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作者:豔苓【專題】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種重要組織制度,其最早起源于滿洲的狩獵活動中,是當時的滿洲人為了在狩獵時友善指揮,以牛錄為機關,用旗幟顔色作為引導而産生的一種組織形式。

而伴随着努爾哈赤的崛起,八旗制度也正式出現,不過,最早的八旗制度,與後來的大不一樣。

而在之後,努爾哈赤對八旗制度進行了多次調整,包括在後來的皇太極時期,八旗制度同樣不斷演變,直到康熙初年,完整的八旗制度才算最終确定下來。

但不管是如何演變,有一點沒有更改,那就是八旗始終掌握在愛新覺羅氏的手裡,更準确地說,是掌握在努爾哈赤子侄後代的手中。

那麼,八旗的旗主是如何更疊的呢?這就要從努爾哈赤創立八旗的時候說起了。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公元1584年,努爾哈赤以祖、父所遺的十三副甲胄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争,就在這一年,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度。

不過,當時并沒有八旗,而是隻有一旗。

此旗為努爾哈赤直接統領,以黑旗為幟,麾下人馬也并不是很多,大多是努爾哈赤的親戚,比如弟弟舒爾哈齊,以及安費揚古父子等人。

之後,随着努爾哈赤帶領部衆不斷南征北讨,同時也不斷收編滿洲各部,到了公元1589年時,建州三衛被其統一,這樣一來,隸屬努爾哈赤的人馬也就越來越多。

人多了,努爾哈赤一個人管不過來,就需要找一個人替他分擔,是以,努爾哈赤就又設立了紅旗。

也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八旗從一旗變成了兩旗。

那麼這兩旗的旗主都是誰呢?原本黑旗是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如今他把黑旗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舒爾哈齊,他本人則統領建立的紅旗。

不過,這個時候的黑、紅兩旗,并沒有固定的人數,努爾哈赤也就是大緻進行了配置設定,他和弟弟這兩個旗主,統領人數基本相等,是以實力也基本均衡。

但在這期間,黑、紅兩旗的顔色發生過變動,具體變動内容為黑旗改為藍旗,紅旗改為了黃旗。

改動的原因有很多說法,一說是黑色旗幟在夜間行軍時不容易辨認,另一說是努爾哈赤找高人指點,黃色代表皇帝,但不管是什麼說法,總之最終黑、紅兩旗改為了藍、黃兩旗。

其中,藍旗為舒爾哈齊統領,黃旗則由努爾哈赤統領。

到了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收編了海西女真的哈達部,其麾下的人馬再次為之大幅度增加,是以,為了便于管理,努爾哈赤首次對各旗組織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與重建。

首先,他明确了牛錄組織的人數,規定一牛錄為300人,而5牛錄則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這一固山就是一旗。

并且,制定了各組織結構的首領名稱,其中,牛錄首領稱為“牛錄額真”,甲喇首領為“甲喇額真”,固山首領則為“固山額真”。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固山”為滿語,其漢語的意思就是“旗”,是以,“固山額真”即我們所說的旗主。

而通過努爾哈赤的整頓,一個旗主麾下,統領有25牛錄,也就是7500人,這就是當時一個旗主的标準配置。

但實際上,這個配置也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個旗主麾下牛錄的多與少,在後期是屬于動态的,有些甚至遠超25牛錄,有些則低于25牛錄。

是以,努爾哈赤當時制定的隻是一個樣闆,是一個基本标準。

在制定完各種标準後,努爾哈赤把收服的哈達部,編成了一旗,并交給了自己的長子褚英統領,而褚英統領的這一旗,努爾哈赤将旗色定為了白色。

是以,之前的二旗已經演變成了三旗,旗主分别是黃旗為努爾哈赤本人,藍旗為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白旗為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

不過,在三旗确定後不久,藍旗旗主舒爾哈齊卻出了點問題。

什麼問題呢?說白了就是舒爾哈齊的日益增長的野心,讓他和兄長努爾哈赤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深,其實這種沖突在很早前就存在,隻不過當時努爾哈赤出于事業初創階段,對弟弟的動向不是特别關注,是以就埋下了隐患。

