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為了養育孩子,每一位山區媽媽都已經付出了她們的所有。而再往前一步,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援。

文|阿招

編輯|楚明

攝影|EWG到處制作

育兒,一項7x24的勞動

背帶穿過嬰兒的腋下,繞在母親的肩上,然後纏過後背,兜住孩子的腿,最後在母親的胸下緊緊打起一個節。每天早上,阿莫這樣熟練地背起自己最小的孩子。兩個三五歲的小姑娘還擠在床上打滾,阿莫一個一個地給她們穿好校服,梳好頭發,背起印着小公主的紫色書包。鞋子要貼得緊緊的,接下來要走很久的路呢。

早上7點過,天剛蒙蒙亮,阿莫推開屋門,小孩像小鴨出籠似地邁出門檻。四面的山還被濃霧環繞,她的家就在西南山區的一個縣,連綿山地間一處不起眼的山腰上。阿莫作為媽媽的一天,從帶着孩子們下山上學開始。

路不算陡,但窄而崎岖,最窄時差不多隻容一個人通過,路旁蔓延出來的草枝擦着人的肩。阿莫像個小孩似的,喜歡随手折根草枝叼在嘴裡。四個人排着隊跨過山上流下來的小溪,像是最小機關的行軍隊列。從老大開始上幼稚園算起,這樣的行軍生活,她已經過了至少7年。

我們是在當地一家幼稚園的聯系名單上找到的阿莫。與京東超市母嬰愛心行動一起來到這裡,我們想要找到一些普通的山區育兒家庭,去了解在這些平時很難被看到的山村家庭裡,這些母親如何将一個小孩養大。

在大城市,養育一個嬰兒已經習慣被看作為整個家庭的大事。從備孕,懷孕直到生産,從小月齡到大月齡,從奶粉和輔食的階段性選擇,紙尿褲的科學使用,再到兒童專用的清潔用品的講究,新手家長們會像海綿一樣地吸收這關于科學育兒的知識,竭盡所能地提供給孩子最好、最精細的養育。

但對于大山裡的媽媽們來說,交通的閉塞、育兒資訊與産品的相對匮乏,讓她們很難找到足夠的外部支撐。

送走兩個孩子後,阿莫也不得閑,種玉米、打玉米粉、喂豬、喂雞,還有大把的農活等着她做。老四剛1歲多,是一刻也離不了人的。無論做什麼活,阿莫都會把他背在背上。終于空閑下來,背帶解下,嬰兒從背上轉移到阿莫的懷裡。

在這裡,處處可見背在背上的娃娃。一根背帶像是延長的臍帶,将母與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這些家庭裡,孩子們一個接一個地出生,相差不過一兩歲,許多母親在十幾年的時間裡,一直在經曆養育嬰兒的生活。這是一個過于漫長的「新手媽媽期」。瑣碎的工作分散在7x24小時永不間斷的勞動中。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阿莫(沙馬爾羅莫)和她的孩子

媽媽們所不知道的事

在大山裡的彜族家庭中,生養4個左右的孩子被視為一件平常的事,如果是兩兒兩女就再好不過。住在公路邊的的莫阿幾今年31歲,已經有了3個孩子,最小的那個才1歲多,她的肚子裡又懷上了5個月大的第4個寶寶。對于這次懷孕,她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應,也說不上喜悅,也說不上憂愁,「這邊都是這樣的」。

的莫阿幾育兒的經驗完全來自家裡長輩的言傳身授。從嬰兒五六個月大,的莫阿幾就開始用荞麥粉喂孩子。等到再大些,長了牙,就大人吃什麼,小孩吃什麼。

和她聊起這些育兒的話題,無論問她什麼問題,她都隻給出最簡單的回答,「是的」,「不是的」。

花了很長的時間,我們才明白,在老大出生之前,的莫阿幾是幾乎一句漢語也不會說的。她沒有上過學,外出打工時一直靠同鄉的翻譯與外面交流。變化是在懷上第一個孩子之後發生的。有了孩子,她不得不更加頻繁地出去買東西,無法再每次都依靠老鄉。為了給孩子買衣服、買鞋子,她一個人走到陌生的集市上。聽别人怎麼說,她就跟着學,這樣完全靠自學學會了漢語。

她還學會了網購。點開軟體,刷圖檔,字看不懂,但是尺碼數字和價格還可以看懂,隻要把軟體裡的所有步驟像肌肉記憶一樣地背下來,她就可以給孩子買東西了。我們差一點就以為她是個木讷的人,卻沒想到她其實這麼勇敢、聰明,相當有學習的天賦。

在二三十年前的山區裡,還有很多家庭不會選擇送女孩出去讀書。她們的童年在幫家裡幹農活、幫母親帶弟弟妹妹中度過。除了周圍講方言的親友,她們再也沒有其他接收外部資訊的管道。當她們成為媽媽,來自老一輩的傳統經驗往往是她們唯一的選擇。那些關于育兒知識的普及、育兒産品的疊代,還無法真正抵達到她們身邊。

