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磅訪談!劉世錦:實作5%左右的增長目标重在挖掘“新增長潛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将經濟增長預期目标設定為5%左右,并明确了十大工作任務,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指明方向。

回顧2023年,在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的背景下,大陸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經濟總量超過126萬億元,經濟增速達5.2%。成績來之不易,但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困難與挑戰仍存。

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後勢。今年是大陸成立75周年,是實作“十四五”規劃目标任務的關鍵一年。在這一關鍵時點,實作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标應從哪些關鍵處發力?進一步釋放居民消費潛力,還要破解哪些痛點和難點?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如何落子?圍繞這些問題,《金融時報》記者對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進行了專訪。

重磅訪談!劉世錦:實作5%左右的增長目标重在挖掘“新增長潛能”

實作5%左右的增長目标重在挖掘“新增長潛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5%左右的經濟預期增長目标,受到廣泛關注。各界期待接下來中國為實作這一目标而推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

劉世錦表示,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目前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水準在5%左右。《政府工作報告》對于預期增長目标的設定,既符合大陸宏觀經濟背景,也起到了引導預期、提振信心的作用。當然,實作這一目标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需要“踮起腳尖跳一跳”。

那麼潛在增長率如何成為現實的增長速度?5%左右的增長目标如何實作?劉世錦認為,還是要緊緊的盯住“新增長潛能”,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追趕潛能,二是新技術革命所催生的兩大新動能,即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

“所謂追趕潛能,就是發達經濟體已經做過的,我們還沒有做,但是有條件、有可能做的事情。”劉世錦談到,2023年大陸人均國内生産總值(GDP)1.3萬美元左右;到2035年,大陸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大概是3-4萬美元,這中間至少還有超過2萬美元的增長空間,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追趕潛能。

追趕潛能主要是由居民需求結構更新所帶動的服務業發展,以及工業、農業等傳統産業部門轉型更新所構成。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追趕潛能空間有所收窄,但其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而且是确定性比較強的。

從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這兩大新動能來看,近幾年也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在過去曆次技術革命中,我們都是後來者,與先行者的差距很大。但在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這兩大領域,我們與先行者差距不大,有些方面已經并駕齊驅或局部領先。”劉世錦說。

關于追趕潛能和由新技術革命所催生的新動能之間的關系,劉世錦表示,二者代表的是中國經濟的增長空間和增長機會,它們并非是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而是融為一體,互相促進,共同構成中國經濟的競争優勢。特别是大陸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有助于推動技術創新,提高創新效率。近幾年大陸在數字技術、綠色轉型等領域的新産品、新技術不斷湧現,在國際上顯示出領先優勢,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這種優勢未來還将在更多新領域出現。

關注宏觀政策的同時更要推動結構性改革

實作預期發展目标,宏觀政策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币政策要靈活适度、精準有效。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

特别是當社會需求不足、增長動能下降時,各界對于加強宏觀政策調控的呼聲增高,期待政策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在劉世錦看來,我們需要關注宏觀政策,但也要搞清楚宏觀政策不能解決什麼問題。值得重視的是,宏觀政策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中國和發達經濟體有着明顯的差別。

劉世錦具體談到,發達經濟體也是成熟經濟體,大多處在低速增長期,經濟增長狀況與宏觀政策取向密切相關,可以說宏觀政策的走向基本決定了整個經濟走勢和大局。而中國現在至少還有中速增長的潛力,宏觀政策主要發揮宏觀穩定和平衡的作用。

“我們現在的增長潛能在5%左右,如果一定要做個量化比較的話,宏觀政策對于GDP的影響大概是1個百分點,其餘4個百分點需要通過技術進步、體制政策條件等來實作。”劉世錦認為,實作經濟發展目标當然要重視宏觀政策,但注意力更多地還是要放到推動結構性改革。