在此之後,随着建州女真的勢力增強,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兩人,成為了建州女真最高首領,當時人們稱他們為“二酋”。

但就是在那個時候,舒爾哈齊對自己屈尊于兄長之下的狀态越發感到不滿,并且,在他前去明朝朝廷進貢時,他的這種情緒被明朝利用,不斷授予他高官厚祿和金銀珠寶,試圖借助他與兄長的沖突,來挑撥和離間他和努爾哈赤的關系。

在這種情況下,舒爾哈齊逐漸将明朝視為自己的背景,而當時明朝邊将李成梁更是利用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兒子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更進一步拉近了雙方的關系。

由此,舒爾哈齊的底氣更足,而他也開始公然挑戰努爾哈赤的權威,經常在公開會議上,因意見不合與努爾哈赤進行争論,時間一長,雙方的關系日趨破裂,沖突也越來越大。

而作為努爾哈赤來說,自然不允許有人挑戰自己的權威,看到弟弟越來越張狂,努爾哈赤最終決定,要除掉弟弟舒爾哈齊。

公元1609年,舒爾哈齊在與兄長爆發了激烈的争吵後,憤然離開,計劃自立為王,努爾哈赤在勸阻無效後,果斷采取了強硬措施,處死了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又将舒爾哈齊本人囚禁至死。

舒爾哈齊這一死,他的藍旗自然要重新配置設定,經過權衡,努爾哈赤最終決定,将藍旗一分為二,其中一半仍歸藍旗管理,旗主定為舒爾哈齊的另一個兒子阿敏。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另一半,則建立一旗,旗色為之前暫時不用的紅旗,旗主定為努爾哈赤的嫡次子代善。

截止到此時,三旗已經變為四旗,旗主分别是:黃旗努爾哈赤,白旗褚英,藍旗阿敏,紅旗則是代善。

而在不久後的公元1613年,努爾哈赤的長子,也就是白旗的旗主褚英,憑借多年的戰功,被努爾哈赤立為了繼承人,但由于褚英生性殘暴,加上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引起了多人的不滿,是以,努爾哈赤的幾個子侄聯合起來,開始了對褚英的彈劾。

最終,褚英被孤立,而努爾哈赤面對幾個子侄和重臣的聯名上書,經過權衡後,将褚英剝奪爵位幽禁了起來。

褚英一出事,白旗就發生了變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成為了白旗旗主,同時,努爾哈赤又把白旗中的一小部分撥給了褚英的兒子杜度,讓杜度協助皇太極共同管理白旗。

到了公元1615年,努爾哈赤已經統一了除葉赫部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其麾下的人馬也較之前期壯大的不少,并且,當時蒙古部落也有多個前來歸附,更讓努爾哈赤勢力為之增漲。

據史料記載,當時努爾哈赤的麾下,僅軍隊人數,就達到了六萬多人。

同樣是為了便于管理,努爾哈赤再次對目前的四旗進行的整編,這次整編,直接将四旗擴充到了八旗。

其中,黃旗拆分為正黃、鑲黃二旗,由努爾哈赤本人統領;

白旗拆分為正白、鑲白二旗,正白旗旗主為皇太極,鑲白旗旗主為杜度;

紅旗則分為了正紅和鑲紅,其中,正紅旗旗主為代善,鑲紅旗旗主為代善的兒子嶽托;

藍旗同樣也分為了正藍和鑲藍,鑲藍旗旗主是阿敏,正藍旗旗主則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

并且,努爾哈赤又對八旗的旗幟進行了修改,八旗中的四正旗,旗幟為了純色的四方形,而鑲四旗,旗幟為五邊形,其中,鑲紅旗為白邊,鑲白、藍黃三旗為白邊。

至此,八旗算是真正建立并完整起來,并成為了貫穿清朝曆史的一個特殊制度。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八旗制度完善之後,努爾哈赤投身到創業之中,期間八旗各旗主并未改變,直到努爾哈赤臨終前,他又一次對各旗進行了一個調整。

