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作者:豔苓【專題】

據說,劉禅在抄了諸葛亮的家後,拿到了所謂的抄家清單,這才氣的當場摔了杯子。

但需要說明的是,劉禅對諸葛亮抄家清算,完全是後世杜撰出來的橋段,沒有任何證據和史料,來證明劉禅幹過這件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劉禅沒動機和沒必要。

有不少人認為,諸葛亮在劉備托孤之後,在蜀漢大權獨握,而後主劉禅因為資質愚鈍,再加上能力不足,是以,就成了一個“傀儡”皇帝。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支援這種理論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劉禅在登基時,隻有十七歲,雖說十七歲在古代已經不算小,江東的孫策17歲就已經護送父親遺體回家,但劉禅并非孫策,他隻是一個資質平庸的年輕人。

正是因為如此,劉禅在接過蜀漢的權杖後,選擇了“政則葛氏,祭由寡人”。

之是以劉禅會這樣選擇,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父親劉備在臨終前,拉着他的手鄭重交代,要他“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要兒子劉禅像對待自己一樣,對待諸葛亮。

另外一個原因,是劉禅沒得選,父親早已把蜀漢的大權托付給了“相父”,甚至還給諸葛亮許下了“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莊嚴承諾。

是以,年輕的劉禅登基之後,能做的,隻有一切“但憑相父做主”。

基于上述兩點,就有後世之人認為,劉禅這哪裡是做皇帝?分明就是一個“傀儡”,蜀漢也從劉備死後已經不姓劉,而是諸葛的天下。

除此之外,諸葛亮在劉禅登基後的所作所為,也是原因之一。

數次北伐就不用說了,還有什麼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以及他擔任益州牧,甚至,就連劉禅娶媳婦兒這件事,諸葛亮都要插手管一管。

總之就是,諸葛亮的所作所為,在不少人眼裡,分明就完全是把劉禅當成了一個木偶。

鑒于此,就有人“以己度人”,認為劉禅在諸葛亮活着的時候,積壓了一肚子怨氣,而諸葛亮一死,劉禅就忙不疊地對他進行清算,進而發洩心中的恨意。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這種理論的最直接證據,就是劉禅在諸葛亮死後幹的兩件事。

第一件,禁止蜀地官員為諸葛亮奔喪。

劉禅禁止官員給諸葛亮奔喪這件事,在史料中确有記載,當時,賦閑在家的谯周,聽說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後,第一時間前去吊唁,結果他剛吊唁完,劉禅就下達了禁止大臣前往奔喪的诏書。

“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诏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三國志.谯周傳》

第二件事,不同意給諸葛亮立廟。

諸葛亮死後,蜀地不少官員以及百姓,紛紛上書,請求為諸葛亮立廟,但劉禅全部駁回,理由是違背禮制。

為此,蜀地的百姓們,隻能是趁着四時節氣,偷偷在道路邊上祭奠諸葛亮。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襄陽記》

禁止奔喪,不同意立廟,正是這兩點,讓不少人認為,劉禅這樣做一來是發洩怨氣,二來是為了消除諸葛亮的影響,進而樹立自己在蜀地權威。

鑒于此,才有了劉禅在諸葛亮死後,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抄家清算的橋段,目的就是為了佐證劉禅在“解放天性”後,所作出的“報複”舉動。

那麼,劉禅對諸葛亮真的就充滿恨意嗎?我看未必。

先說抄家清算,前文也講過,沒有任何證據和史料表明,劉禅曾經幹過這件事,他不可能也不會去幹。

為什麼呢?因為抄家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影視劇時,經常會看到某個大臣因為惹怒了皇帝,被皇帝下令抄家,而随着皇帝的一聲令下,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兵,就氣勢洶洶的沖向這名官員家裡。

之後,就是各種雞飛狗跳,哭聲連連的場景。

但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古代的抄家,可不是這麼抄的,至少,不會是皇帝一聲令下就馬上進行抄家的。

一般來說,要清算一個位高權重的大臣,需要先做幾件事,第一是清理這名大臣遺留的人事關系,也就是所謂的“剪除黨羽”,把這名大臣曾經的門生故黨,該調任的調任,該免職的免職。

之是以要先做這一步,是因為如果不把這些錯綜複雜的關系料理清楚的話,就會在接下來的清算行動中,是以波瀾,進而威脅到朝堂的輿論,影響穩定。

隻有把獲罪大臣的關系清除幹淨,才會不受幹擾地進行下一步工作。

在此之後,就是褫奪官職,收回爵位,最後才是查抄家産,并緝拿家屬等相關人等入獄,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抄家流程。

遠的不說,就是距離三國較近的西漢漢宣帝時期,權臣霍光死後被人告發謀反,漢宣帝在處置時,就是按照這一流程進行的。

不是說這個流程有多好,而是在必須這樣做,包括在三國之後的若幹個朝代同樣如此。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說完了如何抄家,再回頭看看劉禅,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對諸葛亮做過類似這樣的事情,是以,清算諸葛亮也就無從談起。

最有利的證據,就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就是劉禅養大的。

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也就七八歲的樣子,還是一個沖齡幼童,而劉禅責無旁貸地對諸葛瞻盡心培養,并且,在諸葛瞻十七歲的時候,劉禅還将女兒嫁給了他。