針對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劉世錦表示,在資訊化、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經濟活動的複雜程度呈幾何級數提升,制定和實施政策的方式方法需要随之調整。比如在制定某項政策時,首先要大量搜集資料,和市場進行充分溝通,穩定企業預期。“還是曾經說過的一句老話,要盡可能地采取市場和法律的辦法,能用市場解決的交給市場,能用法律解決的交給法律,要用行政手段的,也應盡量提高前瞻性、有效性。”劉世錦說。

重點促進發展型消費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闆

“中國經濟目前主要的問題是需求側的問題,也就是需求不足的問題。”劉世錦說。

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從中等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時,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和居民消費占經濟總量的比重會有一個明顯的上升,近幾年中國也開始出現這樣的變化。擴大消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增加居民收入,另外還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和品質,解決居民後顧之憂。

消費可以分為生存型消費和發展型消費。其中,生存型消費指的是衣食住行等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進行的消費,以個體消費為主。發展型消費包括教育、醫療、改善性住房、養老、文娛等需求,更多的是采用集體消費或公共服務的方式,這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與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密切相關。

“由于基本公共服務沒有跟上,導緻發展型消費增長相對比較慢,這是現在制約中國消費增長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劉世錦認為,擴大消費的重點應該放在發展型消費上,需要補齊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短闆,其中要重點關注進城農民工群體,特别是近2億進城但還沒有穩定下來的農民工,他們面臨的基本公共服務缺口更大。

投資理念轉向以人為中心

“教育、醫療、改善性住房、養老、文娛等發展型消費,不僅僅是消費,也可以看成是一種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發展型消費實際上在提升我們的人力資本水準。”劉世錦表示,這就要求政府轉變投資理念,從以物為主的投資方式向以人為中心的投資方式轉變,重視培育人力資本。

“一個城市已經有十條地鐵了,還要再修兩條地鐵;另一種方案是用修兩條地鐵的錢解決農民工住房、醫療、社保等問題。顯然,後一種方案對于人力資本的培育以及内需的拉動效應更強,影響更深遠。”劉世錦舉例說明。

近年來,政策層面多次強調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劉世錦表示,過去固定資産投資的三駕馬車——基建投資、房地産投資、制造業投資,已經發生明顯變化,服務業投資已經取代了房地産投資的位置。房地産投資的高峰期已經過去,目前還處在負增長階段,以後應該能回到正常增長狀态,但已經不可能在投資中扮演過去那種角色了。從地方反映來看,基建投資也普遍面臨缺錢和缺項目的問題。

劉世錦認為,基建投資仍是擴大投資的重要領域,但要和都市圈建設相結合,提高投資效率。制造業投資要投向數字技術和綠色轉型相關領域,帶動生産率提升。近年來,服務業投資增長較快,穩定性較強,下一步要重視這個領域。

要比以往更加重視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被列為政府工作十大任務之首。

談及發展新質生産力的落腳點,劉世錦表示,不論是發展新質生産力,亦或是實作科技高水準自立自強,最終都要由一批具有創新力的企業落地。

在采訪中,劉世錦特别提到要穩定企業家預期、提振企業家信心,以更大力度保護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在目前這個階段,中國比過去更需要企業家精神。”劉世錦強調說。

此外,中國還要繼續發揮工程化能力強的優勢。“目前我們的前沿創新能力,特别是科學發現的能力,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我們的跟随能力,特别是工程化能力比較強。不要低估這種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跟得上。”劉世錦表示,這一能力是建立在中國産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基礎之上,這種優勢需要保持住。

劉世錦同時提到,與實作從“1到2”的模仿能力相比,大陸缺乏的是從“0到1”的原創能力。要重視基礎科學,更重要的就是要聚集一流優秀人才,不僅是國内的優秀人才,還要聚集全球的優秀人才。“我們需要在科技前沿陣地上,就是所謂的‘無人區’,進行開拓性的研究和開發,提高我們從‘0-1’的能力,這是一場長期的攻堅戰。”劉世錦強調說。

重磅訪談!劉世錦:實作5%左右的增長目标重在挖掘“新增長潛能”

來源:金融時報用戶端

記者:徐貝貝

編輯:楊晶贻

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