如何調整呢?他将自己掌管的正黃、鑲黃兩旗,分别交給了第十五子多铎和第十二子阿濟格,但分完之後,考慮到沒有留給他們二人的同母兄弟多爾衮遺産,就計劃将鑲白旗交給多爾衮。

前文說過,鑲白旗的旗主為努爾哈赤的孫子杜度,既然讓多爾衮接手鑲白旗,那麼杜度怎麼安排呢?努爾哈赤經過權衡,盯上了自己的嫡次子代善。

代善當時是正紅旗旗主,而鑲紅旗則是由代善的兒子嶽托掌管,這就意味着,代善一家掌控了兩旗,而為了平衡各個兒子之間的勢力,努爾哈赤就決定把杜度調往鑲紅旗擔任旗主,進而達到分解代善一脈權力的目的。

如果努爾哈赤的這個計劃最終實施成功的話,那麼多铎、阿濟格以及多爾衮這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将會各自掌管一旗,而他們也将成為八旗中勢力最大的一派。

但是,尴尬的事情發生了,就在杜度卸任鑲白旗,并準備接任鑲紅旗的時候,努爾哈赤去世了,而此時多爾衮尚未正式接任鑲白旗。

也就是說,此時鑲白旗旗主空缺,而代善一家,依舊掌管着正紅和鑲紅二旗。

而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代善的支援,皇太極順利上位,接任大汗,上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奪了多爾衮準備上任的鑲白旗。

皇太極的理由很簡單,就是杜度已卸任鑲白旗,而多爾衮沒有上任,是以鑲白旗算是無主,是以,他十分幹脆的把鑲白旗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豪格。

而多爾衮則被皇太極趕到了鑲黃旗,讓他和阿濟格一起統領鑲黃旗。

至于杜度,則更加可憐,自此失去了旗主位置,終其一生,最高的爵位僅為多羅貝勒,這就意味着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一脈,算是徹底被皇太極踢出了旗主隊列。

在料理完杜度之後,皇太極又把目光轉向了多铎和阿濟格,前文講過,努爾哈赤臨終前将正黃和鑲黃交給了這二人,而他們二人旗下所掌握的牛錄分别為:正黃領45牛錄,鑲黃領25牛錄,合計65牛錄。

這個勢力,是當時八旗中最大的,皇太極本人所領的正白,也不過是25牛錄。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是以,出于維護統治的目的,皇太極開始整治多铎和阿濟格,他借口自己是大汗,而大汗必須用黃旗為由,強行把自己的正白旗和兒子豪格的鑲白旗,與多铎、阿濟格的正黃和鑲黃二旗對調,最終把二黃旗握在了自己手裡。

強行換完之後,皇太極依舊覺得不放心,又找了個理由,撤掉了阿濟格的正白旗旗主之位,改為多爾衮擔任。

為什麼皇太極會讓多爾衮接任呢?其實這也是當時他的一種政策,前文講到,多爾衮沒能接任鑲白旗旗主嗎?皇太極這麼一操作,既讓多爾衮承了他的情,又離間了多爾衮與阿濟格的兄弟關系,可謂是一舉兩得。

操作完這些之後,皇太極又開始整治鑲藍旗旗主阿敏和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

最先被整治的是阿敏,在天聰四年,皇太極以阿敏救援不力,導緻被明軍連克四城,且其“将有異志”為由,将阿敏罷官幽禁,同時奪取了阿敏的旗主之位,改為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擔任。

之後就是莽古爾泰,莽古爾泰的旗主之位被奪,某種程度上是他自找的,在天聰九年,莽古爾泰意圖謀反,事敗之後,遭到了皇太極的奪旗。

其實,阿敏和莽古爾泰的被奪旗,也是清朝初期朝堂上鬥争的必然結果,皇太極登上大汗之位,為了鞏固手中的權力,必然會對不屬于自己的勢力下手,是以,阿敏和莽古爾泰就成了犧牲品。

而莽古爾泰被奪旗後,皇太極将自己統領的正黃旗與莽古爾泰的正藍旗進行了混編,混編之後,又将兒子豪格統領的鑲黃旗收回,安排豪格統領新的正藍旗,自己則統領正黃、鑲黃二旗。