也就是說,劉禅是諸葛瞻的老丈人。

如果劉禅要清算諸葛亮的話,為何他會對諸葛瞻如此厚愛,不僅盡心培養,還把閨女嫁給了他,這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

明朝時的張居正,對朝廷的貢獻夠大吧,但他死後,萬曆是怎麼做的?差一點将張居正開棺鞭屍,而張居正的家人,要麼自盡,要麼餓死,流放都成結局不錯的。

但這種手段,劉禅可是一樣都沒有用在諸葛亮身上。

并且,在諸葛瞻娶了公主後,劉禅安排他出任官職,從十八歲擔任羽林中郎将開始,一路火線提拔,到了諸葛瞻三十五歲時,已經官至都護衛将軍,并與輔國大将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台政務,統領國事。

這是什麼概念,完全是把諸葛瞻當自己親兒子一樣,去培養提拔的概念。

假如劉禅對諸葛亮充滿恨意,并有心清算,他這樣栽培諸葛瞻,完全是有悖自己的理念,是以,可以得出結論,劉禅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要清算“相父”。

至于說劉禅禁止官員奔喪和不同意為諸葛亮立廟,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諸葛亮在死的時候,職位是益州牧,也就是益州的最高長官,益州的大大小小官員,從行政級别上來講,都是諸葛亮的下屬。

而在漢朝時,有這麼一個說法,叫做“二進制君臣觀”。

什麼叫做“二進制君臣觀”呢?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在漢朝的君臣關系分為兩層,第一層是皇帝與天下臣民之間的君臣關系,另一層是像劉備、孫權這樣的“主公”,與所轄官員的君主關系。

漢朝的皇帝是君主,但劉備、孫權這樣的人,也是君主,差別在于漢朝皇帝為先,劉備等人為後。

但不管誰先誰後,從法理上講,劉備的屬下,既是劉備的臣子,同時也是漢朝的臣子。

這就叫“二進制君臣觀”,那麼,這又和諸葛亮有什麼關系呢?

前文講過,諸葛亮死時擔任着益州牧,而這對于益州的官員來說,諸葛亮就是君主(參照劉備的益州牧),雙方是屬于君臣關系,而君主去世,作為臣子就必須前去吊唁。

這就是為何政見一向與諸葛亮不合的谯周,為何會麻溜兒跑去為諸葛亮吊唁的原因,因為他當時的職位是益州勸學從事,是名副其實的益州官員,于禮法他必須得去。

當然,若是隻有益州的官員吊唁倒也罷了,關鍵是諸葛亮在生前可不止擔任益州牧一個職位,他還兼任蜀漢的丞相、尚書事等職。

而按照禮法,擔任這麼多官職的諸葛亮去世,那麼蜀國幾乎所有的官員,都要前來為諸葛亮吊唁。

劉備去世,蜀國上下吊唁情有可原,但諸葛亮再怎麼說,都是一個臣子,要是弄成這種陣仗,後果可想而知。

而這一點,諸葛亮在生前就已經想到,他為了不逾越君臣之禮,早已交代在自己死後進行薄葬。

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馀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别排程,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負陛下。”---《三國志.諸葛亮傳》

有了諸葛亮的交代,向來對“相父”言聽計從“的劉禅,自然是不敢違背他的意思,同時也是為了完成諸葛亮的意願,這才禁止蜀國官員進行大規模的吊唁活動。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而不同意為諸葛亮立廟,則是出于當時形勢的考慮。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在民間的名氣極大,不僅是現代如此,在當初的蜀漢,更是如此,蜀漢軍民對他的愛戴達到了一個極高的程度。

如果為他立一座廟的話,那香火肯定不用說就是相當旺盛。

但是别忘了,當時在蜀漢的根據地成都,劉備的太廟可是在那裡,并且,這座太廟裡,還供奉着兩漢的曆代皇帝(因劉備以漢室後裔自居)。

如果諸葛亮的廟立在成都,那麼蜀漢軍民就會大量祭拜諸葛亮,屆時,作為實際皇帝的劉備以及曆代漢帝的廟宇,則會相對冷清。

這樣的場景,想想都覺得尴尬,并且從君臣之道來說,也确實不合适。

并且,在全民都祭拜諸葛亮的情況下,作為皇帝的劉禅,是去還是不去?可以說,是去了也尴尬,不去也尴尬。

這些情況,劉禅都是有考慮到的,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他才會不同意為諸葛亮立廟,而中書郎向充等人提議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宗祠時,劉禅這才欣然應允。

”今若盡順民心,則渎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此聖懷是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於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以崇正禮。”於是始從之。“---《襄陽記》

可能有人會覺得劉禅的顧慮有些杞人憂天,别的不說,就看今天的成都武侯祠,要知道,成都的武侯祠,實際上正式的名字叫做”漢昭烈廟“,昭烈是誰?是劉備,也就是說,這裡是劉備的廟。

但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名氣太大,是以大多數人都會把這裡叫做武侯祠。

諸葛亮死後,劉禅下令清查其家産,氣的當場摔杯子

回到正題,綜上所述,劉禅從來沒有對諸葛亮進行過清算,也沒有對其抄家,畢竟相父在他心中的分量太過重要,并且,就諸葛亮那點兒可憐的個人财産,真沒什麼可抄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