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作者:方志四川

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唐天寶年間(742—756),唐玄宗為滿足寵妃楊玉環食新鮮荔枝的嗜好,在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妃子園,修整涪州至西安運輸荔枝的驿道1000多公裡,為今人留下千年荔枝古道遺産。

近日,宣漢文旅邀請網絡達人、媒體記者、古村落保護工作者一行,深入探訪荔枝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古“阆英驿”,今“馬渡關”。

系列探訪共《古道·馬渡關》《石林·馬渡關》《民歌·馬渡關》3集,本期推出的是旅遊達人@大潘安逸走四川的探訪筆記《古道·馬渡關》。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馬渡關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荔枝古道為人所知,就是因為杜牧的這首詩。

唐玄宗為了寵妃楊玉環吃上新鮮的荔枝,命荔枝驿使把采摘的荔枝帶葉密封于新砍的楠竹筒内,土法保鮮,沿荔枝道,二十裡一換人、六十裡一換馬,日夜兼程,送至京城。

明《蜀中廣記》記載了這條線路的大緻走向:妃子園—墊江—梁平—四川大竹—達縣—宣漢馬渡關—平昌岩口鄉—萬源—通江—再入萬源—陝西鎮巴縣—西鄉縣子午鎮—長安。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荔枝道與米倉道走向(達州市博物館 供圖)

從目前專家考證出來的荔枝道線路來看,全程1000多公裡的荔枝道,途經達州境内共約200公裡,從大成鄉瓦窯壩入宣漢,折入三橋、隘口、馬渡出宣漢往平昌。

其中,馬渡關境内的荔枝古道約15公裡。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馬渡關荔枝道(局部)

“進了老林壕,荔枝要變少;過了老林溝,荔枝不被偷”,“一條黃龍(火紙)出川去,一條白龍(棉花)入川來”,馬渡關石林景區的從業人員告訴我們,這是當地流傳的說法,為荔枝道上的馬渡關增添了幾分耐人咀嚼的趣味。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馬渡關關樓

走進馬渡關,當我們沿着青石闆路穿過關樓,便仿佛穿越到時間深處。

與古道驿站密切相關的石橋、攔馬牆、飲馬槽、拴馬石映入眼簾,一串來自唐朝的馬蹄聲,正滴答滴答掠過耳畔,一路向北,翻越山崗,直抵長安。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荔枝古道因為運送荔枝的故事而聞名,但後來的一千多年裡,發生在詩外的故事,讓這條古道的故事更加精彩。

它貫通巴山南麓的鄉邑、驿站、村落,人口滋盛。唐天寶年間,朝廷在馬渡關置縣而治,此地更顯繁華,南來北往的人們交彙于此。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同行的朋友總結得當:古道搭台,人文唱戲。

為保佑路途平安,給家人祈福消災,中原一帶盛行的開龛造像之風也就傳播到馬渡關。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而今我們所見到的馬渡關唐宋摩崖造像,開鑿在一塊長10米,寬、高各有4米的大石包上,紅砂石的岩面四周,密集分布着大大小小24窟145尊造像。唐貞觀年間,在造像處,太宗欽命修建起三重殿宇的豐饒寺,也就是如今的浪洋寺,寺前巨大的中庭前,即有十九級條石台階,這座輝煌的大寺廟,一時成為川東四大名寺之一。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據馬渡關景區的從業人員介紹,近年來,不少考古專家來到馬渡關進行考古調查,首站即是浪洋寺,并一緻認定:馬渡關浪洋寺的摩崖造像造型生動飽滿,衣紋服飾雕刻精美,極具唐風宋韻,成“大唐盛世 馬渡雄風”之意境。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145尊佛像中,最珍貴的是唐代男觀音。

馬渡關景區的從業人員告訴我們,“全國目前僅存三尊儲存完整的男觀音摩崖石刻造像,另兩尊分别位于福州市永泰名山室、重慶銅梁侶俸鎮”。

浪洋寺男觀音建成時間為756年,是年代最早的,藝術價值極高。

如今我們依然能感受到這尊男觀音造像雕工細膩、線條流暢、形神具備的美。造像以站立的姿态深嵌在巨石上,左手持瓶,右手握枝,身體與巨石融為一體,衣褶以條棱表現,線條、輪廓流暢自然,造型姿态莊嚴靜穆,神态雍容鎮定,大有不食人間煙火的莊重威嚴。

圍繞男觀音造像,巨石上刻畫了不少信衆。其中一龛中,第一人為女裝主婦,小髻,有披肩,寬袖長裙,跪拜佛前。其身後跟随兩位身穿寬袖長裙的女眷,雙手合十,女眷前面有男童和女童,生動再現了古代人的生活場景。

此外,在浪洋寺摩崖造像中,還有天龍八部的諸神造形,方面大臉,怒目圓睜,與佛祖慈悲、菩薩柔媚、天王勇猛、力士剛勁互映互襯。

佛龛頂部的飛天,身體呈V形,頸部戴項圈,手腕戴手镯,呈半裸姿态,長裙至足,舞動飛揚,栩栩如生。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黃昏時分,天空中點點星光隐隐可見,我們又從石林間的古道回到關樓,一路隻聽得腳步聲,仿佛我們是在時間的河流中汲水歸來,滿口清甜,一身詩意。

【曆史文化】覓證荔枝道 探訪馬渡關

在我們心裡,這條古道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唐玄宗和楊玉環那點微不足道的小事了,更廣闊的民俗畫卷沿着古道鋪展開來,更濃郁的人間煙火随着商旅氤氲升騰。

來源:文旅宣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