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聯儲突發!美股大跌!拜登發聲→

作者:國際金融報

當地時間4月10日,美聯儲公布2024年3月貨币政策會議紀要:今年預計适合降息,可能很快放慢量化緊縮步伐。

美聯儲突發!美股大跌!拜登發聲→

同日,美國3月CPI資料全面超預期,美股開盤集體重挫,在美聯儲公布會議紀要後跌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盤,道指跌1.09%,納指跌0.84%,标普500指數跌0.95%。

美聯儲突發!美股大跌!拜登發聲→
美聯儲突發!美股大跌!拜登發聲→
美聯儲突發!美股大跌!拜登發聲→

美國總統拜登當日在白宮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共同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他堅持對降息的預測,降息可能會被推遲一個月,在年底前會有一次降息。

美聯儲重磅發聲

當地時間4月10日,美聯儲公布最新一次議息會議紀要,詳細披露美聯儲官員們對美國經濟、金融狀況以及對貨币政策路徑的研判,釋放了美聯儲降息、放慢量化緊縮的最新信号。

整體來看,大多數美聯儲官員認為,政策利率可能處于本輪緊縮周期的峰值,幾乎所有聯儲官員認為,若經濟總體發展符合他們的預期,将适合今年某個時候降息。他們指出,“通脹下降的程序正沿着普遍預計會有些不平坦的道路繼續進行。”

其中,通脹頑固仍是美聯儲官員們最擔心的問題,紀要寫道,美聯儲官員們普遍指出他們不确定高通脹的持續性,并表示,最近的資料并沒有增強他們對通脹持續下降至2%的信心。

部分美聯儲官員們警告稱,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導緻更嚴重的供應瓶頸或更高的運輸成本,進而給價格帶來上行壓力,并指出這些事态發展也可能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地緣政治事件或國内需求激增可能導緻能源價格上漲,這屬于通脹的上行風險。

還有美聯儲官員指出一些美國經濟活動面臨的下行風險,比如亞洲大經濟體增長放緩、美國國内商業地産(CRE)市場環境惡化、美國的銀行業壓力可能卷土重來。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會議紀要,美聯儲官員上月還讨論了結束縮減資産負債表的可能性。美聯儲正在以每月高達950億美元的速度逐漸減少其所持有的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援證券(MBS),這一過程即所謂的量化緊縮(QT)。

盡管大多數官員認為這一程序進展順利,但他們普遍認為,鑒于2019年的市場動蕩,對進一步縮表持謹慎态度是合适的。

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普遍贊成将每月縮表規模削減大約一半,他們更傾向于調整國債減持限額而不是MBS來放慢縮表。

紀要公布後,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記者Nick Timiraos發文直言美聯儲準備很快放慢縮表,文章冠以“美聯儲準備‘很快’放慢7.4萬億美元投資組合縮表的步伐”這一标題。文章稱,聯儲官員之前每月讓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自動到期,現在可能要降低這一規模。

美股集體大跌

當地時間4月10日,美股三大股指集體大跌:道指盤中最大下跌1.49%,收跌1.09%,納指收跌0.84%,标普500收跌0.95%。

大型科技股多數下跌。特斯拉、英特爾跌近3%,AMD跌超2%,蘋果跌超1%,微軟、谷歌A小幅下跌;英偉達漲近2%,亞馬遜、臉書母公司meta、奈飛小幅上漲。

大型銀行股普跌。瑞銀集團跌超4%,美國銀行跌近3%,摩根士丹利、貝萊德、高盛、花旗集團跌超2%,嘉信理财、富國銀行等跌超1%,摩根大通跌近1%。

熱門中概股多數下跌。蔚來、哔哩哔哩跌超2%,百度、微網誌跌超1.5%,拼多多、網易跌超1%,愛奇藝、理想汽車、攜程、京東小幅下跌;好未來漲超3%,阿裡巴巴、新東方漲超2%,小鵬汽車漲近1%。

美債收益率再次集體飙升,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上破4.5%的關鍵門檻,收報4.514%。對美聯儲政策利率最敏感的2年期美債收益率大漲近20個基點,收報4.941%。5/30年期美債收益率自9月份以來首次倒挂。

消息面上,美國周三公布的資料顯示,3月CPI同比上漲3.5%,超出市場預期的3.4%;環比漲幅為0.4%,同樣高于市場預期的0.3%。剔除食品和能源的3月核心CPI同比上漲3.8%,環比上漲0.4%,亦雙雙超出市場預期的3.7%和0.3%。

這樣一份全面超預期的CPI報告直接給市場一記痛擊。資料釋出後,美聯儲在上半年降息的機率進一步走低。CME“美聯儲觀察”顯示,美聯儲到6月維持利率不變的機率為76.8%,累計降息25個基點的機率為22.9%,累計降息50個基點的機率為0.3%。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CPI同比加速增長,進一步表明年初以來美國通脹形勢出現反彈并非暫時現象,美聯儲遏制通脹的進展可能正在停滞。為遏制通脹,美聯儲很可能在更長時間内維持高利率,推遲降息計劃。

除股市外,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受到明顯影響。國際油價集體上漲,ICE布油漲1.22%,WTI原油漲1.2%。黃金止住漲幅,COMEX黃金盤中一度跌超1%,收盤跌0.42%,倫敦金現跌0.78%。衡量美元對六種主要貨币的美元指數當天上漲1.05%,在彙市尾市收于105.245。

來源 證券時報、新華社、公開資訊及市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