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一味藥滅“三髒之火”,上瀉肺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

作者:泊停渡走
中醫:一味藥滅“三髒之火”,上瀉肺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

在我們國人的眼中,“上火”可能無處不在,而且還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詞彙。

當嗓子疼的時候,可能别人就會提醒自己是上火了,或許也曾經給别人診斷過上火的情況。

“少吃點辣椒,容易上火。”“昨天剛吃了燒烤就冒痘了,這是上火吧?”諸如此類的話屢見不鮮。

到底何為上火?上火了又該如何去除?這裡小編就給你一些實用的建議。

一、有些“火”,靠清熱去不了

中醫:一味藥滅“三髒之火”,上瀉肺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

不少人出現喉嚨痛、牙龈出血等症狀時,首先就想到是上火了,于是就買一些清火藥來吃,有時候會發現效果并不好,這是因為有些火靠清熱是去不了的。

中醫認為上火也分虛實,首先要先探虛實,中醫理論認為,在我們的人體内有陰陽兩種屬性,在正常的情況下“陰”和“陽”是處于相對平衡狀态的。

但是當“陽”比“陰”多的時候,就會出現上火的表現,具體又分成兩種情況,

一種是實火,也就是“陰”正常,“陽”多了,這時候就适合清熱去火;

另一種是虛火,是指“陽”正常,“陰”不足,出現“陽”假性過剩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滋陰才能夠去火,清熱反而會起反作用。

從具體的症狀來看,小便黃、氣味重且舌質紅、大便幹結、發熱時出現全身燥熱、口渴等症狀都屬于實火;

小便顔色淡、清、大便幹結且舌質淡白、大便稀軟或腹瀉、腹瀉或大便稀軟、不喜熱飲等症狀是虛火。

人體的各個器官都可能會有上火的情況,想要判斷是哪個位置上火,可以從舌頭的表現看出來。

二、火氣旺不旺,聞聞舌頭就知道

中醫:一味藥滅“三髒之火”,上瀉肺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

1. 心火

症狀:心煩急躁、睡眠不好、面赤口渴、小便發黃、大便偏幹、心中煩熱、口幹、肌膚瘡瘍等。

心火也分為虛實兩種,虛火會出現低熱、口幹、盜汗、心煩等症狀;實火會出現小便短赤、反複口腔潰瘍、口幹等症狀。

舌頭表現:心火在舌頭上的主要表現是舌尖紅、口舌生瘡。

2. 肺火

症狀:咳嗽胸痛、失眠、咽幹疼痛、潮熱盜汗、口鼻幹燥、幹咳無痰、手足心熱。

舌頭表現:肺火在舌頭上的主要表現是舌頭的前半部分發紅。

3. 胃火

症狀:表現為腹脹、胃部灼熱、牙龈腫痛、食欲不振、胃部疼痛、口臭口幹、大便糖稀、便秘等。

胃火也分為虛實兩種,虛火會有輕微咳嗽、食欲不振、腹脹、便秘、舌紅、少苔的表現;

實火會有口幹口苦、上腹不适、大便幹硬、胃疼,想喝涼水等表現。

舌頭表現:整個舌頭比較紅,有的時候舌頭紅的同時舌苔也黃,黃色的舌苔将紅色的舌頭覆寫都是胃火的表現。

4. 腎火

症狀:腎火通常是虛火比較多,主要表現為耳鳴耳聾、失眠多夢、盜汗、遺精、頭暈目眩、傍晚口幹、牙齒松動或疼痛、手腳心熱,有時還會出現腰膝酸軟、尿道灼痛、足跟痛、胫骨痛等症狀。

舌頭表現:表現為舌紅少苔,嚴重的人舌頭會更紅,少苔或沒有苔,也可能有一層薄薄的黃苔,這都是腎火的表現。

5. 脾火

症狀:脾火通常是虛火,脾氣虛的人會總感覺全身沒勁、累,胃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偏軟、不成形。

舌頭表現:正常的舌頭顔色是淡紅色的,但是有脾火的人舌頭發白,血色很少。

當五髒六腑上火的時候,有的人會覺得根據不同部位的上火情況來選擇吃藥比較麻煩,有沒有一味藥可以同時滅去五髒六腑的火呢?

三、一味藥,滅三髒之火

中醫:一味藥滅“三髒之火”,上瀉肺火,中瀉胃火,下瀉腎火!

有一味藥,能夠幫助去“肺火”、“胃火”以及“腎火”,這味中藥就是知母。單味藥泡水喝6-12克。

知母味苦、辛,性味寒、涼,入脾肺腎三經,是一種比較有名的中藥,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瀉火的作用,是一種很好的下火藥。

中醫認為,知母偏潤,是以具有滋陰的作用,能夠通過滋陰來達到降火的目的。

首先,知母能夠滋肺陰,去肺火。《本草綱目》中說,知母可以“清肺瀉火”。

在《治證準繩》中記載有一個滋肺陰,去肺火的方子,叫做二母散,其中就用到了知母,專門用于治療肺熱燥咳。

二母散用法:知母、貝母各等分,為細末,每次服用1-3克。

功效與作用:清熱化痰,潤肺止咳。

其次,知母能夠滋胃陰,去胃火。《重慶堂随筆》中提到,“知母,清肺胃氣分之熱。”

最後,知母能夠滋腎陰,去腎火。

有一個有名的中成藥叫做知柏地黃丸,專門用于滋腎陰,裡面用到了知母,而且是這個方子中很重要的一味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知母性苦寒,是以不适合虛寒體質和容易腹瀉的人服用,以免加重症狀。

很多人因為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壓力導緻心焦氣燥,是以很容易就上火,這時候我們應該根據上火的症狀來分辨是實火還是虛火,然後再對症解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