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Studio Alpha
“從互動看建築,感恩獲得GSD的青睐”
樹
上海紐約大學
Interactive Media Arts
+ Computer Science 雙專業
GPA: 3.89/4.0
TOEFL 113
GRE 325
關于自己:
在黑暗中看見曙光
他參與的SA專題課程:
SA OpenProject 250 | 在适應的運動2.0
SA OpenProject 239 | 水中重生 3.0
SA OpenProject 218 | 神聖幾何
近期SA相關專題課程:
互動/CD-Tech
參展溫哥華IDS | 3D混凝土列印(随時發車)
互動的材料:基于Arduino的原型設計(随時發車)
重構備援 - 機器學習作為輔助(報名中)
道中史詩:用AIGC工具繪出街道長卷(随時發車)
制造機械臂 VS 機械臂制造(即将開課)
無人機程式設計與空間光繪(即将開課)
參展溫哥華IDS | 3D家具列印-生長印象(即将開課)
參展溫哥華IDS | 做光互動裝置(即将開課)
互動/CD-UIUX
UX Design Award - 做可持續的互動産品(随時發車)
做生成式AI時代下的聊天機器人(随時發車)
互動/CD-Media
Touchdesigner-空間樂器 2.0(随時發車)
UE+遊戲場景 | 身體容器 3.0(随時發車)
錄取結果
截止至今日:
哈佛大學 Harvard GSD
MDes Mediums
MArch I
麻省理工學院 MIT
Media Lab waitlist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MDes 獎$13,500
康奈爾大學 Cornell
MArch I 獎$15,000/y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MArch I
南加州建築學院 SCI-Arc
MArch I 獎$87,500
多倫多大學 UToronto
MArch I 獎CAD15,000/y
倫敦大學學院 UCL
MArch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香港大學 HKU
MArch (Design)
輔導老師
Boyuan
Columbia,MArch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建築)學士(一級甲等榮譽)。作品曾獲得GSAPP Honor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Design,Lucille Smyser Lowenfish Memorial Prize,Paul Katz Fellowship等獎項,并發表在深港城市\建築雙年展、《時代建築》、KooZA/rch、谷德、上海城事設計節等展覽及媒體上,并多次受邀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的講座及評圖嘉賓,曾就職于紐約Asia Megacities Lab、SHoP、WORKac、ODA、香港ROCCO、北京OPEN等研究機構及設計事務所。
Yiqing
MIT,MArch
就讀于MIT的MArch項目,擔任MIT建築學院教學助理,預計2024年春季畢業。大學畢業于同濟建築學,參與新加坡國立大學(NUS)交換。曾就職于西薩佩裡工作室,晉斯。自幼學習藝術,擅長繪畫,建築設計,方案深化,結構分析與優化,材料與構造。她的項目涉及社會人文,叙事與表達,可持續性材料與結構,建造與自動化,城市更新與改造,數字裝置,動畫與多媒體表達等。對于教學,她注重作品集方案的完整性與深度,研究與設計的結合,以及建築空間本身。希望幫助無論有無基礎的同學能真正了解建築與設計,發現自己的方法與興趣。
Michelle Jiang
Harvard,MDes ADPD
藝術家,互動裝置設計師。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藝術、設計與公共領域(ADPD)碩士,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曾獲得優秀畢業設計,哈佛大學art first等多個獎項。曾于東京、紐約、中國、柏林多家知名事務所。個人研究方向為複雜幾何、computational design、互動裝置等。曾參與紐約、蘇黎世、芝加哥、大田等多地大型藝術裝置項目的設計與制作。個人作品于哈佛大學,清華大學,柏林,上海,深圳等地展出。
Herzog
Harvard,MArch
大學就讀于同濟大學,2016年至2018年在GSD取得MArch 2學位。先後在紐約SOM和KPF工作。擅長建築設計和圖紙表達,對建築的精神性,類型學,建構等有興趣。
Jenson Chen
ETH,MSc in Architecture
大學畢業于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畢業于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ETH),碩士期間追随法國建築師 Alexandre Theriot(BTRUTHER事務所)以及 Phillipe Block教授,對城市基礎設施及構成現代生活的工業系統興趣濃厚,擅長為建築尋找結構特質,并樂于在設計中引入新技術及概念。曾任職于Aedas Beijing,PENDA Beijing,在ETH期間曾擔任瑞士著名景觀建築師Günther Vogt教席助教、以及建築構造教席BUK的助教。曾供職于上海大界機器人建築事務部,從事數字化設計的工作。
你認為互動, CS和建築之間有哪些聯系?
