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中唯一戰死的上将司令,是誰擊斃的,至今無人知道

抗戰勝利之後,蔣介石為了搶奪勝利果實,不惜調轉槍口向我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繼而釀成了同室操戈的慘劇。

在這場敵強我弱的戰争中,蔣介石先後派出400餘萬軍隊,妄圖徹底消滅我軍。面對數倍于己的敵軍,我軍表現出了無比頑強的戰鬥精神,最終取得了這場戰争的勝利。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空前絕後的戰争中,我軍俘獲的敵軍進階将領不計其數,其中兵團司令級别的就高達12位之多,包括黃維在内的4人還是蔣介石的嫡系愛将。

當然,在敵軍兵敗如山倒之際,很多敵軍戰将仍在試圖負隅頑抗,但最終都被我軍猶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消滅在戰場上了。

其中有一個人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第十一兵團上将司令胡若愚。身為滇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他卻始終高舉反蔣大旗,不遺餘力地支援桂系将領李宗仁。

胡若愚的人生非常傳奇,他是清末時期雲南羅平人。父親胡兆雲曾是晚清秀才,身為當時的地主階級,聚斂了很多不義之财。

為了讓自己和整個家族有一個好前程,胡兆雲不惜花費重金捐了一個直隸州同知,後因路途遙遠不願遭受旅途勞頓而棄任。

解放戰争中唯一戰死的上将司令,是誰擊斃的,至今無人知道

而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胡若愚,自幼便接受了很好的私塾教育,年齡稍長後又轉入兩等國小堂讀書。17歲時考入雲南陸軍國小堂,成為了第四期學員。

1911年,遠在雲南的滇軍将領蔡锷和唐繼堯,為了積極響應武昌起義,在昆明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重九起義”。

胡若愚身為起義成員之一深受鼓舞,次年他被任命為江西都督府警衛連的連長,至此開啟了行伍生涯。

不過在武昌起義之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利用武力壓迫和外交孤立以及經濟封鎖等手段,最終成功竊取了勝利果實。

孫中山于1913年上司了讨袁之役,失敗之後又于1915年發動了護國運動,當時剛從雲南陸軍講武堂将校班畢業的胡若愚,積極迎戰袁世凱愛将龍濟光。

經此一役,胡若愚以敢打敢拼的勁頭,率軍徹底擊潰了龍濟光,進而被擢升為步兵第十一團團長。

解放戰争中唯一戰死的上将司令,是誰擊斃的,至今無人知道

從胡若愚的早年經曆來看,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袁鬥士。護法運動之後,滞留于四川境内的滇、黔軍,與當地的川軍沖突逐漸激化。

“雲南王”唐繼堯派遣胡若愚入川作戰,最終經過慘烈的戰鬥之後,他打敗了四川軍閥劉存厚,并是以晉升為旅長。

此後,胡若愚曆經“倒唐”、北伐定桂等曆史大事件,他以先遣軍司令的身份,一路以摧枯拉朽之勢定鼎桂林,逐漸成長為滇軍中最具實力的軍閥之一。

軍閥混戰期間,胡若愚和唐繼堯之間的關系錯綜複雜,在唐繼堯被迫下野之後,他搖身一變成為了鎮守雲南的封疆大吏。

此後,胡若愚接受廣州當局改編,坐上了第三十九軍軍長的寶座,但雲南軍閥内部卻是沖突叢生,最終胡若愚被龍雲擊敗,前往川南投靠劉文輝。

在瞬息萬變的時局面前,胡若愚始終搖擺不定,為了一己私利反複無常。在蔣、桂戰争爆發之後,他先是以新編第十二師師長的身份,率軍夾擊桂系部隊,後來又調轉槍口,成為了堅定的反蔣鬥士,堅決站在李宗仁一方。蔣介石想要和胡若愚面談,但他卻因為懼怕被扣押,繼而在李宗仁的幫助下出國暫避風頭。

解放戰争中唯一戰死的上将司令,是誰擊斃的,至今無人知道

抗戰時期,胡若愚再度加入李宗仁麾下,擔任第五戰區代理參謀長一職。後來,跟随孫桐萱部在魯南參加過對日作戰。

期間,胡若愚輾轉多個部隊,還曾在程潛麾下擔任過高參。解放戰争時期,胡若愚受魯道源的推薦,開始擔任第十一兵團司令。

1949年5月,我軍以勢不可擋的優勢攻下武漢,敵軍各部殘餘勢力紛紛南逃。

胡若愚部逃到岑溪、容縣一帶時,被早已埋伏在此地的我軍殲滅,而他也成為了解放戰争中,敵軍陣營唯一戰死的上将兵團司令。

相比于其他大名鼎鼎的敵軍進階将領而言,胡若愚真可謂人如其名,即便在戰場上被我軍擊斃,至今知道他的人仍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