裡的武器,它加持我們戰勝誘惑和欲望,保持一個共産黨員的清廉之身。是以,我們不僅要學紀、知紀、明紀、守紀,而且還要感謝紀律。
通讀《條例》最多小半天時間,全黨開展黨紀學習教育,4月到7月,也隻是為期4個月,但遵紀守紀卻是一名共産黨員一輩子的事。
談談“力排衆議”
■楊思聰
1950年北韓戰争爆發。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來勢洶洶,就是否出兵的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反複讨論。決策再難,也要決斷。對此,毛澤東同志經過反複思考,力排衆議提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并說服黨中央其他同志,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事實雄辯地證明,這一決策是英明正确的。這段曆史啟示我們,在決策重大事項時,黨員幹部應善于頂住壓力作決策,在主張正确的情況下做到力排衆議。
力排衆議,有時容易和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相混淆。其實不然,力排衆議是建立在對客觀事物正确認知的基礎上,敢于提出并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發揚民主作風去說服他人的一種工作方法,而不是不明是非、一味地搞“聽我的”“說了算”。要想做到力排衆議且主張正确,必須具備對事物的正确認知和精準分析判斷、強烈的擔當精神、良好的溝通能力等。
對事物的正确認知和精準分析判斷是前提。力排衆議,不是盲目提議,而是對事物有分析、有思考、有見解,繼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其中蘊含着對事物的規律性認識、前瞻性判斷。二戰時期,英美軍方曾對作戰後幸存飛機上的彈痕分布進行研究,起先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在哪裡加強裝甲,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衆議,指出更應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因而這部分資料容易被忽略。事實證明沃德的判斷是正确的。黨員幹部要提高對事物的正确認知和精準分析判斷,必須加強調查研究,對不懂不會的要撲下身子到基層、到一線了解情況,通過分析思考、歸納總結,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必須堅持實事求是,遇事不能主觀臆斷、不懂裝懂,拍腦門、想當然,而是要在基于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識事物、分析情況、得出結論;必須注重加強學習,常懷“本領恐慌”,除了努力掌握崗位必需的知識技能,還須廣泛涉獵、深入學習政治、哲學、軍事、科技、管理、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開闊眼界、啟發思考,不斷提高自身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強烈的擔當精神是保證。重大決策面前,是随大流、人雲亦雲,還是堅持獨立思考、敢于表達觀點主張,特别是在與衆人意見不一緻的情況下,能不能一心為公、建言獻策,考驗黨員幹部是否具備擔當精神。解放海南島戰役中,當時我軍存在缺乏渡船和船工、官兵海戰經驗不足等問題,有的指揮員認為我軍渡海登島作戰條件還不成熟。面對種種不利因素,時任40軍軍長的韓先楚在準确把握潮汐和風向變化的基礎上,果斷決策、多次請戰,最終說服上級改變了作戰計劃,提前登島、一舉成功。隻有具備強烈的擔當精神,才能在關鍵時刻頂住壓力提出正确主張。這需要廣大黨員幹部持續錘煉黨性,在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大問題面前,始終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多一分不避毀譽、敢講真話,少一分畏畏縮縮、違心附和。要勇于決策拍闆,對看得準、把握大的事情,該決策的就果斷決策,該負責的就大膽負責,哪怕是擔風險、承壓力,也要抓住時機、笃定前行;敢于堅持正确觀點,在個人觀點不被重視、不被認可的情況下,堅持以提升最終決策的科學性、實效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發聲建言、貢獻智慧力量。
良好的溝通能力是關鍵。力排衆議不是一排了之,必須加強與他人溝通交流,確定思想統一、行動一緻。解放戰争時期,國民黨部隊向陝甘甯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毛澤東同志審時度勢、力排衆議,決定主動撤離延安。面對一部分軍民想不通的狀況,他耐心解釋說,“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加強溝通、形成共識,需要發揚民主,堅持平等議事、集體讨論,在充分論證各種觀點、方案的利弊得失過程中,確定形成的決策更加科學合理;需要保持耐心,對少數思想轉不過彎、始終抱有不同觀點的同志,堅持不厭其煩做工作、苦口婆心講道理,進而赢得他們的支援;需要改進方法,善于運用群衆聽得懂、能接受的語言闡明觀點、答疑解惑,少些大話套話空話,少些居高臨下、盛氣淩人,通過更接地氣、更具親和力的語言表達,讓自己的觀點更易被他人接納和信服。
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徐曉明
“新質生産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産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品質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質态”“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麼是新質生産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産力、怎樣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大問題,為新征程上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實踐路徑。
準确了解和深刻把握新質生産力的科學内涵和生成邏輯。“新質生産力”并非憑空産生,而是在傳統生産力發展的基礎上,通過科技創新及模式創新促進生産力水準不斷提升而呈現的新質态。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産力”這一概念,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對新質生産力作出系統闡述,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進一步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從理論邏輯看,新質生産力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踐探索的理論結晶。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産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産力标準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帶有根本性的标準。回顧大陸發展曆程,從毛澤東同志提出“不搞科學技術,生産力無法提高”,到鄧小平同志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創新和生産力發展。随着大陸步入新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一以貫之解放和發展生産力,推動大陸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形成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産力。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産力”,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内涵,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具有深刻理論意義。從實踐邏輯看,新質生産力所涵蓋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已經在傳統産業更新和新興戰略産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一些重大戰略發展區域不斷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實作了産業集聚效應與區域協同效應的雙重提升。新質生産力所帶來的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在實踐中已經展現出對高品質發展的強勁支撐力和推動力。
以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科技實力躍上新的大台階,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着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載人航天、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等領域捷報頻傳,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呈現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爆發式增長态勢。實踐證明,加快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戰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術持續湧現,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大力培育未來産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産業更新、開辟新賽道、塑造新質生産力的戰略選擇。大陸具備工業體系完整、産業規模龐大、應用場景豐富等綜合優勢,為未來産業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要面向未來産業重點方向,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工程,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的重要作用,體系化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未來産業培育和新質生産力形成。
以制度創新保障發展新質生産力。制度創新為大陸社會生産力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極大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強化制度的基礎和保障作用。知識、資料、技術和人才是推動生産力發展的關鍵要素,必須創新優質生産要素暢通配置機制。應健全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與時俱進制定适應數字時代的法律法規,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加強資料開放共享,将資料資源轉變成現實生産力;健全要素參與收入配置設定機制,激發生産要素活力。應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彙集政府、市場和企業等多方力量,科學統籌,優化機制,推動創新鍊和産業鍊深度融合;持續推動市場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通過深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經濟體制改革,為新質生産力的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應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創新機制,鼓勵高校創新多元人才培養機制,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關鍵技術領域優化學科布局,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高科技人才隊伍;在高校、研究機構、科創企業之間設立轉換機制,加快推動産學研深度融合;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一方面以更加開放的心态彙聚全球高水準創新資源,為大陸科技創新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援,另一方面同各國一道攜手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更好造福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