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得志的遺憾:十餘萬大軍齊出動隻幹掉英軍一個營,到底誰失誤了

作者:有曆史

我們這篇主講楊得志上将在第五次戰役的事,但話頭卻要從英國國王親賜榮譽的一個步兵營說起。

一、十九兵團的特點

1950年夏,香港碼頭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英國軍隊的出征儀式,來自萬裡域外英國的一支步兵營:英軍第29旅格洛斯特營,将從這裡開赴北韓戰場,協助美軍作戰。

楊得志的遺憾:十餘萬大軍齊出動隻幹掉英軍一個營,到底誰失誤了

本文的另一主角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正在位于西安的兵團司令部裡,為怎樣安撫士兵們的情緒而費盡思量。

誰也想不到這兩者将會在一年之後,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遭遇。

十九兵團共三個軍,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軍,前身都是晉察冀老部隊,聶帥一手拉扯大的。

聶帥帶出來的部隊有一大特點,穩。三個軍長分别是傅崇碧、曾思玉、蕭應棠,大家應該都不是很熟悉,華北系統最有名氣的是兩位兵團司令楊得志、楊成武,以及縱隊司令鄭維山。

好巧不巧的,十九兵團的司令員楊得志也是一位以穩著稱的名将,當然楊得志的穩和聶榮臻的穩不是一個概念,楊得志上将打仗視野極其開闊,善于從全局出發考慮問題,打仗既有骁勇善戰的一面,也有瞻顧周全的一面。

十九兵團(包括其前身華北二兵團)成軍以後沒有經過特别高難度的大戰。

什麼叫高難度呢?

或是豫東戰役這樣,指揮排程極其複雜,高度依賴縱隊、兵團甚至野戰軍指揮員指揮水準的綜合性、兵團規模的大戰。

或是挺進大别山這樣,在極端惡劣軍事環境下左沖右突,時刻面臨生存危險,又無日不戰的高強度戰争,極度考驗部隊的凝聚力。

或是西野大戰胡馬,以極度劣勢兵力與數十倍之敵周旋,極度考驗指揮員的水準,以及部隊的耐力和戰鬥精神。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十九兵團接受的考驗都不是特别大。

在國内戰場或許暴露不出缺點,但在北韓戰場,面對現代化水準極高、實力極其雄厚、戰鬥經驗絲毫不在我軍之下的強大敵人,任何被長處掩藏着的短處,都有可能在極端條件下被放大、利用、進攻,甚至成為決定生死的關鍵點。

1951年3月,十九兵團入朝,開啟了一段命運莫測的戰鬥曆程。

二、狠抽英國女王帶血耳光

1951年4月19日,十九兵團開始進入作戰狀态。

楊得志在西線,王近山三兵團在中線,宋時輪九兵團附三十九軍、四十軍在東線。

楊得志的任務是渡過臨津江,向議政府方向穿插迂回,切斷當面敵軍的歸路,并向漢城方向進攻。

要切斷的敵軍,主要就是英軍29旅。

楊得志對渡江任務進行了特别詳細的籌劃,大概把精力的百分之九十都用在這上面了。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且賣個關子,暫且不說。先說精彩的。

因為籌劃的詳細,準備的充分——這也是楊得志當了兵團司令以後的慣常做法,穩控局面,沒把握不浪戰——,各部過江比較順利,而且一過江就抓住了英軍29旅的格洛斯特營。

格洛斯特營的規範稱号是格洛斯特郡團第一營,以下簡稱格洛斯特營。這個營曆史非常悠久,組建于1694年,至1951年已有257年的曆史。這是什麼概念?相當于當年清康熙帝平台灣時(1683)的一支八旗兵,番号建制一下沿續到1951年……

格洛斯特營在1801年進攻埃及亞曆山大時,采取背靠背隊形兩面射擊埃及軍隊,取得大勝,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嘉獎其功勞,賜其軍帽前後各戴一徽章,上刻EGYPT(埃及)字樣,後來謬種流傳說格洛斯特營是皇家步兵營,實際并非如此,但可以說代表着皇家榮譽。

該營當時約有800人左右,與我軍一個步兵營實力相當,但火力遠遠超過我軍。一方面是本身配備的兵種比較齊全,有裝甲戰車,除步兵連外還有支援連(迫擊炮、機槍、反坦克、工兵)。另一方面,因有專門的無線電通訊排,可以随時召喚旅部重火力支援。故其一個步兵營的火力實可與我軍一個團相比拟。

志願軍回憶,英軍戰鬥力很強,不亞于美軍。

怎麼滅掉這個營的呢?

