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作者:熱情的逗狐狸

在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一個關于未來的預言悄然在學術圈内引起波瀾。這個預言來自一位知名的經濟學家,他的名字是馬寅初。他預測,如果中國維持現有的人口增長速度,到2003年,人口将達到一個令人難以想象的數字——26億。這個數字不僅是一個警鐘,更是一個未解之謎,它隐藏着無數的挑戰和未知的未來。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馬寅初的預言并非空穴來風,而是基于對1953年中國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深入分析。他的結論簡單而直接:中國迫切需要控制人口增長。然而,當這一預言被帶入光天化日之下時,它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和支援。相反,它引發了争議,甚至導緻了馬寅初職業生涯的巨大轉折。

一、中國首次人口普查引發的思考

建國初期,中國逐漸擺脫了長期戰亂帶來的混亂,社會秩序開始恢複,為科學研究與學術探索提供了甯靜而肥沃的土壤。在這一背景下,馬寅初這位曾在美國攻讀博士的學者,帶着對經濟學深刻的了解和熱情,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他很快在學術界獲得了廣泛的認可,成為一名享譽盛名的經濟學教授。在處理複雜的經濟理論和宏大的社會問題時,馬寅初總能以其深邃的見解和嚴謹的态度,為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馬寅初對人口學的興趣,部分源于他對經濟學的深入了解。在經濟學的衆多分支中,人口問題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影響着勞動力市場、消費需求、甚至國家的長遠發展規劃。是以,當1953年中國大陸進行了建國以來的首次人口普查時,這位敏銳的學者立刻被其中蘊含的深遠意義所吸引。

當1953年中國大陸的首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顯示自然增長率為2%時,這個資料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然而,馬寅初對此表示懷疑,并不認為這樣的計算方式能夠準确反映中國人口的實際增長情況。在當時,大多數人對人口普查的資料持肯定态度,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大進步。但馬寅初,憑借其在經濟學領域的深厚背景和科學精神,對此提出了質疑。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馬寅初深知,人口增長率的計算不能僅僅依靠出生率與死亡率的簡單相減。這種計算方法忽視了人口遷移、年齡結構等多重因素,可能會導緻對人口實際增長狀況的誤解。是以,他開始了一系列複雜的計算和分析,希望能找到一個更為準确的衡量标準。

經過仔細的研究,馬寅初發現,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大陸的人口約為6億,且每年至少增長1320萬人。這個數字遠超過了當時大多數人的預期,也遠超過了簡單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減所能反映的增長速度。這一發現令馬寅初深感憂慮,他意識到,如果人口增長持續以這樣的速度進行,将對國家的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在深入分析後,馬寅初預計,如果這種增長速度持續不變,到2003年,中國的人口将達到26億。這一預測幾乎是當時中國人口的兩倍。馬寅初清楚,即使在當時,中國的人均資源配置設定就已處于較低水準,如果人口數量翻倍,那麼資源緊張的問題将更加嚴峻。食物、水資源、住房、教育等各方面的壓力将難以想象,這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将是巨大的考驗。

這種對未來的深刻洞察促使馬寅初開始着手研究人口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能的解決方案。他的計算不僅基于科學的方法,還充分考慮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和人民生活的品質。馬寅初知道,僅僅通過學術研究和理論分析是不夠的,必須将這一重要資訊傳達給決策者和公衆,以促進對人口問題的廣泛關注和實際行動。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二、馬寅初的人口控制倡議

在1957年的春天,馬寅初的人口控制理論已經成熟,他決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帶入更廣闊的公共領域。他首先選擇了最高國務會議這一重要平台,向國家的決策層直接提出了“控制人口”的主張。這一勇敢的行動,不僅展現了馬寅初對人口問題深刻認識的緊迫性,也展示了他作為學者的社會責任感。

