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革命性監管評級體系“靴子”落地,人身險公司“新故事”如何講?

作者:保觀

近日,人身險公司五級分類監管體系靴子正式落地。

為加強人身保險公司機構監管和分類監管,合理配置監管資源,提高監管質效,推動人身保險公司高品質發展,3月18日,金融監管總局釋出了《人身保險公司監管評級辦法》。

具體來看,根據《評級辦法》,人身保險公司綜合風險水準等級劃分為1-5級和S級,數值越大反映人身保險公司風險越大,需要越高程度的監管關注。尤其是到第四級、第五級以及S級,監管措施已經相當嚴格了,除提高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的頻率和深度等措施外,還會依法采取責令增加資本、限制增設分支機構、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限制向股東分紅等措施。

可見,這意味着險企的監管評級将與公司治理、業務經營等次元的表現直接綁定,綜合風險水準等級數值越大的險企,未來的路或越走越窄。

近日我們在直播中連線了資深保險精算講師王玉慧,王老師在直播中和我們共同探讨了人身險公司監管評級迎新規有何新變化,以及會給行業帶來哪些影響等問題,同時對于市場備受關注的“保險打破剛兌”對消費端産生何種影響的問題上,也給出了非常中肯的看法,本文的主要内容也來自該場直播。

1

分級管理新政下發,

究竟有何新特色及行業影響?

事實上,從整個市場層面來看,人身險公司監管評級新規的落地,與當下整個人身險行業發展環境密不可分。一方面,衆所周知,如今人身險市場環境風險比較高,尤其是在國家層面高強度監管下,在中長期内,這種嚴監管趨勢依然會延續下去;另一方面,此次評級辦法确實是對人身險保險公司的差異化發展是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借此通過評級措施全然展示出來。比如,此次評級還額外重點提及了普惠綠色金融方面,對保司而言就是一個加分項。

那麼,與過去監管思路和監管辦法相比,此次評級辦法有哪些重要變化?又有哪些條款是需要我們重點來關注的?王老師認為該評級辦法主要有以下四個特色。

第一,全面性。該評級辦法将此前監管向所有保司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全部整合起來了,這其中就包括公司治理、償二代、資産負債管理、資金運用、内控關聯交易、銷售行為的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諸多方面。而這其中對整個行業和監管而言最為關心的兩點莫過于是資産管理和資金運用兩個大方向,如何做好資金的運用和資産負債的管理,是預防保司利差損風險的關鍵所在。

第二,精細化。拆解此次評級辦法,内容多達100餘條,涉及到的名額更是有105個之多,而且配套下發的還有一個Excel表,要求各家保司在4月份需将2023年全年以及今年一季度所有和105個名額相關的資料完整填報上交。而這些多元度資料其實是經過細化的基礎名額和調整名額彙算而成,進而通過以上提及的六大次元方面,将這105 名額拆得非常精細。

第三,及時性,也可用高頻或者比較嚴格的監控來形容則更加合理。此次評級辦法有兩個重要動作,一是動态監測,不低于每個月一次的監測頻率,已經遠超之前所有的政策辦法,最終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在高風險下實行高強度監管,實作早發現、早預警、早監控、早處理。二是風險預警,當保司月度名額出現異常的變動,就會觸發風險預警,必須要進行解釋,及時發現早治療和早幹預,降低風險發生頻率。

除此之外,此次評級辦法還具有将非現場和現場相結合的特點,非現場主要是監管部門對保司日常的一些監管報表,進行動态監測,而現場監管是會有對應的監管人員對口,對保司進行一些現場的突擊檢查。

第四,合理性。此次評級辦法雖然表面上看是涉及到六個次元105個名額,但它是将過往各類監管檔案各個名額進行了縮減、挑選和提煉,對公司治理、業務經營、資金運用、資産負債管理、償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等六個評估次元的得分進行更為合理的綜合評估測算。

對于此次檔案的出台和實施,金融監管總局有負責人曾表示,這将有利于落實“高風險高強度監管”的監管導向,合理配置機構監管資源,真正落實分類監管要求,引導人身保險公司形成差異化發展的競争格局。而市場關切的焦點則在于,評級辦法的出台,對人身險公司和業務發展會産生何種影響?

王老師介紹到,對于人身險公司而言,該政策的出台對于行業強者來說确實會起到“馬太效應”,由于本身底子就很強,在各方面管控措施上掌握得很好,可以更優良持續發展下去。但對于那些發展的不理想的保司而言,在該政策強監督下就會處處受限,可能導緻接下來其展業過程會受到極大影響。

2

分級管理新時代下,

人身險公司需化解哪些風險?

正如前文提到的,此次評級打分評判标準是非常全面的,涉及到公司治理、業務經營、資金運用、資産負債管理、償付能力管理、其他方面等六個評估次元。

而這六個次元對保司穩健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情況來看,哪些風險名額給保司造成的壓力比較大?又該采取哪些有效措施來緩解呢?