我覺得建築的未來還是在于怎麼跟互動相結合吧。靜态的建築設計在21世紀有點跟不上時代了,我想跟當下的CS和AI潮流結合最緊密的話應該就是通過互動了吧。前面提到我做的很多方向都是探索建築結構怎麼能變得能夠互動,或者人機互動界面怎麼能應用到建築或者人居環境上面來,大概這些東西就是這些學科之間的聯系吧。
GSD拿到雙錄取時什麼感受?
群裡說放榜的時候正在跟家人打電話,緊張的信都點不開。看到哈佛的錄取肯定是高興得不行,MArch的信一開始沒有了解是同時錄取了,問了一圈才知道是雙錄取(Concurrent Degree)。花了一點時間才漸漸适應這個現實,現在回想還是感覺很激動。
和MIT Media Lab的适配性是?
我隻選擇了Tangible Media(可觸式媒體)一個小組,這于我相當于白月光吧,Media Lab 屬于是彩票中的彩票,因為能進去的人都太優秀是以我是沒有想過能進的。現在waitlist 也已經是很意料之外的結果了。
MIT Media Lab有多個研究小組或者實驗室項目可以選擇。Tangible Media(可觸式媒體)是研究通過建立互動動态界面,彌合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差距,使數字資訊可以以有形的形式被操縱和體驗,該小組由石井宏教授(Hiroshi Ishii)上司。
我選這個小組主要因為我的項目基本上都是Tangible Interaction ,他們的項目作為參考案例很難繞開,而且很多都是開山鼻祖一樣的存在。我HCI的項目可以說是專門對口準備的,前面提到其實也參考了他們的項目。從整個前期的研究和構思到後期的視覺設計都是有參考他們的想法和表現。我覺得類似的項目可能有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吧。
另外推薦信一定是很重要的。有好的推薦人一定會給申請有大的提升。建議學弟學妹多多reach out,一定會有比較好的機會的。
和MIT、伯克利等多個項目的面經是?
感覺有面經的項目就根據分享出來的面經準備一下答案,但是不要寫下來念那種,是大概心裡想一下怎麼回答之後上場具體發揮,這樣各方面都要自然一點。沒有面經的話就輕松一點當作聊天會比較容易發揮好。
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做過的項目和對于自己本人的思考要足夠深刻和清晰,這樣才不至于被一些沒有準備的問題問倒。這一點可能寫文書比較用心的話已經沒什麼問題的。
另外就是每一個項目一定要準備點好的問他的問題,這些基本都會問道。
關于那些定制文書
GSD、MIT等校的項目都有定制的文書問題,在寫過這麼多特殊的項目文書後,你最喜歡哪個項目的文書?
可能還是MIT的吧,我覺得也可能是因為那個是我最先寫的,寫的比較有印象哈哈哈。通過這個文書我很深刻的總結了我自己的特點和優勢,我的人生經曆和實習、research經曆的和在我項目背後一貫的(哲學)思考等等,我覺得這個過程讓我比較清晰的認識了自己,不光是在整個申請過程中很有用,對于人生和未來的規劃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從21年開始的SA之旅
我的整個申請時間線如下,真的從很早就開始準備了
●2021 Fall
報名SA~正式加入
● 2022 Summer
獲得學校的Dean'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und, 開始研究和制作HCI的項目
● 2022 Fall
參加了幾個SA的Open Project:神聖幾何,水中重生,在适應的材料 ,是除了HCI項目之外的三個項目的雛形,同時期加入了NYU的Research Lab。
● 2023 Spring~Summer
在NYU從頭制作了HCI項目,完成度比較好
● 2023 Fall
雖然有一個基礎但是自我感覺太爛了,是以除了HCI之外的其他項目基本都是從23年9月份重新制作的。作品集排版之類之前也沒怎麼看過,也是從10月份起步開始做的,是以整個時間相當的緊張。加上學校的兩個畢設這一學期過的相當痛苦是以建議不要學習,建議早點開始作品集排版哈哈哈。整個作品集大約在12月初完成了一個基本能看的版本,之後改到1月初差不多最終版本。文書是從12月中開始寫的,基本都是臨各個項目的ddl改完送出的申請。
作品集主旋律:從互動角度看建築
主旋律主要是“從互動角度看建築”吧,我的四個作品呈現了一個從互動到建築的均勻分布:HCI interface, kinetic structure, computational design 和 architectural design。這種分布一方面幫助呈現我在互動和建築相關領域各個方向的能力和了解,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我學科交叉(Art+Science)的特點,而這種與互動相結合的特點正好是當下建築學一個主要的前景吧,我覺得一些學校的MDes 項目的設立也是希望能夠招到有這樣背景的同學。
具體來說,第一個項目是一個人機互動界面,是一個以research的形式完成的項目。根據media lab 的inFORM 等項目的啟發,這個項目的結構類似于一個能夠改變自我形狀的平面,可以在從智能家居到建築尺度的層面上進行應用。
第二個項目是一個從中國傳統木建構築的研究産生的可動結構設計,下面會更具體的介紹。
第三個項目是一個想象中太空社群的設計。因為重力作用的消失,建築空間的方向分布可以是任意的,挑戰了傳統建築的設計思路。這個項目用grasshopper 生成了一系列類似于埃舍爾畫作中錯亂空間的生活社群。
第四個項目是一個線性叙事空間的建築設計,主題是屈原的紀念館。大緻是通過空間的設計來講述屈原的一生,用空間的氛圍傳達他在每個人生階段的情感。
太空社群項目
最滿意的是中國古建項目!