一大原因是英軍有點托大,英29旅頂在最前面,防線寬達13公裡。格洛斯特營最靠近臨津江,左面與韓軍1師12團相隔1英裡,右面與本旅的另一個營相隔2英裡,而且都是山頭。左右兩面給我軍留下了不大也不小的穿插空間。

楊得志的遺憾:十餘萬大軍齊出動隻幹掉英軍一個營,到底誰失誤了

63軍187師一過江就切斷該營與左右翼聯系,穿插動作熟極而流,宛似在國内打國民黨軍一樣。

但進攻過程不是很順利,63軍戰後撰寫的《對英軍29旅作戰特點之體驗》稱,該營極善于組織火力,面對我軍進攻還能打反擊,炮火覆寫非常精準,還能聯系飛機過來助戰。我軍雖以兩個團輪番攻擊,但有的山頭陣地攻擊8次還被打反擊,其戰鬥素質相當好。其第二步兵連與志願軍戰鬥到彈盡,最後竟拿起一切可用之工具進行格鬥,啤酒瓶、靴子、工兵鏟全都用上了……

63軍187師559團先擔任主攻任務,進攻過程中遭遇頑強阻擊,團攻擊受挫,187師師長徐信乃指令560團力接替559團進行主攻,559團撤下來當預備隊。

進攻期間,格洛斯特營長卡恩中校不斷向旅部請示該如何處置,旅長回應,因該營控制着一條公路,不得撤退,一定要就地組織堅守,旅将派有力部隊救援之。

29旅曾有一個營在第二次戰役被志願軍全殲,此時又有一個營淪入此境地。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怕引起盟友不滿,親自飛到北韓指揮救援。

但63軍早已布好堅強阻擊陣地,英軍、韓軍、美軍救援部隊用盡力量,打到距離格洛斯特營2英裡處,再也無法前進,直到格洛斯特營全軍覆沒。

是役,英軍29旅共傷亡1100餘人,占其旅總實力的四分之一。

格洛斯特營自營長卡恩以下,被斃傷俘共620人,整建制完蛋。英國國王喬治六世被狠狠抽了一個帶血的耳光,英軍、美軍内部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互相埋怨的争論。

卡恩被俘後安然無恙地活到1953年停戰,後被志願軍釋放回國。英國雖然不像東方國家一樣看不起被俘人員,但卡恩整建制送掉一個營,回國居然還受到英國維多利亞十字勳章之表彰,引起社會議論,卡恩從不敢辯解,退役後深居簡出,1986年去世。

三、進攻撞進火網

全殲格洛斯特營是十九兵團在第五次戰役的兩個亮點之一。

接下來我們就要重點說不亮的地方了,不亮、灰暗甚至失利,是志願軍所有參戰部隊在第五次戰役的主基調。

前面賣的關子,我們現在揭開。

十九兵團過于強調渡江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渡江後的戰術展開。六十三軍、六十四軍第一梯隊過江後,本有希望把英軍29旅全部包圍殲滅。

楊得志的遺憾:十餘萬大軍齊出動隻幹掉英軍一個營,到底誰失誤了

但就在187師圍攻格洛斯特營時,189師渡江後卻一直猶豫觀望,希望徹底掌握清楚當面之敵的情況再打,結果足足浪費了一天時間,既沒有及時抓住英軍大部,當格營全軍覆沒、英29旅南撤時也沒有追上抓住,本來開局很好,結果坐失把戰果擴大的好機會。

十九兵團給189師師長、政委各記一次大過,處分相當嚴厲。

但責任都是師主官的嗎?兵團戰前籌劃不到位,跟進指導不到位,似乎責任更大。

時任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在其《本色:秦基偉戰争日記》中提到,反思兩個階段作戰,“深感指揮上缺點甚多,需要各進階機關研究改進,否則将來還會吃虧”。反思的雖然是三兵團的缺點,但十九兵團這種問題也相當普遍。

兵團指揮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過江,但過江之後敵人力量究竟有多大,穿插路線怎麼确定,遇敵怎麼打,從各軍的表現看,似乎都處于隻有決心而沒有方案的狀态,大家普遍都是先過去再說的思想。

六十三軍這還算好的,六十四軍匆匆過江後,被韓軍堵在灘頭陣地。韓軍提前判斷好渡江地點,預設了強大的火力網。六十軍部隊過江後,遭遇密集炮火轟擊,稍後敵機又投下凝固汽油彈,六十四軍受到重大傷亡。

兵團第二梯隊是六十五軍,六十五軍在楊得志嚴令催促下也過了江,但因為六十四軍還沒沖過去,兩個軍5個師的兵力擠在狹小的江邊陣地,進退不得,敵人火力又十分兇猛,傷亡太大而無法沖出去。

第一階段作戰我軍雖處于進攻狀态,但因為各軍鋒線都嚴重受挫,縱深穿插失敗,當面之敵也沒有抓住,隻打掉一個營尚稱合格,其餘皆無足論。西線的進攻就此結束。

楊得志無奈承認,“基本沒有完成志司賦予我們的任務。”