之後,皇太極把自己的旗籍,落戶到了鑲黃旗,自此,鑲黃旗成為了清朝皇帝直接統領,且地位最高的一旗,這個慣例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

料理完這些,皇太極在之後經常會時不時的小幅度的整治下多铎的正白旗,比如在崇德四年,皇太極就以多铎出征不利為由,将他的正白旗削去了三分之一。

既然要整治多铎,皇太極自然也沒忘記多爾衮,在其臨終前,又一次對正白旗和鑲白旗進行大混編,把兩旗的牛錄打亂平分,并将多爾衮和多铎的旗主之位對調。

經過這一系列折騰,到皇太極去世的時候,當時的八旗分為了三大派,實力最強的一派,為皇太極兩黃旗和兒子豪格的正藍旗,這三旗共統領117個牛錄。

稍微次點的是多铎和多爾衮所統領的鑲白和正白二旗,共統領98個牛錄,最次的為代善家族統領的兩紅旗以及濟爾哈朗統領的鑲藍旗,三旗合計統領96個牛錄。

這三大派中,皇太極本人和兒子豪格自不用說,而代善一家和濟爾哈朗,屬于皇太極的鐵杆兒,至于多爾衮,也是深受皇太極的恩惠,唯一的隐患隻有多铎,但也被皇太極敲打的沒脾氣。

至此,以皇太極為核心的八旗終于成型,可惜,就在皇太極雄心萬丈的時候,他卻病死了。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皇太極死後,多爾衮開始掌權,在他掌權期間,對八旗進行了兩次整編。

第一次整編,主要是針對多铎,多爾衮将多铎麾下的牛錄收回了15個,第二次改編,則是因為豪格在與多爾衮争奪繼位問題時敗北,給了多爾衮打擊豪格勢力大大好機會。

原本豪格掌握正藍旗,但在他失勢後,遭到了多爾衮的連番打擊,本人被下獄,正藍旗也被多爾衮奪走。

之後,多爾衮将正藍旗與自己的正白旗進行了大混編,改成了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并全部歸自己統領。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

而原先被多铎掌握的鑲白旗,則改為正藍旗,交給了多铎的兒子多尼統領。

同時在這期間,兩紅旗也有所變動,當時代善已死,而他的兒子嶽托死的更早,就連接配接任嶽托的碩托也在數年前被處死,是以,兩紅旗的旗主都換了人。

其中,正紅旗旗主為代善的第七子滿達海擔任,鑲紅旗旗主則是代善的曾孫羅科铎(嶽托之孫)擔任。

而到了公元1650年,多爾衮意外去世,順治皇帝得以親政,不久之後,朝堂上便掀起了清算多爾衮的浪潮,借助這個機會,順治皇帝将多爾衮的正白旗據為己有,如此一來,順治皇帝就統領了正黃、鑲黃和正白三旗。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正黃、鑲黃和正白三旗成為了“上三旗”,其餘各旗則成了“下五旗”。

至于鑲白旗,順治帝則将其交給了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豪格的兒子統領,其他四旗的旗主基本不變,要麼是本人,要麼是本人的後裔擔任。

等到了康熙繼位後,為了鞏固皇權,康熙皇帝對下五旗進行細分,每一旗分為大小旗主,大旗主由之前旗主的後裔擔任,小旗主則由康熙的兒子們擔任。

這樣一來,下五旗的權力就被進一步壓縮,而這種方式,在雍正繼位後繼續執行,并且雍正通過分封,把下五旗的每一旗,又分為“外佐領”(佐領即牛錄)和“内佐領”,其中,外佐領由皇帝直接掌控,而諸王貝勒僅掌控内佐領。

由此,八旗的大部分權力,皆被收到了皇帝手中,此政策一直被沿用下去,到了乾隆時期,八旗的旗主已經成了隻有虛名、但無實權的人,除了地位崇高,享受國家供養之外,基本上沒有任何權力。

通過這種方式,清朝的統治者一步步把八旗最終握在了自己手裡。

滿清八旗由什麼姓氏掌握,旗主又是如何更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