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作者:崔以安💟

1950年的冬天,北韓長津湖地區溫度驟降至零下40℃。在這樣的極寒條件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戰役。戰役結束後,志願軍竟有3.2萬人被凍傷,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戰鬥減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如此慘重的非戰鬥減員?難道是因為志願軍缺少禦寒的棉衣嗎?真相到底如何?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志願軍第九兵團奔赴北韓戰場

1950年10月,北韓戰争形勢急轉直下。原本節節勝利的北韓人民軍在仁川登陸戰中遭受重創,被迫從三八線撤退。美軍乘勝追擊,兵分兩路向鴨綠江方向進發,企圖一舉占領北韓全境。

面對美軍的咄咄逼人,中國政府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援助北韓人民。根據最初的計劃,志願軍将在東北集結,經過兩個月的适應和訓練後,于次年春天渡過鴨綠江,投入北韓戰場。

然而,戰事的發展遠比預想的要迅猛得多。11月初,駐紮在鴨綠江南岸的志願軍第13兵團遭到美軍飛機轟炸,被迫提前于11月5日進入北韓境内。與此同時,聯合國軍已經逼近北韓臨時首都平壤,北韓戰局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不得不改變既定計劃。原本作為預備隊的第9兵團被緊急調往前線,參加第二次戰役。這支部隊原本駐紮在中國東南沿海,士兵大多來自南方各省。8月,他們被調往山東,準備入朝作戰。

第9兵團下轄三個軍:第20軍、第26軍和第27軍,共計15萬人。平均每個軍的兵力在5萬人左右。其中,第20軍和第27軍被确定為主力部隊,将直接投入戰鬥。而第26軍則作為預備隊,随時準備支援。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11月初,志願軍各部陸續越過鴨綠江,踏上了北韓的土地。對于這些從南方來的士兵來說,北韓寒冷的氣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中的許多人從未見過下雪,更不用說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中作戰了。

為了盡快适應北韓的氣候,志願軍在列車上就開始學習禦寒知識。指戰員們互相傳授經驗,教大家如何用報紙、幹草等材料制作簡易的防寒裝備。一些老兵則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在東北、華北等地打遊擊的經曆。

然而,紙上談兵終究不如實踐。當志願軍戰士們真正踏上北韓的土地時,他們才意識到,這裡的寒冷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象。刺骨的寒風夾雜着冰雪,無情地吹打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士兵們的呼吸在空氣中凝結成霜,眉毛和胡須上挂滿了冰碴。

盡管條件如此艱苦,但是志願軍将士們并沒有退縮。他們深知,自己肩負着保家衛國的重任。在北韓人民最困難的時候,是祖國伸出了援手。現在,輪到他們用鮮血和生命來捍衛這個友好的鄰邦了。

于是,懷着必勝的信念,志願軍戰士們昂首闊步,向着長津湖的方向進發。他們知道,前方等待着他們的,将是一場殊死搏鬥。但是,他們堅信,有黨和人民的支援,有正義和真理的力量,他們一定能夠戰勝困難,赢得勝利。

長津湖戰役的殘酷環境

1950年11月,北韓北部的冬天已經悄然而至。在這個被稱為"寒冷地獄"的地方,氣溫常常降到零下30℃以下。凜冽的寒風裹挾着雪花,在荒涼的山嶺間呼嘯。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冰血長津湖"的長津湖戰役。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戰役于11月27日拉開序幕。此時,美軍陸戰第1師和步兵第7師已經深入長津湖地區腹地,與志願軍第20軍和第27軍狹路相逢。雙方在茫茫雪原上展開了激烈的遭遇戰。

然而,對志願軍來說,最大的敵人并不是美軍,而是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長津湖地區地勢險要,山高坡陡,溝壑縱橫。11月下旬,這裡已經被厚厚的積雪覆寫。志願軍戰士們不得不在齊膝深的雪地裡跋涉前行,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

更可怕的是長津湖地區的極寒天氣。入冬以來,這裡的氣溫一直在零下30℃徘徊,最低時甚至達到了零下40℃。在這樣的溫度下,人的皮膚暴露在空氣中僅僅幾分鐘,就會被凍傷。

志願軍戰士們雖然身着棉衣,但面對如此寒冷的氣溫,這些裝備顯得太過單薄。更何況,許多人的棉衣和棉鞋在長途跋涉中已經破損,根本無法起到禦寒的作用。

在冰天雪地裡,志願軍戰士們與美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炮火在山嶺間轟鳴,子彈在空中呼嘯。戰士們冒着槍林彈雨,在雪地裡匍匐前進,一步步向敵人陣地逼近。

然而,在這樣的極寒條件下作戰,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煎熬。美軍雖然裝備精良,但同樣不堪嚴寒的折磨。據戰後統計,僅僅在長津湖戰役中,美軍就有近千人被凍傷。

對于志願軍來說,情況更加嚴峻。除了與敵人戰鬥,他們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争。許多戰士的手腳已經凍得失去知覺,但他們仍然咬緊牙關,堅持戰鬥。

有的戰士在沖鋒時被流彈擊中,鮮血瞬間凝固在傷口上。有的戰士不慎跌入冰冷的河水中,全身的衣服瞬間凍成了冰甲。更有戰士在極度寒冷和饑餓中昏厥甚至犧牲。

然而,再大的困難也沒能擊垮志願軍戰士們的鬥志。面對殘酷的環境,他們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道鋼鐵長城。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連隊在夜間行軍時,一名戰士實在支撐不住,倒在了雪地裡。他的戰友們趕緊将他扶起,用自己的身體為他遮擋寒風。就這樣,大家互相攙扶,一步一步向前挺進。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戰鬥中,一名機槍手的雙手被凍僵,無法扣動扳機。他就用嘴銜住扳機,用牙齒扣動機槍,直到犧牲。

