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沒地圖和導航是怎麼出遠門的?難道他們出遠門不怕迷路嗎?

作者:奇聞趣史

如今的現代人出門,無非是拿起手機叫個車,收拾幾件行李,便可以說走就走。然而在古代,一次遠行可謂是難于上青天。

古人沒地圖和導航是怎麼出遠門的?難道他們出遠門不怕迷路嗎?

首先,古人出行需要辦理一系列複雜的手續。由于古代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百姓外出必須持有官府簽發的"過所",類似于現在的通行證。沒有這個證件,很可能會被當作逃犯或者可疑分子拘留盤問。

其次,在外旅行必須随身攜帶足夠的幹糧和水。那時沒有便利店,沿途能否買到食物和飲水全靠運氣。有時碰上災荒,餓死在半路上的情況也是常有的。

古人沒地圖和導航是怎麼出遠門的?難道他們出遠門不怕迷路嗎?

交通工具方面,除了達官貴人,一般百姓多是步行或騎馬、騎驢。還有些地方可以乘船,但受季節和水文影響很大。馬車雖然是最舒适的代步工具,但造價昂貴,隻有富豪才買得起。久而久之,便産生了馬幫這個特殊的群體。

古人沒地圖和導航是怎麼出遠門的?難道他們出遠門不怕迷路嗎?

然而,道路安全卻是最大的隐患。山區常有土匪出沒,搶劫過路的商人和旅客。為了保護自己的性命财産,有錢人便會花重金雇傭镖師保駕護航。而在人煙稀少的地方,還有野獸的威脅,稍有不慎就可能丢了性命。

盡管路途艱險,但古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可謂是殚精竭慮。驿站的設定便是一大智慧結晶。從漢代開始,官府沿主要道路每隔一定距離就設立驿站,提供食宿、飲水和替換馬匹的服務,大大友善了官員和信使的出行。

古人沒地圖和導航是怎麼出遠門的?難道他們出遠門不怕迷路嗎?

古人對道路的認知也在不斷進步。最早人們對道路進行命名,以起點和終點命名的居多,比如"蜀道"就是四川到長安的道路。後來随着測繪技術的進步,出現了較為精确的裡程概念。據史書記載,漢代張骞鑿空心木杆,每隔一定距離插在地上,依此計算裡程。到了唐宋時期,又出現了記裡鼓車,用于丈量道路的距離。

總之,古代出行之艱辛可見一斑。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一次遠行往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正是在困難的條件下,古人在道路建設、測繪制圖等方面不斷進取,智慧和毅力值得後人學習和敬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