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譯史||《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

作者:翻譯教學與研究

本文來源:《情之嬗變:清末民初《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轉自:暨南大學出版社

譯史||《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

Alexandre Dumas,fils(小仲馬)

1824.7.27 — 1895.11.27

《茶花女》是對中國近現代文學和文化影響最大的藝術譯介作品之一。中國清末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小說、中國人最早嘗試的歐式話劇演出作品以及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演唱的西洋歌劇無一例外都是《茶花女》。這部作品不僅镌刻着中國人在小說、話劇、歌劇甚至電影等藝術領域開拓的足迹,更為重要的是,它推動了20世紀初期中國人對西方以“浪漫愛”為标志的現代情感觀念的接受與啟蒙,開啟并引領了中國言情傳統的現代變革。

《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是法國作家亞曆山大·小仲馬(Alexandre Dumas,fils)于1848年出版的一部小說,它講述的是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和青年阿爾芒的浪漫愛情故事。

小說的主要内容是資産階級青年阿爾芒愛上了巴黎名妓瑪格麗特,可他們的愛情受到阿爾芒父親的阻撓。阿爾芒的父親出于身份地位的考慮勸說瑪格麗特,讓她為阿爾芒的前程和阿爾芒妹妹的婚約着想,放棄這段感情。瑪格麗特接受了他的請求,制造了變心假象,讓阿爾芒懷着怨恨離開了她。瑪格麗特選擇了自我犧牲,但同時也經曆着内心的煎熬,積郁成疾而離世。阿爾芒後來發現真相,但一切已無法挽回。

這個“‘愛’的神話”,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進入中國,對中國文學、文化産生深遠影響。

首先,《茶花女》在中國近代文藝發展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在清末民初的文人看來,它是“西土說部入華之第一策”,它樹立了西方文學在中國文人眼中的新印象,很多人是因為《茶花女》才開始了解外國文學的。

1899年,林纾和王壽昌翻譯了《巴黎茶花女遺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最具影響力的翻譯小說。1907年,李叔同等人在日本東京公演了《茶花女》選幕,這是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可以說,《茶花女》在中國小說和戲劇的現代演進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次,《茶花女》譯入中國後,其受歡迎程度和不斷被模仿的事實,使它已經不再是一部簡單的文學作品,而是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近代詩人陳衍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小說行世,中國人見所未見,不胫走萬本。”不少人在文學創作或現實生活中,都以模仿“茶花女”為榮。

晚清著名翻譯家嚴複有詩句“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這是對《茶花女》影響的生動描繪。

據筆者粗略統計,自1899年林纾和王壽昌翻譯出版《巴黎茶花女遺事》迄今,《茶花女》在中國的譯本有近兩百種。文類包括小說、歌劇和話劇。其中,以小說的翻譯最多。根據中國近現代曆史發展程序及《茶花女》中國翻譯和改寫作品的出版情況具體出版情況,《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和改寫活動可分成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清末民初,即1899年至1918年。這一時期橫跨清末到五四以前,譯作和改寫作品形式豐富,故事内容與時代話題密切相關,屢屢在社會上引起轟動,為《茶花女》的進一步傳播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時期是1923年至1939年。這個時期屬于五四退潮、左翼文學興起及抗日戰争爆發前期,這一時期的《茶花女》文本都是譯作,幾乎沒有改寫作品。這時的譯者與林纾相比,更為專業。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出版了國人自己翻譯的《茶花女》英譯本。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仲馬改寫的《茶花女》話劇和威爾第的《茶花女》歌劇,也在這一時期進入中國,且都被譯成中文出版。

第三個時期是1946年至1948年。1939年到1946年,由于國内抗日戰争進入白熱化階段,《茶花女》作品的譯介和出版活動相對停滞。1946年抗日戰争結束後,《茶花女》的譯本重新出版印行。