即使對于接受過教育的年輕媽媽來說,在家庭育兒之中,她們也經常許多的疑惑,卻不知道從哪裡才能得到解答。1997年出生的曲木阿依,今年27歲,已經是5個孩子的媽媽。她上過國中,能流利地講漢語,像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愛玩手機,刷短視訊,在朋友圈發自拍。可越是接觸到多一點點的資訊,她的困惑越是多。

她的視訊軟體已經完全刷成了育兒的頻道,每天看得最多的,就是其他人如何帶小孩。她從裡面學會了怎麼給孩子打蔬菜泥,給孩子買了牙膠,也知道相比于傳統的尿布,尿不濕要更衛生、更友善,還可以省去給孩子洗衣服的時間。但家裡老人一直覺得,穿尿不濕不健康,會紅屁股。

這種觀念差異在曲木阿依家的育兒過程裡還有更多展現。兩個小孩抵抗力差,總是生病,曲木阿依幾乎每個月都要往縣裡的醫院跑,一個人帶孩子挂水,她連廁所都不敢去。醫生給孩子開了維生素AD,提高免疫力的,35塊錢一盒,她給孩子吃了一個月,又放棄了。婆婆、媽媽、鄰居,都在她耳邊告訴她這東西白花錢沒有用。

曲木阿依講到這裡,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她上過學,明知道應該聽醫生的話,也明知道主動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要比頻繁地去挂水強多了。但怎麼老是做不到呢,「因為我是一個比較沒有主見,别人說的話就很容易動搖,立場不怎麼堅定的那種(人)」。她說着,笑一笑,臉就紅了。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曲木阿依和婆婆,婆婆懷裡的是龍鳳胎中的男孩

當我們在這裡,與媽媽們聊起如何選擇嬰幼兒用品、如何更科學地育兒時,我們看到過很多次這樣腼腆的、紅着臉的微笑。有的媽媽不知道奶粉需要分段購買,有的媽媽覺得超市裡30元一罐的大米粉就已經是很好的輔食選擇。事實上,她們的選擇并不多,走到鎮上或縣城的超市,問那些店員,「我家一歲多的孩子适合吃什麼?」就是她們在購買産品時最經常的挑選方式。

小小的心願

當我們詢問這些媽媽們自己的生活,喜悅的事,煩惱的事,愛好的事,回答幾乎全部都和孩子有關。假如有一個下午的空閑,不必帶孩子,你會做些什麼?很多媽媽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

劉小英是一個例外,她有一個很明确的夢想,「我想考個駕照,因為我喜歡開車的女生」。每次開着個小摩托接送孩子,她總是心驚膽戰的。有了駕照,不僅接送小孩更友善,還可以找到運貨的工作,也許還有時間去旅遊,就算老公沒時間,自己開着車就去了,多好。

劉小英也是彜族人,這個漢名是她上過學、起過「學名」的證明。讀過書,又因為打工走南闖北,去過山東、北京、廣州,她國語講得很标準,說話也利落果斷,一聽就知道是個有主意的人。前幾年,她還投入5萬塊錢在村裡開了一個磚廠,能賺得比一些人在縣城工作還要多。但眼看着馬上就要盈利了,她發現自己懷上了三胎。

原本她都決定了隻要兩個小孩,可是左思右想,劉小英還是舍不得放棄這個孩子。于是磚廠關門,劉小英又做回了家庭主婦。

劉小英一直知道,她的生活本來有另一種可能性。她家兄弟姊妹四個,她排行老大,家裡的弟弟妹妹很多從出生起就由劉小英一直帶着,她仿佛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做母親。17歲國中畢業後,劉小英就一心想着打工賺錢,供弟弟妹妹們多讀書。父母問她,「你考慮好了嗎?不要後悔。」劉小英說,「我永遠不後悔。」

在31歲回望,劉小英對自己17歲那年的決定還是後悔了。再讓她選擇一次的話,「如果能再上幾年學,我現在可能也會有個小工作。」她現在隻盼着老三再大一點點,大到從她的背上下來。那麼也許她就可以去考駕照,也可以去找工作。她還想要開着車去從來沒去過的地方。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劉小英的大女兒和弟弟

常年過着育嬰生活的媽媽們,談論「自我」是一件奢侈的事。她們會想,假如當初再多讀一點書,有一份工作,現在就可以給小孩多買一點好吃的,好穿的,讓小孩過得再好一點。

30歲的阿莫也有一個小小的願望。小寶最近快要學走路了,她每天扶着他在家裡的地上走。房子是20多年前修的,她很想拿一點錢,把家裡的房子修一修,讓地面平整些,牆上不要老是結蜘蛛網,這個心願她已經向老公說了很多次,可是至今也沒有實作。

老公在外打工,阿莫每個月能拿到一千多的生活費。她幾乎不買口糧,全靠地裡的洋芋和青菜自給自足,全部的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阿莫一直很想出去打工,靠自己掙一點錢。她不是那種會因為自己語言不通或沒上過學就畏手畏腳的人,她相信自己隻要能出去,總能賺到錢。老四出生之前,她甚至已經托别人幫她買好了去深圳的火車票。但在火車站,她被丈夫攔下了。孩子還小,不能沒人帶。

