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作者:青眼财經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上個月,曾享有“兩輪特斯拉”美譽的小牛電動車公布财報,2023年的整體業績表現,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資料顯示,小牛電動2023全年營收僅為26.5億元,較上一年度同比下滑16.3%,Q4單季度的頹勢尤為明顯。

至于淨利潤更是慘淡,全年淨虧損金額來到了2.7個億,比2022年翻了五倍有餘。

如今身陷瓶頸的小牛電動,也曾風光無限。

這家創辦于2014年的年輕電動車企,僅用時四年就駛進了納斯達克,股價峰值曾達到過53.38美元,彼時總市值高達41億美元,年銷量更是早早突破了百萬輛。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創辦4年就上市,對于二輪電動車這個行業而言是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該賽道的兩大巨頭雅迪和愛瑪,前者比小牛早18年進入兩輪電動車市場,卻等了整整20年才挂牌上市,後者更是苦苦等待了22年才圓夢。

小牛飛奔的速度如此之快,簡直羨煞衆人。

隻可惜,這樣的好光景并沒能持續多久,小牛這匹殺向海外的“國際牛”,大有要被九号等後浪無情地拍在沙灘上的勢頭。

2021年2月,小牛電動股價達到曆史最高點,自此便開始一跌再跌。

截至今日,小牛電動總市值隻剩下1.85億美元,相較41億美元的峰值縮水超過95%。

後來居上的九号,目前也已經成功擠掉小牛,拿到了國内市場智能兩輪電動車銷量第一的桂冠。

如此情景也不禁讓人好奇,曾經手握先發優勢的“國際牛”,究竟發生了什麼?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小牛的頹勢,不是從去年才初現端倪的。

據過往财報顯示,2021年小牛電動年銷量突破百萬輛,營收高達37.05億元,同比上升51.56%,淨利潤達2.26億元,同比增長33.9%。

可自從2022年二季度起,小牛的銷量就持續下降,直到現在依然沒有明顯改善。

2023年全年,小牛的累計銷量僅為70.98萬輛,同比下跌14.65%。

受銷量影響,營收為26.518億元,同比下跌16.3%,全年淨虧損幅度擴大,達到了2.718億元。

資料最直覺的線下門店,也從原來的3108家減少到了2834家。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對此,小牛電動車的CEO李彥解釋道:

“中國消費者保守的消費行為影響了對我們高端系列産品的需求。”

衆所周知,小牛出道時,便以“智能”、“高端”等标簽強勢入駐市場。

它不僅抛棄了傳統的鉛酸電池,選擇了成本更加高昂但續航能力更強的锂電池,還研發出了NFC開鎖、APP定位等高科技技術。

然而,最近幾年來锂電池的主要原料碳酸锂的價格急劇上升,導緻造車成本不斷增加,小牛便不得不選擇漲價。

據統計,在小牛宣布将商品價格上調200-1000元之後,小牛單輛車在市場的均價為3085元。

小牛的經銷商透露,若是想要買到配置好且功能齊全的小牛電動車,就得花費3000元以上;

若是所費價格不到3000元,便隻能買到入門級的車,而且續航能力還一般。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可是,幾家傳統電動車品牌的産品均價,目前仍在1500-2000之間,對于普通老百姓明顯更友好。

從本質上來看,電動車就是一個主打成本效益的出行工具,而非一個強技術的行業。

艾瑞咨詢資料顯示,兩輪電動車銷量排名靠前的價位是在1000-3000元之間。

顯然,中低端小電驢才是消費主流。

再說,小牛一直引以為傲的APP定位、NFC等智能化功能,現在已成為了九号、雅迪、愛瑪等各大廠商的車型标配。

而且據統計,同樣主打“高端智能化”的九号,在2022年時,研發投入達到5.83億元,而小牛研發投入僅1.76億元。

2023年,小牛的研發費用更是降至1.5億元,而泛營銷方面的費用卻超過4.95億元。

小牛本是最先打出“高端智能化”标簽的小電驢品牌,可惜一直以來,它隻在宣傳上賣力,研發并不積極。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研發不積極,自然無法提供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産品,因而小牛主打的“高端智能化”,已經毫無特别的體驗可言。

是以,小牛選擇漲價,必然會導緻銷量大幅下降。

可令人不解的是,小牛好像還絲毫感覺不到危機。

2023年,小牛依舊推出了多款價格不菲的新品,其中售價最高的當屬3萬的電動機車。

當然,有價無市。

如今的小牛不僅在智能化上失了色,高售價也使它在成本效益上處于劣勢,那麼業績被後來者反超則是不可避免的局面。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在業内人士看來,小牛之是以會面臨如今的窘境,跟小牛初創團隊的兩位靈魂人物接連“走神兒”不無關系。

曾經有人說過,沒有李一男就沒有小牛。

李一男是一名科技圈鬼才,27歲便成為華為公司的副總裁,坊間還曾傳言過他會是任正非的接班人。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創立小牛的初期,李一男很快就憑借人脈關系拿到了紅杉、GGV等多家知名機構的融資。

可惜好景不長,在小牛才剛剛創立一年時,李一男就曾因涉嫌内幕交易而被逮捕入獄。

據說,李一男在入獄期間,曾多次表示,

“我不僅是小牛的創辦人也是重點靈魂人物,現在因為我的拘留導緻公司人心惶惶,投資人也跟着憂心忡忡,我的内心每天都在滴血!”

