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作者:巨野縣融媒體中心

在重慶有一條特殊的地鐵線——軌道交通4号線,每天都有一群老人背着背簍搭乘地鐵去市區賣菜。當地人給這條地鐵線起了個名字,叫“背簍專線”。

前段時間,有網友建議“背簍專線”在早高峰禁止乘客攜帶菜筐,因為這“可能會占用過多空間,給其他乘客的出行帶來困擾”。重慶軌道交通很快作出回應:隻要物品和行為合規,就不會幹涉。讓網友紛紛點贊。

這是一條怎樣的地鐵線,對于老人們來說意味着什麼?近日,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蹲點“背簍專線”,看背簍背後的一戶戶人家↓↓↓

清晨,老人們陸續到達“背簍專線”的石船站。一位老人說,自己淩晨3點鐘就起床了,要把這些菜整理幹淨。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這些老人大多65歲以上,坐地鐵不花錢。一位老人向記者介紹着自己背簍裡的菜:“芫荽、折耳根、生菜……”老人說,自己年輕的時候為國家搞建設、打隧道,現在賣小菜,“不能耍秤,我這個叫汗水錢。”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人群中,有一對老夫婦王尚明和劉敦素,一個背簍30斤蔬菜、一副扁擔100斤柑子。兩位老人打算走遠一點,去城區的觀音橋市場。“鎮裡一斤血橙賣1.5元,市裡能賣到2元、2.5元。”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下了地鐵,兩位老人加速跑到市場。早市裡,兩邊全是擺攤的,來晚就沒地方了。

中午前,兩位老人的菜賣完了,但市場裡,還有很多老人仍在努力叫賣。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兩年前,地鐵随兩江新區規劃修到了村口,王尚明老人多種了不少菜,豇豆、玉米,還有零散的果樹。雖然已經70多歲了,但他覺得自己還能忙活,幾乎每天都出攤。

這天,記者莊勝春約定好,跟随王尚明夫婦一起去摘菜。清晨4點,記者趕到老兩口家時,他們已将柑子收拾好。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之後,記者跟着到菜地摘菜。王爺爺反複強調一定要選嫩的,隻割沒開花的。分裝時,王爺爺把菜捆成一斤一把,每把都會多上三四十克,還要把根部切得整齊“好看”。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清晨5點,老人出發了,到最近的地鐵站需要走三四十分鐘。

村子有一段是土路,一路颠簸。王爺爺今年72歲,膝蓋和腳年輕時打工受過傷,每天都需要服用止疼藥。直到走上平坦的兩江大道,老人才松了口氣。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越往地鐵站走,背着背簍的老人越多。6點多,大家聚在站口,等待首班車,也期待着這一天自己的菜能賣出個好價錢。

王爺爺有兩個女兒,都在城裡上班。孩子們不想讓他這麼辛苦,但他覺得自己還能忙活。和多數爺爺奶奶們一樣,他們就是這樣,一簍一簍把兒孫背進了城。

“公文包”,大概就是這樣一簍一簍背出來的……

其實,在重慶還有幾條這樣的“背簍專線”,都是通往城郊的線路。石船站值班站長蘇奎介紹,為了友善老人上車,首班車發車前,從業人員就會早早地把扶梯打開。另外也會提前通知老人準備下車的到達站,請從業人員随時照應。

前不久,重慶“背簍專線”還試點用重慶方言報站名。爺爺奶奶們更容易聽清、聽懂,直說“勒個好”!

有人說,一條地鐵、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既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簍扁擔。也有人說,這條軌道交通,跑出的不隻是風馳電掣的速度,還“跑”出了便民惠民的溫度。

一個個背簍裡,裝的是一家子的生計,也承載着城市溫度。這條地鐵不僅承載了他們的希望,也帶他們駛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