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因地制宜開展老年助餐服務

作者:天津河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和老齡産業,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強養老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養老服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社群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國務院辦公廳1月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強調“擴大老年助餐服務”。

  民以食為天,很多老年人對助餐服務有廣泛的需求。如何開展好社群助餐服務,讓老年人共享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因地制宜開展老年助餐服務

引入合作企業

老年助餐專業化

  中午時分,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南街道九曲河社群的幸福食堂内飯菜飄香,10多道各式菜肴盛在保溫格裡,冒着熱氣。店長黃蘭芳熱情招呼:“阿姨,今天想吃點什麼?”

  “來份茄子,外加米粉肉。”90歲高齡的社群居民李滿妹是食堂的常客。

  “一日三餐”是關系老年人生活品質的“關鍵小事”。為推動老年人助餐服務健康發展,章貢區探索社群幸福食堂項目建設,強調社會力量參與,提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目前我們食堂提供的菜品有30多種,菜品價格按照葷素來定,有不同檔位價格,最便宜的蔬菜隻要3元,最高的葷菜也就15元,而且免費搭配多種小菜,供老人們品嘗。”黃蘭芳說,考慮到老年人的口味,食堂多制備少油少鹽的清淡菜品。目前,在食堂用餐的老年人有200多人。

  水南街道幸福食堂不僅設定了老年人就餐區,還設有老年活動中心,添置書報架、棋牌桌、圖書角等文娛設施。“這裡最大的特色是‘政府引導、政企合作、專業化營運’。”水南街道辦副主任朱雪妍表示,“我們通過市場運作模式,由政府免費提供場地,引入第三方知名餐飲企業合作,實作老年助餐專業化營運,發展更可持續。”

  “社會力量是參與發展老年助餐服務的重要力量。”章貢區民政局副局長鄒華雲介紹,目前轄區社會力量參與養老助餐意願較高,全區社群類幸福食堂33家,其中政府直接營運9家、間接營運3家,社會力量參與營運社群幸福食堂21家。全區平均每天服務老年人9600人次。同時,實施社群幸福食堂星級評定工作,依據群衆滿意度和服務人次、服務數量等名額,确定社群食堂年度星級,并給予一定營運補貼,促進企業不斷提升服務水準。

  今年3月,江西省民政廳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加快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實施方案》,要求聚焦老年人就餐實際困難,堅持政府統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建構覆寫城鄉、布局合理、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今年底江西省範圍内将新增城市助餐點308個,農村地區依托已有互助養老點位完善服務。

  贛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院長鄭慶傑教授認為,政府建立供需對接平台,在市場引導下,讓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是社群養老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未來,還應細分養老護理人力資源的多層級市場,加強護理隊伍建設,激活多元社會主體參與養老服務事業。

打通配送“最後一公裡”

助餐送到家門口

  “社群的長者食堂,便宜又好吃,但我和老伴兒腿腳不友善,去食堂吃飯也費力,現在有了免費送餐服務,真是幫了大忙。”上海市松江區新橋鎮老年居民周楚說,“我通過手機點餐,随用随點、随叫随到,非常友善,幾乎每天都從社群食堂購買早餐。”

  新橋鎮社群長者食堂與外賣平台合作,打通了“線上點餐、線下配送”服務。松江區相關從業人員介紹,打包費、第三方平台管理費等成本為每次3元,先由社群長者食堂墊付,之後由區級助餐場所補貼轉移至新橋鎮後,再補貼給長者食堂營運方,老年人可以享受免費送餐服務。

  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不僅每天買菜做飯不容易,有些老人走出家門口到社群就餐也有困難,他們期待有更便捷的社群助餐配餐服務。上海市郊區面積較大、人口分散,居住在郊區的老年人送餐需求大。一些地區探索與第三方平台合作,打通了老年助餐配送的“最後一公裡”,受到當地居民的歡迎。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引導外賣平台、物流企業等經營主體參與老年助餐配送。《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明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合作共建等方式,支援社會餐飲企業、商業零售企業和網絡訂餐平台等,為老年人提供社群助餐服務。

  上海市松江區新橋鎮引入社會力量打造“社群食堂+外賣配送”模式,成為社群老年人居家養老、健康飲食的新選擇。餓了麼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将“助力提升社群服務”确立為平台長期的社會責任戰略。過去一年多來,平台依托政企合作,在多個城市的社群與街道共同探索老年助餐的新模式。

  據介紹,該外賣平台2021年上線對老年人更加友好的長輩模式——簡化界面、增大字号,進行适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在此基礎上,與中國信通院達成長期合作,共同啟動“數字技術适老化服務創新計劃”,将在社群開展數字化助餐解決方案分享、數字助老教育訓練、數字銀齡課堂等活動。

  新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超峰認為,政企合作有效結合了政府的組織能力與平台企業的專業能力,通過數字化思維、市場化手段來解決社會性難題,将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推動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

多元協同、共同發展

實作持續營運

  今年84歲的顧大爺居住在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錦秋街道的老年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現在,食堂從業人員準時把餐送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門口,菜是熱的,心是暖的!”顧大爺說。

  午飯時間,走進錦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孝善食堂後廚,從業人員正利落地将飯菜打包好,準備送往老人家中。在就餐區,春日暖陽透過玻璃,照射在潔淨的餐桌上,有的老人正端着盤子排隊打飯,有的正圍桌而坐,吃得津津有味。

  錦秋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李晉豔介紹,去年,該食堂正式啟用,場地由街道免費提供,經裝修完成後交由博興縣家庭幫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營運管理。助餐服務分兩種方式:腿腳靈便的老人,可到食堂自行就餐;行動不便的老人,可選擇上門送餐服務。

  “我們調研發現,周邊有許多孤寡、獨居老人,都盼着吃上一頓熱乎飯,可他們自身行動不便,子女又不在身邊,往往是‘做一次飯,吃好幾頓’,營養也跟不上。”李晉豔說。

  如何破解老年群體“一餐熱飯”難題?近年來,山東省考慮到老年人口規模、用餐需求和服務半徑等因素,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采取建立改建、依托配建、輻射帶動、連鎖營運等多種方式,多管道增加助餐服務供給。

  博興縣民政局局長任瑞新介紹:“财政有專門經費支援老年助餐服務,同時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與養老機構、餐飲企業、社會組織等開展合作。對驗收合格的孝善食堂,給予營運公司3萬元的開辦補貼,對就餐的80歲以上老人,給予每人每天3元的就餐補貼。營運公司通過規模化的經營、有效的成本控制、科學的定價和合理的助餐補貼,實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赢。”

  為實作持續營運,老年助餐還需多元共擔。山東省引導老年人及其子女主動“掏一點”、指導具備條件的黨支部通過集體收入補貼等方式支援老年食堂營運,同時出台《山東省“為老”志願服務項目指南》,以助餐為重點,鼓勵各地引導公益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開展慈善捐贈。2023年,全省慈善總會系統募集老年助餐資金5600萬元。

  截至目前,博興縣共建成助餐服務點78處,全部投入營運。全省共建有老年食堂12591處,日服務老年人達40萬人次。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尹洪祿認為,確定老年食堂長效運作,需要堅持市場化和公益性相結合,整合社群内外的人、文、地、産、景等不同要素,實作政府、社會、市場和家庭等多元協同、合作共擔,因地制宜探索老年助餐服務發展路徑。

來源:《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