正是憑着這種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志願軍将士們一次次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在冰天雪地裡書寫了一曲曲悲壯的凱歌。

志願軍在長津湖的慘重損失

長津湖戰役,是志願軍入朝作戰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與敵人浴血奮戰,付出了極其沉痛的代價。

根據戰後的統計,在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共有5萬多人傷亡。其中戰鬥減員19202人,占參戰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這其中既有陣亡的将士,也有負傷的戰友。

然而,更令人震驚的是非戰鬥減員的數字。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共有28954人被凍傷,4000多人被活活凍死。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戰鬥減員。

在極寒的環境下,志願軍戰士們不僅要面對敵人的槍炮,還要與冰雪作鬥争。許多人的手腳已經凍得發紫腫脹,每走一步都如同刀割一般。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更悲慘的是那些被凍死的戰士。他們或是在行軍途中被凍僵,或是在戰鬥中力竭倒下。有的戰士倒在雪地裡,再也沒能站起來。有的戰士靠在戰壕邊,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在這些凍死的将士中,就有後來被稱為"冰雕連"的英雄們。他們是志願軍第20軍第59師177團的一個連隊。

那是在12月12日的一個夜晚,這個連隊奉命在零下40度的極寒中急行軍。由于連日的戰鬥和行軍,戰士們已經筋疲力盡。再加上極度的寒冷和饑餓,許多人體力透支,難以支撐。

在行軍途中,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地倒下。有的人雙腿已經凍僵,無法邁步;有的人意識已經模糊,神志不清。但他們仍然咬緊牙關,用僅存的一絲力氣,向前挪動腳步。

最後,這個連隊的大部分戰士都倒在了冰天雪地裡。當第二天早上,後續部隊趕到時,看到的是一幕令人心碎的景象:一排排戰士靜靜地躺在雪地上,他們臉上還凝固着堅毅的表情,仿佛還在向敵人進攻。

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冰雕連"的英雄們。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凱歌。他們的事迹,也成為了志願軍将士英勇犧牲、視死如歸的象征。

除了"冰雕連",還有無數這樣的英雄,他們或是戰死沙場,或是犧牲在冰雪中。據統計,在長津湖戰役中,僅第20軍就有98名幹部戰死,1742名幹部負傷。

這些數字,每一個都凝結着志願軍将士的鮮血和生命。他們中有的人,犧牲時還不滿20歲;有的人,屍骨至今仍然埋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在這場慘烈的戰役中,志願軍将士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道鋼鐵長城。他們以傷亡3萬餘人的慘重代價,迫使敵人最終撤出了長津湖地區。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凍傷減員過多的真正原因

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遭受了慘重的傷亡,尤其是非戰鬥減員的數量更是觸目驚心。戰後,許多人都在反思,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凍傷病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一悲劇?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志願軍缺少禦寒的裝備,尤其是棉衣棉鞋。确實,在當時的條件下,志願軍的冬裝并不充足。許多戰士隻能穿單衣、布鞋甚至草鞋入朝作戰。

但是,通過查閱曆史資料和志願軍将士們的回憶,我們發現,裝備并非導緻大量凍傷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在入朝之前,志願軍就已經盡最大努力為部隊配發了冬裝。

根據東北軍區後勤部的統計,僅1950年11月,就為第九兵團發放了近22萬件棉大衣,18萬餘件棉背心,26萬餘雙棉鞋等禦寒裝具。雖然這些裝備難以抵禦零下40度的嚴寒,但在一般情況下,還是能夠滿足禦寒的需求。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如此多的凍傷病例呢?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第九兵團大多數戰士都是南方人,從未經曆過北方的嚴寒。他們原本駐紮在溫暖的南方,突然來到了寒冷的北韓北部,身體根本無法适應。

10萬志願軍參加長津湖戰役,3.2萬被凍傷,原因不是缺棉衣

志願軍的作戰計劃原本是讓部隊在東北适應兩個月,然後再入朝作戰。但是由于戰況緊急,這個計劃被打亂了。許多部隊是倉促入朝的,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适應訓練。

其次,1950年的北韓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寒冬。據氣象記錄,這一年北韓的平均氣溫比常年低5-7攝氏度。長津湖地區更是出現了零下40度的極寒天氣。

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使是裝備精良的現代軍隊,也難以完全适應。更何況是裝備簡陋、缺乏訓練的志願軍呢?

再次,在戰場上,志願軍面臨的不僅是嚴寒,還有饑餓和疲勞。由于補給線過長,許多部隊常常吃不飽飯,體力嚴重透支。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更容易被凍傷。

最後,美軍的空中優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美軍的飛機經常對志願軍進行轟炸和掃射,志願軍不得不隐蔽行動。這就意味着,他們無法生火取暖,隻能忍受嚴寒的折磨。

在這樣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即使是再好的裝備,也難以完全抵禦寒冷的侵襲。更何況,志願軍的許多裝備在戰鬥中損耗嚴重,防寒效果大打折扣。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連隊在野外宿營,由于不能生火,戰士們隻能擠在一起取暖。有個戰士實在太冷,就偷偷點了一支煙,想暖和一下手指。結果,他剛吸了一口,就被連長發現了。連長立即訓斥了他,并警告全連,不準生火,以免暴露目标。

類似這樣的情況,在北韓戰場上随處可見。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志願軍戰士隻能忍受嚴寒的折磨,不敢稍有松懈。

結尾

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導緻了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中出現了大量非戰鬥減員。這是一場可歌可泣的悲壯戰役,志願軍将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勝利的果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