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作者:朱前蹄後

以劉伯溫的功勞封個伯爵實在是太低,畢竟公、侯、伯,伯排在最後一位,就算劉伯溫再不濟也能封個侯爵。

但朱元璋為什麼隻封了一個伯爵給他呢?反倒是直接封了個公爵給你李善長呢?其實這怪不得朱元璋,要怪就怪劉伯溫自己。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劉伯溫與李善長在朱元璋陣營裡的工作,類似于張良與蕭何,劉伯溫是張良,李善長是蕭何。

李善長自從投奔朱元璋的第一天起,主持的工作就是後勤。

大軍打仗需要後勤準備糧食,大軍的開支需要後勤精打細算,要是哪一方面出現了問題,影響到了大軍的發展,後勤肯定跑不掉。

總而言之,後勤是一項又苦又累又不讨好的工作,沒有幾個人願意幹,更沒有幾個人能夠幹好。而李善長不但願意幹,而且能夠幹好。

朱元璋征戰天下期間,糧食從未出現過問題,這主要就是取決于李善長。

李善長不但能夠從容不迫的解決好糧食問題,也能夠做出一些令朱元璋喜出意外的工作成績。

就比如朱元璋攻打采石矶、太平路的時候。

當時大軍已經疲憊不堪,如果采石矶、太平路一旦攻占,大軍為了發洩,很有可能會燒殺搶掠,到時候必定引起百姓的強烈不滿。

而李善長早想到了這一點,事先就把嚴申軍紀的公告準備好,一攻占采石機,太平路,立刻派人貼在大街上。

使朱元璋成功避免了一場騷亂。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鑒于李善長出色的工作能力,隻要朱元璋一親自出征,後方絕對會交由李善長坐鎮。

朱元璋親自到安豐去救韓林兒的時候,坐鎮後方的是李善長;朱元璋親自到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的時候,坐鎮後方的也是李善長;

朱元璋親自到湖北剿滅陳友諒殘餘勢力的時候,坐鎮後方的還是李善長。

李善長就像是朱元璋的賢内助,一直默默無聞的為朱元璋排憂解難,而劉伯溫就不同了,相比于李善長,他給朱元璋帶來的更多是不安。

朱元璋打天下的根據地是在應天,而龍灣之戰發生的時候,朱元璋才剛剛将應天的局勢穩下來。

面對陳友諒的十萬大軍順流而下,朱元璋的大部分謀士都主張棄應天而去,儲存實力,以做後來的打算。

可是朱元璋卻不想,畢竟他好不容易才在這亂世之中有一片安身之地,如果說放棄了應天,難道陳友諒就會放過他嗎?

朱元璋看着這群往日裡不可一世的謀士,十分的心寒。但還沒等朱元璋将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就有另一個人将他的意思表達了出來,這個人就是劉伯溫。

劉伯溫認為,朱元璋雖然論實力比不過陳友諒,但是還是勉強能夠與陳友諒一戰的。

畢竟是陳友諒來打朱元璋,而不是朱元璋去打陳友諒,再加上陳友諒對南京附近的地形不熟悉,而朱元璋在南京附近的地形特别熟悉,打一場勝仗應該不難。

後來的事情完全順着劉伯溫的意思發展。

朱元璋早早的就在龍灣設下了埋伏,再加上當時是夜晚,陳友諒一上岸,就被位朱元璋打個措不及防,整整損失了将近三萬的士兵,大敗而歸。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如果劉伯溫僅僅是神機妙算,朱元璋未必會怕他,讓朱元璋怕他的是,他不但神機妙算,而且厚黑學水準還非常高。

朱元璋隸屬于紅巾軍系統,而紅巾軍的上司是韓林兒。

至正二十三年,韓林兒被張士誠包圍在安豐,朱元璋想去救,但是劉伯溫卻不讓朱元璋去救。

原因很簡單,當時朱元璋的勢力是紅巾軍系統中最為強大的,韓林兒這個名義上的上司早就應該去世了,留着他,自己遲早會擔上弑君的罵名。

可是朱元璋不聽,決意去救韓林兒,直到救下了韓林兒,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相信朱元璋統一天下之後,每每想起這件事情,後背都不禁發涼,要是哪一天出現某一種情況,劉伯溫對着自己也來這麼一手,自己能不能招架得住。