阿莫,阿莫,在她家的那幾天我們老是這麼叫她,因為聽見其他人都這樣叫,以為這是她的小名。每次在人群裡喊一聲「阿莫!」她就笑盈盈地跑過來。無論什麼時候看她,她總是在笑,仿佛生活裡沒有憂愁一樣。采訪快結束的時候,她告訴我們,我們一直叫的「阿莫」其實是「媽媽」的意思。

其實她的名字是沙馬爾羅莫。就算叫小名也應該是叫「沙」。沙馬爾羅莫現在不指望丈夫,或婆家,或娘家的任何人來幫助她改善現在的生活。等到孩子會走了,從她的背上下來了,她相信,她一定會去深圳。

大山外的回響

傍晚放學後,孩子們回到家,村莊一下熱鬧了起來。有的孩子像出籠的小鳥,放下書包就跑出去爬樹、玩水、在菜園子裡追着小狗跑。他們舉着小賣部裡買來的零食,臉因為高原上強烈的紫外線而曬得黑紅,眼睛亮晶晶地看着遠處的山。這種時候,那一整座大山就是他們天然的遊樂場。

在這裡很少有家長會焦慮,孩子是不是長到了标準的身高體重、是不是在恰當的月齡學會了坐爬跑跳,又是不是能在學校名列前茅。這裡的媽媽們最在乎的,是孩子要少生病,要健康地順利地長大;要多上幾年學,比自己更有出息。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村裡的孩子 圖源阿招

沈小英家的三妹是為數不多,到了上幼稚園的年紀卻還留在家裡的。小姑娘梳着兩個朝天辮,一笑起來眼睛彎成一條縫,咧開嘴露出幾顆小蟲牙。跟她揮揮手,打招呼,她隻用最細的聲音回應一聲,媽媽解釋,因為沒有上幼稚園,三妹現在還不太會說漢語。

幼稚園一學期全部的學雜費隻要600塊錢,但沈小英和丈夫還是想再省一省。最小的四弟斷奶後,他們奶粉都舍不得買,隻給孩子買花生牛奶飲料,20塊錢買9瓶,可以喝上三四天。隻有在晚上,她會給小寶寶穿一片紙尿褲,白天就不再穿。45塊錢60片的紙尿褲,可以堅持穿兩個月。

「經濟困難」,她很不好意思地解釋原因。家裡的老二在兩歲多的時候生了一場重病,連沈小英自己也講不清楚病因,但小孩在家裡時不時就昏倒,好幾分鐘沒有氣。丈夫帶着他到成都的大醫院檢查,一通電話打回家,告訴她,治療需要三四十萬。沈小英連治療的具體方案也沒太聽懂,但她一秒鐘的猶豫也沒有,「肯定給他治」。

沈小英和丈夫向20多家親戚借了款,勒緊褲腰帶填上了這筆治療費。半年之後,孩子的病痊愈了,但這筆欠款,他們一家至今還在還。對于沈小英來說,解決這個月的還款與生活費,不得不被當作比孩子上幼稚園更緊迫的事。

為了養育孩子,每一位山區媽媽都已經付出了她們的所有。而再往前一步,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關注和支援。而這些大山裡的媽媽們,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看到。

看見大山裡的媽媽

沈小英一家

這次山區走訪,由京東超市母嬰品類在全國範圍内聯合40家母嬰及玩具品牌共同啟動。「京東超市母嬰愛心行動-1萬個家庭捐助計劃」,持續為偏遠地區新生兒家庭提供公益助力,緻力于降低家庭育兒成本、緩解育兒焦慮。

京東超市母嬰用品的采銷人員走進這些家庭,想要知道,在大山的深處,一個小孩想要健康地成長,到底還需要什麼樣的支援。

本次是「京東超市母嬰愛心行動」的首次落地,與這些山區媽媽深入接觸後,結合他們的具體需求,聯合京東公益、當地政府、北京緣夢公益基金會共同推進,在2024年重點關注山區裡有需要的新生兒家庭母嬰生活所需,捐助物資包含紙奶粉、尿褲、嬰童洗護、喂養、輔食、媽媽用品、車床、寝居等,捐贈期為期一年,總價值超百萬。京東希望此次愛心行動可以助力有需要的家庭降低育兒成本,也希望能同時協助「新手父母」和新生兒家庭建立更科學健康的育兒觀。

同時,京東也決定記錄下這些媽媽的故事。這一次他們走進山區,帶來的不僅是一批物資,更要打開社會關注基層新生兒家庭情況的一扇視窗。

在沈小英家走訪的結尾,她害羞的女兒主動坐到了我們的鏡頭前。她笑着說自己是個很厲害的姐姐,會給弟弟穿衣服,還會唱好多歌。沈小英平時就是個愛聽歌,愛唱歌的媽媽,家裡的手機中常放着彜族的歌謠。她走過來,鼓勵女兒唱幾句。

「你不是會唱這首嗎?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

紮着小辮子的女兒跟着媽媽唱了兩句,又害羞得嘻嘻笑起來。

山間傳來火車鳴笛的聲音,由遠至近,層層地在山谷間回蕩。我們希望在未來,這陣歌謠,也能得到大山之外傳來的回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