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好的選擇:做好小事,熬過難事

忙時有序,閑時有趣。

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想要做到可是真不容易。它極考驗一個人心力的強大和自洽能力。

但在忙碌和煩躁時,也能笃定前行,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能力。

ACT創始人史蒂文提到“心理靈活性”這一個超能力,就是一種在糟糕情緒中還能解離的能力。

熬過最難的事,做好眼下的每一件小事,就是一種了了不解地抽身和解離能力。

最好的選擇:做好小事,熬過難事

昨天,在讀到這本書時,我突然想到前段晗哥遇到睡眠困擾和情緒内耗時,慢慢走出來的過程,就是ACT中倡導的接納、解離、重建的過程。

是以,在讀《自在的心》時,我的思維重新被拉回了幾周前發生的事,當把發生的事情和書中的理論關聯時,神奇的發現晗哥竟然這麼厲害,在短暫的幾周跑完了ACT的整個閉環。

不過,孩子也對我說:這個過程相當痛苦,但好像現在我更清晰了一點,也知道當情緒出現時,我怎麼應對和轉化。

這不就是完成了ACT的接納和察覺後,将自己的關注力放在應對和專注于當下的要事和小事上嘛。

很欣喜,孩子能在短短的幾周,有了很大的進步與應對能力,這讓我更有信心去将正念和ACT去融合踐行。

這段時間,對于孩子來說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接納階段。

接納意味着要先行敞開,要說出自己所有的悲喜和内心的不堪,要承認自己内心的自卑,還要面對自己逃避,假裝不在乎所有痛苦的回憶。

最好的選擇:做好小事,熬過難事

當直面自己内心最深處的卑微和難受時,煎熬會比經曆時的難受更痛苦,會陷入更多“我不夠好,我不行”的沮喪中。

還要去承認自己是個膽小鬼,明明很想要的東西,卻假裝不在乎,假裝自己一點也不想要。明明自己很難受,還要裝作一切都很坦然。

這個接納的過程,我不知道孩子是怎麼做到的,但一定分外煎熬和絕望以及無助。

盡管我很心疼孩子,但路隻能他自己一個人走。我隻能給他疏導和指引一個方向,經曆隻能靠他自己,走出來也隻能依賴他自己的勇氣、堅定。

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不僅從情緒中走了出來,在糟糕的情緒中,還具備了察覺和追溯自我的能力。

雖然隻是淺層的追溯和察覺,但我明顯感覺到了孩子最近很少情緒内耗,即便在偶然的跌宕情緒中,也知道該怎麼抽離。

而從孩子的情緒日記中,我看到了孩子從煎熬到抽離再到重塑整個過程的變化,有時會心疼的掉下眼淚,有時會嘴角上揚,有時會贊歎:哇,這可太棒了。

最好的選擇:做好小事,熬過難事

把每件小事做好,真的不容易。不把精力放在内耗和自責上,去做自己要忙的事。晗哥這段踐行的很不錯,把每一天的小事都做得很好:

一天三頓飯每天都去餐廳按時吃,再忙也要吃好飯;

每天的作業認真寫,看到不會的題等會再寫,搞不懂的東西問一問;

每節課都好好聽,實在困了就主動站到教室後邊;

每晚都好好睡,實在沒睡意時,也不強迫自己非要睡着,也不心慌;

感覺自己太累時,就休息一下,也不會要求自己每晚都跑步,慢下腳步,看看校園的風景。

這是一個讓我無比驕傲的孩子,學習力和自洽力都很強,尤其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算是一個“一點就通”的寶寶。

最好的選擇:做好小事,熬過難事

能在最煎熬的時刻走出來,真不錯。我沒有了前幾周的焦慮和擔憂,有的隻是要持續學習的決心,我也要同步學習,跟孩子保持同頻的進步。

專注于今天要做的事,專注于眼前該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件事,心裡想着另一件事而亂了分寸。

越是心煩的時候,越是要冷靜,越是忙碌時,越是要停下來穩住心态。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花期,每個人都有自己沉默的時光,這個時光過程就叫“紮根”。

把根紮得足夠深,把根紮得足夠穩,盡情撒歡,不用管别人會怎麼樣,管好自己才是最大的要事。

上坡路真不好走哇。可是我晗哥多有韌性呀,把心調整好,走長路要時不時儲存體力,要給自己留足夠的休息來充電,來和諧自洽。

我想起了昨天孩子學校舉辦的辯論賽,看到一個專題是:面對焦慮,是逼自己一把,還是放自己一馬。

最好的選擇:做好小事,熬過難事

晗哥雖然沒參加辯論,但他用躬身入局,交出了完美的答卷。我為有這樣的孩子而驕傲,不給自己留遺憾,才是青春。

四季變換,萬物更疊。生活中會有太多的意外或不挫折,但經曆都有其溫柔之處,可愛之态。

錯了就糾正,對了繼續走。對自己保持清晰,對人生持續的更新。

足夠好的生活,就是張弛有度。忙時專注,把手頭的事做好,放松時别有壓力,讓自己盡可能快樂一點。

拖延和惰性不是偷懶,隻是在繁忙中給自己“充電“,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也知道自己讓自己重新快樂,這不就是最好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