四、楊得志堪當定盤星

第二階段作戰重心轉移到東線,西線處于牽制狀态,無甚可說。

最大的考驗出現在第三階段,也就是我軍撤退,聯合國軍反撲。

聯合國軍反撲對我軍造成的最大威脅在于,敵人反撲速度非常快,火力非常兇,部隊非常整齊。

一定程度上講,這不是反撲,而更近于有計劃的進攻。隻不過進攻前玩了一出虛假撤退的障眼法,誘使志願軍大舉前出。

第三兵團慘受打擊,一個師被擊潰,就是因為中了美軍這樣的圈套。

前兩個階段作戰,三個兵團各自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三、九兩兵團胃口都比較大,往前突進的都比較遠。十二軍91團比180師突進的更遠,都到三七線了。九兵團略略收着打,但因志司定的調子高,要全部殲滅韓軍兩個師,出一出第一階段逮不到敵人的惡氣,故而部隊也展開的比較充分。

形象地說,兩條胳膊兩條腿都伸開了去打對方,軀幹各處都暴露出來了,一旦敵人緩過勁來反擊,你拿什麼抵擋呢?

十九兵團的風格明顯不同,整體都比較收斂,過了臨津江之後,雖然彭總一封又一封電報催,楊得志一封比一封嚴厲的指令往下傳,三個軍就是跑不快。

一來想觀望一下,二來部隊節奏就是這樣。

倒不是畏戰,而是從指揮員到一線部隊都習慣了這樣的節奏,打穩仗。

誰帶出來的?自然是老楊哥。

是以猝然間面臨由攻轉退、進而轉入死頂的狀态時,十九兵團狀态轉換比另外兩個兵團快一些。

六十三、六十四兩個軍對危險察覺的都比較早,撤退的也早,準備相對充分一些。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在沒有接到兵團指揮部指令之前,就決定先斬後奏撤退,以防被美軍大部隊圍上來。部隊剛剛開動,就接到了楊得志的指令。大家都想到一塊去了。

當然,退兵過程也出現一些協同不好的缺點,進度快慢不一,導緻出現一些亂像,但總比撤得慢被追上好。六十三軍軍長傅崇碧撤退中路過機山裡,那裡原是楊得志的兵團指揮部駐紮地,趕忙派人去看看還有沒有兵指留下的聯絡人員,進去一看,空無一人,原來楊得志也是剛撤走。

一口大鍋還冒着熱氣,做好的飯沒人吃。軍部人員都餓的不行,擡出飯來剛要吃,美軍一支追兵就上來了,坦克聲轟鳴,相距不過幾百米。軍部警衛營顧不上吃飯趕緊展開戰鬥隊形,傅崇碧帶着軍指人員跳進一條齊腰深的水溝裡跑了出去,真是吓出一身冷汗。

楊得志的遺憾:十餘萬大軍齊出動隻幹掉英軍一個營,到底誰失誤了

十九兵團組織就地反擊,相對其他兩個兵團來說更好一些。三兵團芝浦裡阻擊戰用的是十五軍,九兵團華川阻擊戰主要靠二十軍58師。

十九兵團在最為吃重、最為關鍵的鐵原、金化一帶打阻擊,投入了六十三、六十五軍兩個軍級機關。從兵力運用的規模和轉換節奏上看,楊得志在這方面的能力顯然強過了宋時輪和王近山。

鐵原阻擊戰曆時12天,有力遏制了美軍攻勢,美軍在不足3公裡的戰線上投入兩個主力師,硬是沖不過六十三軍防線。

三個阻擊戰各有貢獻,但鐵原阻擊戰無疑最具有關鍵意義,為掩護全部參戰部隊後撤休整赢得了寶貴時間,遮蔽鐵原以北我軍最後防線。

鐵原阻擊戰的結束,标志着第五次戰役徹底結束,雙方再無大的戰鬥。

回過頭來再看,楊得志未能全殲英軍29旅,雖說有戰術上的原因,有部隊執行不夠有力的因素,但志願軍整體指揮模式、裝備水準和後勤供應能力,大緻劃出了我軍戰鬥力的上限,很難在雙方兵力火力(兩個加起來差不多相當于戰鬥力)基本相當的情況下,任意捕捉并殲滅敵團以上戰鬥機關。

抽敵人一個帶血的耳光固然可以,但要打殘一個具有一定戰役意義的戰鬥機關,在現代戰争條件下,主要是指通信條件暢通、兵力機動快速、戰争次元由平面向立體拓展,是非常非常難的。

我們過去推崇的古代以一敵百、以寡克衆式的戰争,越到近現代越難出現,那些古代著名之戰,多是戰場極為封閉、軍事力量基本處于緩慢運動狀态下、很多特殊條件共同制造出的特例。

今時不同往日,戰場愈加透明化,幹淨漂亮完整地殲滅一個營級戰鬥機關,也越來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