是以,他多次申請取保候審。

可有趣的是,出獄後的李一男并不再緻力于小牛的兩輪電動車事業發展,反而眼饞起了新能源汽車生意。

他于2021年底,官宣進入新能源汽車賽道,同時宣布2022年上半年将推出首款自遊家NV車型,并将于同年9月完成傳遞。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其實2021年,小牛的生意還很好,它當之無愧是當時智能兩輪電動車的“老大”,若是它能沉下心來鞏固優勢并繼續研發技術,想必現在它依然會是小電驢市場上的“香饽饽”。

可是,當時小牛電動的諸多高層很相信李一男的決策眼光,是以他們紛紛跟随李一男加入了造車行業。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小牛員工也加入到了李一男的造車大軍中。

可惜,自遊家NV根本無法完成傳遞,李一男的造車夢,還沒開始就徹底粉碎了。

而正當小牛為了能在四輪汽車上分得一杯羹而絞盡腦汁時,九号奮起直追,直逼小牛。

其實,2021年,九号的銷量已經達到42萬輛,相比小牛的60.2萬輛,差距已經逐漸縮小。

隻可惜,癡迷于造車夢的小牛根本無暇顧及其他,更不會關注到九号這個競品的前進步伐有多迅速。

截至2022年,九号兩輪電動車銷量達到82.62萬輛,而小牛全球整車總銷量雖達到83.16萬輛,但是電動滑闆車就超過了10萬輛。

至此,九号成功取代小牛,拿到國内市場智能兩輪電動車銷量第一的桂冠。

而且,不管是在5000元以上品牌銷量中還是在7000元以上銷售市場佔有率中,九号均保持領先地位。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到了2023年第三季度,九号的銷量為61萬輛,而小牛的銷量卻隻有23萬輛。

很顯然,由于疏忽和分心,小牛已經在慢慢地被後來者拍在沙灘上。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而另一位靈魂人物胡依林的出走,也給小牛帶來了不少沖擊。

胡依林曾是小牛的研發副總裁,小牛旗下的N、M、U等經典系列車型均是他主導設計的。

可是,2022年10月,胡依林宣布不再擔任小牛的研發副總裁,并于2023年12月底宣布創立新公司,開始全職投入二次創業中。

如今,隻剩現任CEO李彥還在艱難守業。

可是,雖然他擁有海外留學背景,履曆也漂亮,但是他的名氣和影響力遠不如前兩位靈魂人物。

為了渡過這次的生死劫,小牛在去年雙十一以及今年元旦大搞優惠促銷,優惠力度甚至超過同行。

可是,用降價換銷量的舉措并沒有換來消費者的青睐。

因為,在消費者的心中,小牛電動車之是以賣不動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産品品質出現了形象危機。

他們甚至怒斥,小牛的産品品質和售後服務根本與其“高端智能化”的形象不比對。

2023年9月,南京市的一名消費者,以6199元的價格購買了小牛的一款新型電動車。

可是,僅僅過了幾天,他就發現新買的電動車無法順利啟動。

據《消費者報道》統計,截止2023年5月到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小牛電動車的産品已經7次出現在各地市場監督部門公布的抽檢不合格名單上。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關于小牛電動車的投訴超過2500條。

而網友投訴的主要是小牛電動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斷電、實際續航裡程跟宣傳完全不符、售後服務差等問題。

更可怕的是,小牛電動車除了有産品品質缺陷和售後服務差等問題外,還存在非法改裝和車輛零部件的安全問題。

2021年1月,西安的一位消費者就曾反映,他購買的小牛電動車的電池突然起火,導緻他的家人因吸入濃煙和有毒氣體而氣道損傷。

2022年9月,廣東袁先生購買的小牛電動車也因電池出現故障而導緻起火。

市值縮水超95%,去年虧損翻5倍,曾年銷百萬的小牛電動為何乏力?

賣着高價,卻無法提供與之比對的品質和服務,如此行商怎麼可能立于不敗之地?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

若不想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光有野心是不夠的。

恐怕隻有等到小牛真的能夠放下身段,并沉下心來認真對待研發設計和産品品質問題,才能改變被其他競品拍在沙灘上的局面。

作者:紅一

編輯:路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