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作者:福州一追到底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花香陣陣、鳥鳴聲聲,天藍水碧、樹綠草青,春日正是遊園好時節。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許多城市的草坪上都“長滿了人”。格外應景的是,最近,“公園20分鐘效應”也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午後晚間到公園“散散班味兒”,成為打勞工熱衷的休閑方式,甚至被稱為“當代人的精神快充”。公園果真有這麼大能量?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公園20分鐘理論”,起源于某雜志的一項研究,其中指出,每天在戶外待上一小段時間能夠讓人感到更加快樂,即便不做運動,隻是每天到公園或其它能感受到自然氣息的地方逗留20分鐘,就能顯著減少壓力。所謂的公園,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裡的大型公園,工作園區、寫字樓附近的綠色空間,街巷社群的小微綠地等等,都可以算在内。不同于節假日逛公園的隆重感,“公園20分鐘”側重于親近自然、擡腳能到的随性行、小确幸,松弛感拉滿。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就是這樣看起來平平無奇、沒啥亮點的活動,卻受到了打勞工的追捧。“試過了,真的很快樂”“确實有點東西”“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社交平台上,網友紛紛講述實踐心得。不禁有人感到困惑,這不是就近遛遛彎兒、飯後消消食兒麼?一場形式大于内容的跟風?未必。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公園20分鐘”在社交媒體上發酵破圈,抛開網際網路的跟風效應,并非無憑無據。據研究,置身自然環境,能顯著降低人體内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水準。同時,自然環境有助于使大腦的控制中心,即前額葉皮質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給長期緊繃、使用過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樣。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從早到晚、日複一日地埋首案頭是許多人的常态。感受大自然的節律,成了一種奢侈;短暫地逃離“水泥森林”“玻璃鐵幕”“方寸格子間”“一方小螢幕”,又是一種剛需。相較于山野鄉間,城市公園有着超高的“可及性”,不用跋山涉水、不怎麼耗時費力,着實成本效益超高、打勞工友好。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慢下腳步,戴上耳機曬太陽,坐在湖邊發發呆,躺在長椅上吹吹風,“五感”皆被激活,煩惱暫抛腦後,好不快哉!自然風景淨化眼睛,尋常煙火熨帖人心。打太極拳的爺爺奶奶、奔跑嬉笑的小孩、來來往往的攤販……無論是遠離人群,放空自己,還是靠近生命,感受生機,都有舒緩壓力、緩解焦慮之效。作為城市中的自然過渡帶,公園日益被冠以現代人尋求治愈的标簽,賦予逃離、斷聯和療愈的屬性。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意義或許就在于此。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回到現實,能不能實踐“公園20分鐘”,前提得看公園是否“觸腳可及”。近年來,多地開展“留白”“增綠”行動,打造“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幸福半徑”。除了綜合公園、主題公園,城區街巷騰退還綠、疏解建綠,“口袋公園”、小微公園、街心公園見縫插綠,小而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城市綠色空間不斷拓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近在咫尺、豐富多樣的綠色好去處。同時,對公共空間的管理也日益規範,比如增加了更多符合市民所需的設施,公園和綠地更加清淨潔淨,更适合供人漫步閑談、沉思放松。這些行動,為“公園20分鐘效應”的釋放提供着現實支撐。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有人說,“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親近自然是人的天性,從此前火起來的草地野餐、公園露營,到“公園20分鐘”,無不是通過走近自然、融入自然尋求片刻甯靜、進行自我調适的積極探索,也透射着大衆對城市建設的期待。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回應一股股親近大自然的風潮,讓城市更綠色、更宜居,或許就是一個抓手。

這正是:久在樊籠裡,渴望返自然。公園走一走,精神充充電。

明天就出發,去走一走吧!

你經常去哪個公園溜達?

歡迎留言分享~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綜合:人民日報

免責聲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内與本公衆号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文章隻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據說,“公園20分鐘”能治好精神内耗?

最新放假通知!這12天免費!

福州這裡通行有變!就在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