在最高國務會議上,馬寅初詳細闡述了他關于人口控制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包括他通過分析1953年人口普查資料所得出的預測,以及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中國人口将如何爆炸性增長,進而對國家的資源、環境、社會穩定等造成極大壓力。他的發言,雖然在會議上并未立即引起廣泛共鳴,但無疑為後來的人口政策讨論埋下了伏筆。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同年,馬寅初沒有因為在國務會議上的相對冷遇而氣餒,反而更加積極地向公衆普及他的人口控制觀點。他在北京大學的大飯廳舉行了一場關于人口問題的公開演講,這一事件在當時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在演講中,馬寅初不僅重申了他對人口增長的科學分析和深遠影響的看法,還詳細介紹了其他國家在人口控制方面的成功經驗和教訓。他強調,中國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人口政策,以避免未來可能面臨的嚴重社會經濟問題。

緊接着,為了確定他的觀點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讨論和了解,馬寅初将他的人口控制思想整理成了《新人口論》一書,并将其作為提案送出給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一舉動無疑是他多年研究的高潮,也是他個人對中國未來發展深深關切的展現。《新人口論》詳細闡述了中國面臨的人口挑戰、人口控制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的人口政策建議,試圖從政策層面為中國的人口問題提供解決之道。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三、遭遇的挑戰與批判

在20世紀60年代初,馬寅初因其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先進觀點而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對中國迅速增長的人口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的警告,并沒有被當時的政府和社會普遍接受。相反,他的理論和提議引發了激烈的争議,甚至遭到了一些官方和公衆的反對。

1960年,這場争議達到了高潮。馬寅初的堅持和他對人口問題的公開發言,被認為是對當時政策的挑戰。在這種壓力下,他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校長的職務。這一職位不僅代表了他在學術界的最高榮譽,也是他進行學術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平台。此外,他在全國人大的常委職務也被罷免,這進一步限制了他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影響力。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更為嚴重的是,馬寅初甚至被剝奪了發表文章的權利,這對于一位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打擊。在那個時代,學術論文和公開發言是學者交流思想、分享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徑。失去了這一權利,意味着馬寅初無法通過正規的學術管道與同行交流,也無法向社會公衆普及他的人口控制理念。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四、堅守學術的馬寅初

在被迫離開其北京大學校長及全國人大常委職位後,馬寅初面臨的不僅僅是職業生涯的重大挑戰,更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和誤解。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可能會選擇退縮,或是轉向其他較為“安全”的領域進行研究。然而,馬寅初并沒有選擇這條相對容易的道路,他的熱情和對科學研究的執着沒有因為外界的壓力而減弱。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在被迫居家的日子裡,馬寅初沒有任何公開講台可以發表演講,沒有學術期刊可以發表他的研究成果。面對這樣的限制,他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道路——繼續在家中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馬寅初的研究興趣非常廣泛,但他特别關注于農學研究,這是一個直接關聯到人口增長和食物安全的重要領域。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在随後的幾年裡,馬寅初深入研究中國的農業生産、土地利用、作物改良等多個方面。他深知,農業生産的提高是解決人口增長帶來食物短缺問題的關鍵。盡管沒有實驗室的支援,馬寅初依然利用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早年積累的研究資料,進行了大量的文獻複習和理論分析。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馬寅初在家中辦起了臨時的研究室,收集各種農業科學的書籍和資料,與國内外的學者進行書信往來,讨論農業科學的最新進展和研究方向。他的家漸漸成為了一個非正式的學術交流中心,盡管他不能公開發表自己的觀點,但他通過私下的交流,繼續對中國農學的發展做出貢獻。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經過數年的努力,馬寅初完成了一部龐大的農學研究著作,總字數達到了百萬字。這部著作涵蓋了從農業曆史、土地制度,到作物栽培技術、農業生态的廣泛内容。在當時,這樣的著作幾乎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僅是馬寅初個人學術生涯的一大成就,也是中國農學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貢獻。

馬寅初:憂慮人口達26億,提出計劃生育,少數人贊成,他被罷職

盡管馬寅初在完成這部著作時,沒有機會将其公開發表,但他的研究成果在學術圈内逐漸傳播。許多後來的研究者從馬寅初的工作中獲得了靈感和指導,他的理論和發現對中國乃至全球的農業科學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易想和,王翠絨.馬寅初人口控制思想述評[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40(1):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