我的第二個項目是我最滿意的,關于中國古建築的鬥拱和梁架的研究我覺得挺有意思的。我本身對古建築很感興趣,在研究佛光寺的剖面圖的時候發現了一種類似于比例分割的菱形結構,跟帕特農神廟的黃金分割比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把這種菱形結構轉化成了一個子產品化的可動結構,讓人們隻用幾種簡單的木塊就可以像搭積木一樣做出來一些類似于鬥拱的屋頂結構,并且根據需求延展和壓縮。整體的意象就像是一個能夠呼吸的巨大木構,縱橫交錯的木梁構成一種變化的和諧,屋檐下人們的生活與空間交織。這裡面也傾注了一些我對于中國建築的了解吧。這個項目我自己制作了模型,整個過程雖然比較累而且緊張,但是我個人很喜歡最終産出的效果。
參加多個SA OP,你的感受是?
神聖幾何的Michelle Jiang老師人特别好,會給很多具體的例子作為參考和啟發,技術上的支援也非常認真負責,參加這個OP學到了非常多的Grasshopper硬核知識。
水中重生特别喜歡這個主題,最後的體驗也很好。Tsan G老師在項目前期的研究和整個設計思路上給了我很多建議,後面疊代設計的時候Herzog老師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建議。
在适應的材料的Yiqing老師的feedback都非常critical,對作品的方向的把控很犀利,什麼樣的作品給稽核老師什麼樣的印象都會很清楚。
另外非常想提到後期作品集排版時候幫助很大的兩位老師,Jenson老師和Boyuan老師,真的是幾乎從零開始幫助我排版的設計,給作品集的産出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i人的申請調解方式
最後一學期甚至忙到沒有時間去搞興趣愛好(苦笑),感覺一學期沒有完整的一天在休息的。
調節心情的話我這種i人emo的時候會自己找個小角落試圖冥想放空自己。可能運動一下也有改善效果吧,我主要發現運動完腦子比較快做事比較有效率。也有的時候心理壓力特别大,會去找父母老師和朋友傾訴,感覺也是非常有用的。
平時比較有時間的話會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啥的~有時間的時候遊戲特别喜歡玩《我的世界》哈哈哈,從國小開始玩了十幾年了(能生活在自己建的建築裡很喜歡)
申請心得: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感覺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會很重要,比如說我23年9月決定重新制作幾個項目就肯定提升了作品集的水準。當時就想自己這關都過不了的話最後如果結果不滿意的話我會很後悔,是以決定全力以赴重新搞。包括後面寫文書的時候在剖析自己到底做什麼,未來想要幹什麼這些問題的時候會想明白一些事情。我有一個偏教育的項目文書怎麼都寫不下去,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這個項目最後就放棄申請了哈哈哈哈
對學弟學妹們的話
我也是從一個學長那裡聽來的想法:最後一段大家都會比較痛苦,但是熬過了就好。雖然類似的話從小聽到大吧,但是這一次還挺真的,起碼從發錄取通知到畢業這一段時間會是人生中少有的最沒有壓力的一段時間。是以在那之前就好好努力吧!
最後的感謝
非常感謝父母一路以來的鼓勵和建議,以及築人所有老師在技術和情感上的支援。我想說沒有他們我肯定走不到這一步。
我的植物
柳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