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作者:文學報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三十多年,評論家張新穎在外國文學世界流連、穿行,自足于不求甚解而欣然會意的迷戀。他不經意而敏銳地捕捉一個個獨有的文學“鏡頭”:奧登雙頰與額頭上的綿延皺紋;阿赫瑪托娃隔窗插花的少女行為藝術;蘇珊·桑塔格初遇托馬斯·曼時敬畏與羞澀相交織的心情……像一組組抓拍,表達一種未成形的存在,昭示一個語言從未達到過的空間。

他的每次閱讀體驗,都是一處生命的引證,他借裡爾克的書信告訴我們不必急于求成,“不算、不數,像樹木那樣的成熟”,借《楊柳風》告訴我們家園與遠遊的意義,借《小王子》學習愛與被愛。它能帶來一段休憩,讓讀者獲得與星空對視的甯靜感受。

如今,這些閱讀瞬間被收藏進了上海文藝出版社推出的新版《迷戀記》裡,風聲依舊,讓我們在這個春天繼續感受閱讀經典的樂趣,正如張新穎所言,“一方面需要把經典裡面蘊藏的資訊讀出來,讀到當下的世界裡來,讀到你自己身上來;同時,也需要把當代的資訊讀進去,把你個人的資訊讀進去,讀到經典裡面去。”

楊柳風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河鼠的思想夠保守的,現在誰還會接受這樣的思想呢?河鼠先生說:“在河邊、在河上、在河裡,與河在一起,河是我的兄弟姐妹,是我的阿姨我的夥伴,河是我吃喝的來源,自然也是我洗東西的地方。對我來說,河就是整個世界,除此我别無他求,河所沒有的不值得有,河所不知道的不值得了解。”

我們誰有勇氣這樣說話呢?為了表示我們不安于現狀,我們通常是像河鼠受到“蠱惑”時才感覺到的那樣,滿懷騷動,覺得“未曾看見的才是一切,未曾知曉的才是真正的生活”。生活在别處,能打動多少人的心。《楊柳風》的第九章,“皆是遠遊人”,海鼠把航海生活叙述得淋漓盡緻,足以使從未出過遠門的河鼠心醉神迷。我們讀者也被肯尼斯·格雷厄姆的描述迷醉了。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迷醉的經驗畢竟不可能同生活本身一樣持久。河鼠忠誠于日夜流淌不息的老河,一如對生活和家園的忠誠。鼹鼠在春天裡離開地底下的家,出去漫遊世界,樂而忘返,有一天突然聽到無聲的召喚。“正是某種來自虛空的召喚震動了黑暗中的鼹鼠,使他激動不已,雖然他還不清楚那是什麼。他呆呆地停在原地,用鼻子東嗅西聞,想找到地裡使他深深感動的、纖細的電流。”“家!是家在召喚!原來一路上那些親切的召喚,溫柔的觸摸,那些看不見的小手拉拉扯扯,是家在召喚。”鼹鼠自從那個明媚的早晨離開家以後,完全沉浸在歡樂、驚奇、新鮮而又富有魅力的經驗中,再也沒有想起過家。可是家的“氣味”提醒了他,使他非回去不可。

《楊柳風》這部經典童話出版于一九〇八年,它寫的隻是幾個動物的生活,除了蛤蟆之外,連故事也說不大上,可它卻是引人入勝而且令人産生深刻感動的。優雅、詩意、田園風,說起來都不免覺得有些表面化。春天來了,夏天來了,冬天來了,平平常常的季節輪換,在作者筆下,也能透露出大自然蘊含的質樸的理念。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汽車開進了自然裡,動物們驚恐的反應比人類的反應可能更正常一些,人類的反應就像動物中的例外—蛤蟆的反應:“這景象多麼壯觀多麼刺激!簡直是流動的詩篇!哦,天哪!我的天哪!”鼹鼠對蛤蟆很絕望,叫他“别像頭蠢驢似的”。蛤蟆對汽車的追求大概可以代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蛤蟆先生的瘋狂飙車其他動物不了解,人類完全可以了解。蛤蟆後來“改邪歸正”了,回到了祖傳的蛤蟆宮,人類社會卻還不斷向前、向前、向前。