任何人都不喜歡對自己有威脅的人,朱元璋也不例外。李善長被封為南韓公,是公爵裡面唯一的一位文臣,其他的五位公爵全部都是武将。

而劉伯溫則被封為誠意伯,僅僅隻是一個伯爵。是伯爵也就算了,他的俸祿也是伯爵裡面最低的,一年的俸祿隻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則高達四千石。

差一點可以了解,但差這麼多,就難以了解了。相信劉伯溫在得知自己的封賞的時候,肯定愣了一下。

不過以劉伯溫的智商,應該很快就能夠反應過來,這是朱元璋故意在打壓他。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劉伯溫不但爵位與李善長差十萬八千裡。職位也與李善長差十萬八千裡。

李善長坐鎮中書省,官居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劉伯溫官居禦史中丞。

丞相是有實權的,能夠處理奏折,遇上個别鐘愛權力的丞相,甚至還能夠私自定他人的生死。

而禦史中丞手中是沒有實權的,雖然是言官的首領,但頂多也就是有議政權,或者有的時候到地方上耍耍威風,權力中樞的權力一點都碰不到。

很明顯朱元璋雖然提防劉伯溫,但還是舍不得讓劉伯溫走,畢竟開國之初,缺的就是人才。

雖然朱元璋不想讓劉伯溫走,但是李善長卻想要劉伯溫走,因為劉伯溫不給他面子。

李善長的親信李彬A錢,犯了死罪,按照當時的法令,應該處死,而負責這件事情的人就是劉伯溫。

李善長希望劉伯溫能夠給個面子,放李彬一馬,但是劉伯溫卻不肯,執意殺掉李彬,自此李善長與劉伯溫決裂。

劉伯溫的手段雖然高明,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展現不出任何的作用。

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首領,劉伯溫哪裡是他的對手。

要知道朱元璋就是淮西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也大部分都是淮西人,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淮西話成為了官話,說出一口流利的淮西話,到哪裡都有面。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劉伯溫被李善長擠回了老家南田,但是李善長的親信胡惟庸卻不打算放過劉伯溫。

因為朱元璋當初曾經動過命胡惟庸為丞相的念頭(李善長知道激流勇退的道理,鬥倒劉伯溫他就消失在了朝堂之中),但是劉伯溫卻說胡惟庸既無才,也無德,不适合擔任丞相。

而此時的胡惟庸正接替了李善長的丞相之位,要權有權,要人有人。

胡惟庸直接将一個占據王氣土地的罪名安插到劉伯溫的身上。

别人占據王氣土地朱元璋或許并不至于緊張,但是占據王氣土地的這個人是劉伯溫,朱元璋的精神立刻就崩了起來。

當即大發雷霆,剝奪了劉伯溫的伯爵俸祿。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對他已經起了疑心,如果再在老家南田呆下去,很有可能會死無葬身之地,為了能夠善終,隻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跑到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也就是當時的首都南京。

劉伯溫将家從南田搬到南京,整整住了三年,在這期間,朱元璋從未派人來看他,直到他病倒,才派人來看他。

派來的這個人,挺有意思,這個人就是胡惟庸。

朱元璋明顯是想借刀殺人,胡惟庸也領了朱元璋的意,在劉伯溫科的藥裡放了不該放的東西,以至于劉伯溫自從吃了藥,就感覺肚子中長了一個石頭。

随着一天一天過去,劉伯溫感覺肚子中的石頭越來越大,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洪武八年上書朱元璋,希望朱元璋能夠同意自己傳回故裡。

李善長和劉伯溫都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一個封公爵另一個封伯爵?

錦衣衛的開創者是朱元璋,有着錦衣衛這樣的鷹犬,南京發生的一切事情,朱元璋都能夠第一時間知道。

關于胡惟庸對劉伯溫做了什麼,他也知道,是以,他放回劉伯溫回到南田。

而劉伯溫回到南田不到一個月就去世。劉伯溫活了一輩子,死就死在了聰明上面。

隻要劉伯溫遇到的皇帝是一位猜忌的皇帝,無論他怎麼樣,都會必死無疑,誰叫他太聰明。

劉伯溫死了,李善長、胡惟庸一個也跑不掉,誰叫他們遇到的都是朱元璋。

先是胡惟庸被冠以謀反的罪名殺掉,株連三族;後是李善長也被朱元璋冠以謀反的罪名殺掉,株連三族。

相比之下劉伯溫還是幸運的,起碼三族還在,隻死了自己一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