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作者:軍武次位面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随着疑似殲-35試飛時,尾噴管出現的畫面流傳,國産中推力發動機又湧上風口浪尖。基于國産渦扇-10,甚至渦扇-15大推的順利發展,外界普遍對國産中推的未來很看好,甚至前兩年就有先進中推渦扇-19裝機的傳聞,但事實并沒有那麼簡單。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早在FC-31時代,就曾因為“黑煙彌漫”而成為焦點

得益于蘇聯提供的技術支援,國内早年發展渦噴發動機比較順利。但直到70年代花高價從英國購入“斯貝”發動機資料,才算正式踏入渦扇領域。順帶提一句,現代大型裝備設計/制造資料,都是按噸算,全套運輸隻能用汽車或飛機(像俄羅斯提供蘇-27SK制造資料,就是用伊爾-76運),文學趣聞轶事中略施巧計,獲得一兩個零件/材料,就解決先進發動機問題,在任何國家都是不可能的。是以,盡管當時國内獲得不少渦扇發動機樣品,但最終還是從仿制“斯貝”起步。尴尬的是,當時發動機要作為戰機配套項目才能得到發展資源,仿制型“斯貝”一時沒有裝備對象,是以初步完成仿制後就被冷藏多年。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殲轟-7系列搭載的渦扇-9是起源

直到殲轟-7明确以仿制型“斯貝”,也就是後來的渦扇-9為動力,後續發展程序才得以提速,但準備不足加上技術難度大,導緻渦扇-9遠遠落後于項目進度。直到1998年殲轟-7設計定型,渦扇-9依然不能量産,國内不得以隻能去英國買退役封存的原裝“斯貝”。2007年之後渦扇-9才算可用,國内以其為動力列裝的,就是後來生産200多架的殲轟-7A。研發體系不完善、技術儲備嚴重不足兩大問題,在渦扇-9身上展示得淋漓盡緻。而英國70年代技術,國内在本世紀初仍然需要花費多年才能掌握,也是那個時代國産航發實力的真實寫照。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如今渦扇-9依然在繼續發揮作用

值得慶幸的是,渦扇-9的驚險研發曆程僅此一次,國内後續航發發展,基本都避開了這些大坑。但渦扇-9本身技術,對國産航發後續發展增益有限,是以當時中航工業做了一個極具魄力的選擇——渦扇-10。美蘇在冷戰期間率先攻克第三代大推技術,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冷戰結束後,發展三代機的國家不少,但有美蘇前車之鑒在先,大部分都不敢觸碰大推,中國是唯一一個特例。在歐洲“台風”、“陣風”紛紛搭載兩台中推避開技術門檻的背景下,渦扇-10意味着巨大的勇氣和毅力。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雙發中推“台風”避開了大推的技術門檻

當然,渦扇-10的發展也确實異常艱難,過程之曲折坎坷無以複加,但好在最後還是熬過來了。當渦扇-10B搭載到殲-10C上,各項性能切實獲得空軍認可時,國産航發已經可以大膽說自己位居世界第三,後續渦扇-15的預研、發展,自然也就順水推舟。而與上一代渦扇-10包打天下不同的是,國内在隐身戰鬥機時代,選擇雙發大推重型機和雙發中推中型機并存。從技術上來說,這更有利于中型機後期技術更新,也符合隐身戰鬥機重量逐漸增長的趨勢,但中推卻是國内之前并未涉足的區域。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渦扇-10的意義怎麼稱贊都不為過

從理論上來說,既然大推都能完成,中推就不是問題,但現實從來都不是理論可以解決的。即使放在現在,先進發動機的發展資源,也是極其有限的。渦扇-19不可能在早期搶得過渦扇-15,那麼即使理論上技術不成問題,進度也要大大延後。殲-35現階段乃至幾年内,也都隻能使用過渡中推。隻不過從技術路線上來看,早期量産的殲-35動力,最可能是已經技術疊代多次,不再有RD-93的影子渦扇-21。就像渦扇-10發展到最後,隻剩下國産元素一樣。換句話說,盡管外界對殲-35搭載渦扇-19很期待,但現實是渦扇-15必然會占據大量資源,隻有在其基本成型後,渦扇-19才有登上舞台中央的機會。

殲-35又冒黑煙?新一代渦扇-19還需時間,國産渦扇-21才是關鍵

▲和殲-20配套就意味着渦扇-15的地位不可能動搖

是以,殲-35輝煌的日子雖然可以預料,但其服役早期大機率還是繼續使用過渡動力,戰鬥力究竟能達到什麼水準,還要看動力過渡到什麼份上。是存粹仿制RD-93小改的渦扇-13,還是渦扇-13基礎上再更新,傳說中三代航發頂尖的渦扇-21,将直接決定早期殲-35的表現。當然,最終殲-35達到的高度,還是由渦扇-19發展來決定。不同與早年殲-20A搭載AL-31F的焦慮,現在國内等得起,急功冒進反而是需要避免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