俄國形式主義流派的理論家維·什克洛夫斯基在長篇散文《動物園,或不談愛情的信劄》中說:“最能把人改變的是汽車。”不僅是,“馬力超過四十匹的馬達,已經在摧毀着舊道德。”而且是,“速度使司機與人類相脫離。”隻有逃犯和追捕逃犯才需要超過一百公裡的高速度,“馬達是在将人引向名副其實的犯罪”。按照人怎樣對待物,物就怎樣回敬人的原理,馬将人變為騎兵,汽車将人變為什麼呢?維·什克洛夫斯基說道:“為了使汽車不緻在拐彎處把人抛出生活,必須由個人掌握汽車的秘密,還需要有一種新的浪漫主義。”—這實在很有些離題了吧,談這部美妙的童話,這部“冬天的爐邊之書”,竟然談到這樣煞風景的程度,真有些罪過。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河鼠和鼹鼠見到過半人半神的“黎明門前的笛手”,經曆了狂喜又恐怖、讓人震驚又燦爛美好的時刻,如獲得了神啟,又難言其境。動物和周圍環境、和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東西之間的内在交流,人類是無法感覺的,汽車上的人類如果遇上神境和幻象,心裡也不希望所見是個吹笛人吧。

周作人說這部書“的确是二十世紀兒童(一歲到二十五歲)文學的佳作……它沒有同愛麗絲那樣好玩,但是另有一種詩趣”。我的朋友喬向東十九歲初讀此書,從此念念不忘,同時也像鼹鼠受到某種虛空中的召喚一樣心神不甯,他心目中這本“關于家園最好的書”簡直攪得他寝食難安,直到後來有機會把它譯出來出版。在譯序中,他寫道:“我着手翻譯時,離初次讀《楊柳風》已經有七年了,仍然一如既往地深愛這優美的故事。當初很為《楊柳風》沒能像《愛麗絲漫遊奇境》一樣在中國廣為流傳而深感遺憾,如今這遺憾已随時光流逝而消散,畢竟隻有成長和變遷才能證明衷愛植根心靈深處,才能更多地了解心靈契合的價值。”毫無疑問的是,喬兄以後會一次又一次地引領他即将出世的孩子,和可愛的動物們共遊古老的河岸。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普希金右臂上的三隻鳥

在聖彼得堡,要看雕像的話,恐怕是看不完的。凡是遊客,都要去看看最著名的“青銅騎士”吧,那是彼得大帝紀念碑,因普希金長詩《青銅騎士》而得盛名。不過,對我來說,最神奇的還是普希金的雕像。最初,比雕像更吸引目光的是雕像下面的兩個女孩,一身朋克裝扮,給人以瞬間的震驚。朋克早就沒有什麼稀奇,不過你沒想到在普希金像下猝然而遇。但也就是瞬間的事情,她們走到一邊去了,眼光還是要不由自主地擡起來,仰望高高矗立的普希金青銅雕像。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後來朋友看我拍的照片,有了一個美妙的發現。這座普希金雕像我拍了三張,每一張都不同。普希金側伸開來的右臂上,并排立着三隻鳥,這是第一張;第二張,是兩隻鳥;第三張,一隻鳥。

即使是仔細看,你也覺得這些鳥就是原來雕像所有的,那麼自然地立在詩人的右臂上。你甚至會想:如果不是為了讓這些鳥立在這裡,普希金為什麼要把胳膊伸展開來呢?

