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可思議,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

作者:魅力科學君

說起機械齒輪,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我們見過的機械齒輪有各式各樣的類型,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是人類制造出來的,是以通常我們都會認為,機械齒輪應該是人類獨有的發明創造,那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

其實不然,因為在大自然中,有一種昆蟲早已進化出了“機械齒輪”,它們就是“伊蘇斯飛虱”(Issus coleoptratus)。

不可思議,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

“伊蘇斯飛虱”屬于鞘翅目,其體型相對較小,平均體長隻有3毫米左右,它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地區,通常生活在濕潤的環境中,以植物的汁液為食,它們喜歡在樹葉或草葉之間跳躍,可以輕松地跳過超過其體長100倍的距離,并且還能準确地落到它們想到的位置上。

跳躍能力如此出色的昆蟲,當然值得研究一番。有意思的是,在使用高分辨率的顯微鏡對其進行仔細觀察的過程中,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在它們後腿的胫節上,有一對微小的結構,它們就像人類制造的機械齒輪一樣,具有精确的齒和間隙。

不可思議,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

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它們的這種結構不但外觀與人類制造的機械齒輪非常相似,而且還具備了相應的功能。

“伊蘇斯飛虱”每條後腿上都長有一個“機械齒輪”,它們擁有相同的“齒數”(其數量通常為10至12個),每個“齒”的底部具備了圓角曲線,這樣的“設計”在人類制造的機械齒輪中經常看到,因為這可以有效地減少磨損和剪切風險。

在進行跳躍之前,“伊蘇斯飛虱”會先将後腿向後彎曲,形成起跳的姿勢,此時它們後腿上的“機械齒輪”會整齊地咬合在一起,在随後的發力過程中,“機械齒輪”就會在短時間内以極快的速度轉動,進而使得“伊蘇斯飛虱”獲得很高的加速度,其瞬間速度可以高達每秒3.9米左右。

不可思議,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

需要知道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伊蘇斯飛虱”的“機械齒輪”除了具備傳遞動力的功能之外,還有更精妙的作用。

為了提高跳躍時的精确度,“伊蘇斯飛虱”需要盡量使自己的兩條後腿同時發力,如果有一條後腿稍微慢了一點點,那它們就無法準确地控制自己跳躍的方向和距離,而緊緊地咬合在一起的“機械齒輪”,則可以確定後腿幾乎在同一時刻發力。

實際上,“伊蘇斯飛虱”的起跳時間大概隻有30微秒左右,如果它們的後腿沒有“機械齒輪”的話,那麼僅憑它們的神經系統來協調,就很難做到在這麼短時間之内,精确地控制自己的兩條後腿幾乎在同時發力。

不可思議,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

不得不說,“伊蘇斯飛虱”确實讓我們大開眼界,同時也很容易讓人産生疑惑: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對此,科學家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科學家指出,“伊蘇斯飛虱”後腿的“機械齒輪”其實隻會出現在它們的若蟲階段,在這段時期裡,它們相對比較脆弱,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擁有“機械齒輪”的個體,其跳躍時的精确度就更高,就更容易生存下來。

當然了,這種昆蟲的“機械齒輪”并不會憑空出現,這其實是其實是經曆了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科學家推測,在代代繁衍的過程中,它們的外骨骼也會因為“基因突變”而不斷地出現一些變化,在最初的時候,可能有一些個體出現一些微小的突變,使得它們後腿的外骨骼有一部分可以互相咬合,進而提高了它們跳躍的精确度。

跳躍精确度的提高,就意味着生存機率的增加,是以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具有這種特征的個體也就越來越多,而随着時間的流逝,它們後腿外骨骼的變化,也就越來越趨向于更加容易互相咬合,在此過程中,一些個體就逐漸進化出了具有齒輪形狀的結構。

不可思議,這種昆蟲的後腿有“機械齒輪”!這真的是進化來的嗎?

對于這些個體來講,其生存機率無疑比其他的個體更強,是以它們在種群中就變得越來越普遍,在漫長的時間裡,它們的“齒輪”也越來越趨向于更加完美的齒輪形狀,并逐漸進化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機械齒輪”,至于其他的個體,則早已被嚴酷的大自然“淘汰”。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伊蘇斯飛虱”之前,人們也發現過一些擁有齒輪狀結構的生物,但這些生物的“齒輪”都是“虛有其表”,并沒有起到機械齒輪的作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伊蘇斯飛虱”是地球上已知的唯一一種具有功能性齒輪系統的生物。不得不說,大自然真的是很奇妙,你覺得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