第四個時期是1955年至1959年。1955年後,新中國文學和文化事業開始進入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作為外國經典名作的《茶花女》開始得到新中國藝術家們的關注,雖然這個時期的譯本不多,但可喜的是,《茶花女》歌劇迎來了新發展。

第五個時期是1979年後至今。從1959年到1979年的整整二十年,我們很難找到《茶花女》的正式出版物;直到1979年,陳林和文光重譯了《茶花女》,這部西方名作才得以“重見天日”,使《茶花女》的翻譯和改寫活動在改革開放、重塑西方經典的熱潮中勃興。

将上述五個不同時期的中國版《茶花女》文本相比較會發現,清末民初的《茶花女》翻譯和改寫活動最為獨特;而且,相比其他時期而言,翻譯和改寫的各類“茶花女”故事,内容最為豐富。

首先,清末民初的“翻譯”,更準确來說,其實是對作品的一種“跨文化的改造”。這時發生的翻譯現象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字詞對譯,它至少包括了“意譯、重寫、删改、合譯等方式”。而且,這一時期的文人不僅翻譯《茶花女》,還用中國故事改寫《茶花女》,創造了本土化的“新茶花”。其次,清末民初《茶花女》改寫本的形式十分多樣,不僅有小說故事,還有戲劇、評話等。最後,這一時期的《茶花女》改寫本,故事内容新奇多樣。有譯者将它寫成是兩性“忠貞”的教本,又有改寫者将這段愛情置換成“救國女英雄”傳說,還有作家移花接木,衍生出“寡婦戀愛”的故事。

《茶花女》的主題是愛情,情感描寫和由此引發的共鳴是“茶花女”故事長盛不衰的要素。就此而言,20世紀初期中國人對《茶花女》的翻譯和改寫,也始終是圍繞着情感主題來展開的。

然而,卻較少有人系統地考究過以下問題:清末民初《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和改寫文本,它們所傳達的愛情觀念與原作相比,發生了怎樣的改變?這些改變從哪種程度上回應甚至推動了社會的轉型?

談到中國社會的轉型,人們多半關注的是文學、文化傳統或社會體制的變革,甚少有人将情感觀念轉變看作社會轉型的重要面向。當我們對比五四前後中國人對情感的認識和表達,就可發現,傳統的“發乎情,止乎禮”的理念,似乎一夜間被“自由戀愛”和“浪漫情感”所取代。

這之間到底經曆了怎樣複雜的演變過程?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自然是一個重要的推動力,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清末民初,大量譯入的西方言情小說也在逐漸改變人們對情感問題的認識。由此,要想對晚清到五四時期情感觀念的演變有所了解,這一時期的《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和改寫文本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個案。做出此論斷原因有二。

譯史||《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
譯史||《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

其一,林纾和王壽昌1899年翻譯出版的《巴黎茶花女遺事》是第一部在中國引起轟動的西方言情小說,它可說是最早且最形象地将西方“浪漫愛”模式傳入中國的作品,在這部作品身上,西方的浪漫主義和中國傳統的“情教”(the cult of qing)得到了最直接的融合。它為中國言情小說的寫作開啟了以“哀情”和“浪漫”為主要元素的新的書寫格局。

其二,還應考慮的是,五四時期高舉“浪漫愛情”旗幟的衆多作家,都直接受到林譯《茶花女》及其他作品的影響,比如郭沫若,他在自己的自傳中就曾提到,林纾翻譯的三部外國作品在他年輕時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而且,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茶花女》極有可能是不少五四青年接觸現代情感理念的啟蒙之作。

譯史||《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
譯史||《茶花女》在中國的翻譯與改寫

從上可見,清末民初的《茶花女》文本已成為中國近現代言情文化變遷的一面不可多得的透視鏡。

對此進行考察,不單可以勾勒出中國言情文化變遷的軌迹,展現隐藏在情感問題背後的意識形态和公權力運作,還可以從“情感”的次元重新審視中國的現代化程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