我們在涅瓦大街的文學咖啡館吃晚飯。這裡是普希金生前經常光顧的地方,決鬥前還來此喝酒。現在是一家堂皇的西餐館,門口有普希金蠟像,二樓餐廳裡面有普希金大理石雕像,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别的感覺。倒是一架鋼琴非常好,鋼琴彈奏得令樂迷嚴鋒兄連連贊歎。我回頭看彈鋼琴的人,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因為近,看得見她臉上的皺紋,那些皺紋,粗,踏實,舒展,坦然。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令我不忘的還有一些老年婦女的臉。參觀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紀念館,從半地下室的狹窄的門口出來,拐過一個彎,走上人行道,看到幾位老年婦女,彼此隔着幾步的距離,站在靠近人行道的馬路邊上,伸出一隻手。她們穿着整潔,甚至可以說是講究,她們的神情落寞、絕望卻又尊嚴,一動不動地站着,看着行人從身邊匆匆走過,一句話也不說。她們是伸着乞讨的手,可是你很難想象乞丐是這樣的。

我還碰到過一個小偷,一個年輕的女性,也難忘她的臉。那是在冬宮,領我們參觀的人事先就告誡,在達·芬奇的畫作和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前,人最擁擠,也最容易失竊。《蜷縮成一團的小男孩》是冬宮唯一的一座米開朗琪羅的雕塑,我正在人群中觀看的時候,感覺到有隻手在動背着的包。我活動了一下,回過頭,看見一個年輕女人,一件上衣搭在手上。我朝她笑了笑,她也朝我笑了笑,然後就離開了。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聖彼得堡的天空色彩濃重,層次繁多,與常常呈現黑色的涅瓦河相映照,壯闊雄曠。乘船在涅瓦河上遊覽,導遊指着岸上的一個地方說,那是監獄。是阿赫瑪托娃排在隊列中,等待着大門打開,探望兒子的監獄嗎?一個站在她身後的女人,悄聲問道:“你能把這裡的情形寫下來嗎?”她回答說:“能。”多年之後,我們讀到了《安魂曲》。

來聖彼得堡之前,心裡就想要去噴泉宮,看看阿赫瑪托娃舊居。沒想到船轉入噴泉河,舊居,現在是紀念館,就在眼前。心裡不由得激動了一下。偏偏在這個時候,相機沒電了。同伴太知道我的心思,給我連續拍了三張照片,哪裡會想到突然記憶棒出了問題,隻保留下一張。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中間隔了一天,特意去阿赫瑪托娃紀念館,居然那天不開放。隻能站在外面,站在下面,看看那扇窗戶。

其實此前就看過阿赫瑪托娃的一座銅雕,竟然最初沒有認出來。那是在聖彼得堡大學東方系的小花園裡,樹木枝葉掩映,不太容易注意這座雕像。我們在這裡開會,三四天來,會前會後,會議期間,都會在這個小花園休息。四周的雕塑很多,其中我感興趣的是,詩人勃洛克的雕像,在一個角落,那麼瘦瘦長長地立着;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的頭像,豎在草地邊上。阿赫瑪托娃的雕像在樹下,雙臂交叉在胸前,神情是憂郁,還是别的什麼?說不清楚。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印象強烈的是布羅茨基的青銅雕像。那是一顆頭顱,放在一個破舊的旅行箱之上。雕像就坐落在小花園一角粗糙水泥地上,周圍不是草、樹和花。詩人的流亡生涯和颠簸命運一下子就凸現出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舊居也注意到一隻旅行箱,但比起來,那隻真實的旅行箱比這個青銅雕塑的破舊旅行箱,似乎要好一些。我曾經見過布羅茨基的一張照片,那是一九七二年六月四日他離開列甯格勒飛往維也納,開始流亡生涯之時拍的,照片上他雙腿分開,騎坐在旅行箱上。這座青銅雕像讓我想起這張照片,但雕像去掉他的身體,旅行箱上隻有一顆頭顱,更有表現力。

布羅茨基能夠流亡出去,還得感謝阿赫瑪托娃和其他人幫助他從服刑中獲釋,在詩藝上他更是直接從這位前輩詩人受益匪淺。他稱她是“哀泣的缪斯”。在諾貝爾文學獎的受獎演說裡,他兩次說到她的名字。他說,如果沒有他提到的那幾個人,“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作家我都無足輕重:至少我今天不會站在這裡”。沒想到會在這同一座小花園裡,見到他們。

二〇〇九年二月八日追記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出版資料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新浪微網誌

@文藝速效丸

小紅書

@41樓編輯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學報開啟訂閱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張新穎:柳風依舊,春天是把經典和自己融為一體的好時節|夜讀·傾聽

郵發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價:61.80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