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近日,廣東本土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以下簡稱“《外》劇”)宣布播出集數縮減,由每周四集改為每周兩集,播出時間也由每周六、日晚上7:00改為每周日晚上7:00。有《外》劇粉絲表示“不夠看”;但也有網友冷嘲熱諷“現在的劇本品質,一個星期兩集都嫌多”,對此,主演虎豔芬回怼該網友稱:“馬上就會結束了,請不要着急”,又以帶淚表情包感慨發言:“感謝廣大觀衆二十多年來的支援”“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虎豔芬回複網友的發言,惹來不少揣測:陪伴街坊二十多年的《外》劇,難道真的要大結局?甚至有自媒體斷章取義,直接替劇方宣布“即将大結局”。這又惹來更多網友感歎:“《外》劇這是怎麼啦?”“不想結束,滿滿回憶!”

為此,南都記者求證了珠江頻道相關從業人員及《外》劇劇方宣傳,官方表示:“播出時間和數量的調整是播出頻道根據自身版面規劃所作出的,版面并非一成不變的,未來也有可能繼續動态調整。演員的個人表态不能代表出品方和攝制方。作為出品攝制機關,我們一如既往以觀衆收視需求為依歸,做好策劃、創作、播出工作。”

由官方表态可見,《外》劇大結局隻是“傳聞”,頻道改了版面而已,但為何一石擊起千層浪?去年剛以突破4330集(目前集數仍在增長中)的新紀錄成為全球播出時間最長、集數最多的情景喜劇,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書,《外》劇到底遇到了什麼困境?虎豔芬回複網友的留言中有何難言之隐?主傷口對播出集數被腰斬,拍到今年5月将面臨“沒工可開”,目前創作心态如何,未來有何應對方案?《外》劇主角虎豔芬、編劇丁小鼠、總制片人童瑤接受南都記者通路,作出獨家回應。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1

虎豔芬:我的内心是絞痛的,《外》劇會成為下一個“百花甜品”嗎?

此次《外》劇被傳“即将大結局”的烏龍事件,緣自《外》劇春節後對播出時間和集數都做出了調整,在主創和劇迷看來這是“腰斬一半”的安排,網友評論中有不舍的,也有冷嘲的,生性直率的“二嫂”虎豔芬在微網誌連發幾條留言,其中回怼冷嘲網友的一條留言,被視為《外》劇真的“馬上就會結束”。南都記者聯系上“二嫂”虎豔芬,了解她為何當時說出這樣一番話。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虎豔芬坦言:“我當時是在回應一位網友評論我們劇本品質不佳,喊話‘你們快點結束吧’這句話,我說‘你幹嘛這麼心急呢’,不可以把我這句話與‘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粘貼在一起說,這是斷章取義了。”但虎豔芬也表達了她對《外》劇前景深深的憂慮:“很多事是未知之數,我們的前景是很黯淡的。事實上《外》劇已經減半播出,我是真的看到‘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這樣的可能性。我的内心是絞痛的,一個剛剛拿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戲,因為一些難以啟齒的原因,可能令觀衆20多年來的收看習慣被打破,我們心有不甘。”

虎豔芬直指,《外》劇從一年播出208集,“腰斬”至一半104集後,劇組大概拍到今年5月就會完成這104集的拍攝,在沒工可開之下,很多劇組其他工種的人員就會慢慢流失,在薪酬不斷被壓縮之下,一個磨合了20多年的堅固團隊就會被沖散;而播出時段的減少,也意味着該劇在觀衆心目中的影響力慢慢減半。“以前我回到劇組是很開心的,現在看到一個又一個人離開,我一下子就想到我們這張‘廣東名片’,會不會像‘百花甜品’這些老字号一樣,突然某一天就會消亡,心裡才湧起了這些感慨。現在不是結束,但是我看到這個可能,想到當這一天來臨,會很不舍得,不忍離去……”

虎豔芬看到劇組發出的“官方聲明”之後,她帶質疑地表示,劇方和電視台是否有對“觀衆的需求”進行更全面的調查,她近日在微網誌與朋友圈收到很多網友的留言,說《外》劇承載了幾代人的童年回憶,是一種對家庭的依托和渴望,希望他們不要結束。虎豔芬希望劇方能夠聽取這些留言,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将《外》劇陣地一味壓縮。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對于《外》劇此次縮版,除了虎豔芬發聲,“三哥”彭新智早前也有在微網誌發聲。主創們表示:如果我們的聲音不夠大,《外》劇真的會“大結局”!對于《外》劇的改革,作為“老臣子”的虎豔芬也表示歡迎,“不過我覺得最重要還是團結一緻搞好這部劇,别總是想着拉業務賺錢,做藝術的人還是應該做好藝術本分的事。現在的新媒體太豐富,大家都想轉戰短視訊陣地,但我就始終不忘初心,堅守這塊陣地。”對于本土電視的老欄目和本土文化的“老字号”,虎豔芬認為,“應該有堅持,給予它們幫扶,這樣才會有自己的品牌做出來。如果再不給它們土壤和施肥,老字号真的都會死掉。”