一是。在資金運用名額上。衆所周知,資金運用在保司各名額占比一直都較高,目前占比約為22%,影響該名額因素涵蓋了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投資收益等等。而在目前整個市場挑戰加劇的環境下,客觀公允而言,保司也沒有非常好的“良藥”來及時控制該方面的風險。

毫無疑問,過往兩年中,中國股市震蕩波動已經給衆多保司們好好“上了一課”,如果其在風險管理,尤其是資金運用這塊做的很到位的話,實際情況可能不會太糟糕,會大為改善。

比如,為應對該風險挑戰,保司的各個部門,對于風險管理都有一定的規章制度和相應的舉措,首當其沖的是需要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對整個市場風險、信用風險,還有流動性風險,以及最後操作風險,一定要非常認真地重視起來,進行嚴格管理。

而此次評級辦法實際上也給行業提供了一個機會,那就是将保司所涉及到相關部門的前中背景全部打通,不再是把風險關鍵點單獨割裂的來看待,而是在整個實際運作中将其串聯起來,把風險體系落實得更好。接下來,保司還可以采用一些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建立起合規性審查制度或是風險管理系統,這也絕非僅僅浮于表面,而是需要保司能夠将這些制度和技術真正落到實處,并持續操作營運下去。

二是,在資産負債管理端,各大保司不得不面臨着利率波動下行風險,而且這種滑坡趨勢仍可能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在此背景下,保司配置的固定收益類資産、股市權益類資産想要擁有很高收益,難度是非常高的。此外,保司已經銷售的保單成本已經被鎖定,而近兩三年,像增額終生壽這種傳統型的儲蓄類産品銷售情況一直維持在較高水準上,雖然監管層面已經将該産品利率進行調降,但是與銀行存款相比仍還是較高,而随着存款利率的持續走低,也可以預見到的是今年的傳統型保險産品利率如果再持續被壓降下調,可能還是會存在比較大的風險。另一方面,分紅險和萬能險産品利率的壓降,也能從側面凸顯出傳統型産品競争力還很強。

是以,從以上次元來看,無論是保司的高管們,還是所有的從業人員,都會比較謹慎看待這件事情,如何做好資産和負債端的互聯互動,也就成為衆多險企必須研究的課題,當然,有些保司的确正着手在做改變了。比如,把銷售部門涉及到的背景精算和财務投資部門聚集在一起直接共同研讨,在負債端更好的銷售情況下,資産該如何得到有效配置,将資産負債所有相關點進行合理管控。

除此之外,站在長遠角度來分析,利用差異化競争能力來抵抗風險,也是一個破局之道,但真正想要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誠然,我們欣慰的看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險企,在差異化産品定期壽險上表現得非常優秀,也有一些中小企業,走出了自己的創新發展道路,從某種程度上真正地把保險保障給做紮實了,而不是單純性地去做更加趨同于銀行存款這種儲蓄類型的業務。

3

“保險打破剛兌”引熱議,究竟如何了解?

近日,一則新聞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内容竟是“保險行業或将打破剛性兌付”。

據悉,該消息的源頭是最新一期《财新周刊》釋出的封面文章——“處置問題險企”。這篇文章羅列了保險行業最近幾年的風險事件,包括被處置的保險公司,以及正在排隊等待接管的保險公司。文内同時提到,正在修訂過程中的《保險法》草案中已新增提出:“若被接管的保險公司資産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依法進行保險業務轉讓的,經國務院準許,可以對保險合同進行合理變更。”

購買保險的本質在于從不确定中尋求一份确定的保障。然而,若剛性兌付的原則被打破,保險的核心價值是否還能得以維持,這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讨論。

王老師認為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之中,保險業确實是很難獨善其身,“打破剛性兌付”可能是一個大的趨勢。

其一,現行“保險剛兌”是有法律基礎支撐的,其法律依據來源于《保險法》,其中一條規定,當保險公司出現了破産的情況,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最大程度上維護被保險人、受益人的合法權益。

然而,在去年監管部門對《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進行修訂的時候,就已經在“打破剛性兌付”上出現了一定的端倪,當中非常模糊或是隐晦地提及到“對于資金型的業務,保險保障基金的賠償會另行約定”,這對于今年《保險法》的修訂,更具有參考和執行意義。

其二,保險産品的剛性兌付原則是否會被打破,還是取決于保險公司當下的資産端和負債端面臨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從這個次元來看,打破剛兌的趨勢不可避免,但不一定會以最糟糕的形式出現,這是因為目前各家保險公司的準備金是在計提償付能力辦法中認真執行,是以我們也應當保持較為樂觀的态度。

當然,目前許多保險消費者也開始感到擔憂。他們關心的是,如果未來有保險公司因破産無法履行債務,那麼他們的保險合同是否會受到影響?這是否意味着剛性兌付的打破,進而可能帶來實際的經濟損失?這些問題顯然會影響消費者需求和信心。

以國内市場來看,我們都切身經曆過房地産從一度輝煌而突然轉向進入下行周期,也曆經過股市的大起大落,但任何事情不可能是永遠單邊向上的,也會有一定時期要往下走,随着時間的推移進而再度向上,周而複始。

由此,打破剛兌本身是大勢所趨,也不一定是件壞事。一方面有些保司勇于承擔,就有可能會吸引到更多的市場。而另一方面,我們客戶在接受到一定的教育後,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得到了成長,雖然說可能自己本身并不願意來承擔相應損失,但這确實是我們整個金融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處于深度調整期的行走之路。

畢竟,中國的保險普及率目前非常低,這意味着巨大的潛在市場。2021年,中國人均持有保單約1.17張,是美國的1/4;人均保費為400美元,是美國的1/10,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2。普及率低加人口老齡化“紅利”,中國保險業的發展仍然是中國現代化的一環。長期來看,一系列監管動作出手下,會讓保險公司卸掉曆史的包袱,輕裝上陣,回歸本源,反而是利好,我們理應對行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