2

《外》劇編劇丁小鼠:且行且珍惜,會努力維持“呢頭家”到最後一秒

在被傳“大結局”的烏龍事件之後,《外》劇編劇丁小鼠也接受了南都記者的通路。她坦言:“頻道2月發出對《外》劇版面調整的通知,收到這個消息,劇組人員當然是很不開心。2023年我們剛拿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書,并且我們的播放收視率一直比較穩定,去年的平均收視份額11.85%,在珠江頻道自辦欄目中是排名前三的。故大家都覺得(縮減播出時間)是非常震驚的。”

對于頻道給出的理由——“《外》劇沒法為頻道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需要騰出時段給經濟效益更好的劇目”,編劇丁小鼠表示,了解頻道的經營壓力,但是《外》劇20多年來創造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從維護品牌角度,保護粵國文化、地域文化的角度來看,她認為《外》劇應該有立足之地。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丁小鼠認為,提起《外》劇,大家總覺得是一部“情懷劇”“陪伴劇”,但在大灣區蓬勃發展的時代形勢下, 《外》劇也一直在努力創新,跟上時代潮流。“台上司也給我們提出了新思路,比如開辟新的賽道,打造《外》劇IP的短劇、微短劇,給予了我們其他方面的支援。”

丁小鼠指,劇組主創正在與電視台及頻道積極協商和溝通中,“看是否有機會恢複我們之前的播出版面,也看明年的制作量可否恢複到一年208集,滿足劇迷的觀看需求。《外》劇的微短劇,我們也在積極策劃中。”

“站在主創角度,我們不是害怕‘收工’,沒事可做。我們的人工很微薄,不是市場價,大家都是用情懷在維持這部戲的拍攝制作。我們最害怕的是,沒機會與觀衆好好告别。比如另一部老廣長壽劇《七十二家房客》,他們說不拍新一季,就不拍了,沒有機會在熒幕上好好寫一個結尾,這是最大的遺憾。我們在突破4000集的時候曾向觀衆承諾,希望邁向5000集,現在雖未能有定數,但如果真的有一天要大結局的話,不希望《外》劇被倉促地腰斬,希望好好策劃一個結局,對得起我們20多年來的付出,可以好好和觀衆說一聲‘再見’。”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隻能說在那天沒到來之前,我們都會努力珍惜,維持出品。把每一集當最後一集來拍,自我激勵: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丁小鼠坦言道。

3

《外》劇總制片人童瑤:開發《外》劇微短劇,提拔新人才,展現大灣區發展

近年來,《外》劇多位靈魂人物相繼離開觀衆,劇組元氣大傷;此次《外》劇被“縮減播出時段”更被傳出“大結局”,主創人員心情沉重。這張“廣東名片”如何擦亮?并努力給大灣區觀衆一個全新的面貌?南都記者采訪了《外》劇總制片人童瑤。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在澄清“大結局”是“烏龍事件”之外,童瑤表示,在媒體融合的新時代,《外》劇如何高品質發展,傳統媒體的老品牌如何煥發新活力,以新的風貌滿足新時代多元化的收視需求,是擺在主傷口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解決之道是處理好“新”與“老”的辯證關系。

童瑤認為,《外》劇未來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老”的思想主題核心不變,但需有“新”内涵。“我們需要與時俱進地發掘當下的‘外來’與‘本地’的新意念。外劇街坊們生活的老西關昌盛街,這是已有的,灣區往來,則是新增的。《外》劇要立足灣區背景,展示大灣區的繁榮發展,折射大國崛起和時代變遷,兩者相輔相成,形成《外》劇的新格局。”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二是“老”的創作理念要堅持,但需有“新”人才。童瑤表示,《外》劇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态,向更多優秀的合作夥伴發出邀請,希望更多熱愛大灣區這片熱土的優秀編劇、作家、導演和演員加入《外》劇創作團隊,一起來寫《外》劇、演《外》劇。

三是延續“老”的喜劇風格,建立“新”的表達方式。在新時代的新語境下,年輕閱聽人追求個性化、娛樂化,重視自我表達的話語權和社群化的認同感。是以,童瑤認為《外》劇在保留老一代經典人物故事的同時,應該發掘新一代年輕的核心角色。同時,除了做好大屏端劇集外,也正努力開發《外》劇微短劇項目,推動《外》劇的數字化表達。她透露,《外》劇微短劇會以年輕、幽默、快節奏為主打方向,抓住網絡使用者的喜好,力求在微短劇中延續《外》劇的精彩,使IP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

南都記者發現,《外》劇近年的劇情不再僅僅停留在廣州西關,随着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外》劇的天地也正變得越來越廣闊,早前該劇啟動全新系列《逐夢天地間》的拍攝,從康家第三代的創業需求切入,将故事背景和取景地覆寫至佛山的五大城區,從“青年在城市更有為”“城市對青年更友好”等次元呼應佛山積極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的重大戰略,并采用劇情化表現手段,真實、立體展現大灣區良好的創業環境。同時,新系列的拍攝“以老帶新”,讓“三哥”彭新智等戲骨演員帶領“康家”的新生代演員馮子晴、賴億甯、孫德林等在新系列中發揮所長,突出了外來青年可以在大灣區這片熱土上大展身手。

《外來媳婦本地郎》劇方澄清:沒有大結局,主創獨家回應

康家新一代來到佛山禅城區嶺南天地。

采寫:南都記者 蔡麗怡實習生 孫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