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作者:傳統武學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發力訓練是任何一個拳種都必須的,不發力何以打人?又何以勝敵?不發力不可以稱之為拳,反過來說,又不是所有的發力都稱之為拳。隻有适合擊打與禦敵之力才稱之為拳之力。發力的訓練目的不是為發而發,而是為了使用。

太極拳發力方法有别于其他拳種,不用打砂袋、木樁,更不用藥助。太極拳發力訓練隻在自身,主要方法是強化自身本能和挖掘自身潛能,通過一定的科學方法,使人之本能和潛能自然發揮。是以說,太極拳發力訓練不是把人訓練成大力士,而在于發力時整體的協調配合,力出自然、順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一、力的形式

根據劃分方法的不同,力可分為:直線力(單向力、雙向力)、杠杆力(支撐力、平衡力)、旋轉力(離心力、羅旋力)、輻射力(沖擊力、膨脹力)。直線力和杠杆力是簡單力。旋轉力和輻射力是複合力。力又可分為快力和慢力、明力和暗力等。每種力都有各自的作用和特點。寸勁是一種力的瞬間沖擊;爆炸力或驚炸力是一種力的瞬間膨脹;抖彈力是一種力的旋轉回彈産生的震蕩。拳中打人是力的瞬間沖擊和膨脹。兩人相抗,所謂“頂牛”是力的慢性釋放。發力訓練要從簡單力到複合力,再由簡單的複合力到複雜的混合力。把局部的力變成整體的力,把僵拙的力變成靈活的力。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種複雜的混合力。太極拳所求的力可喻為:汽缸點火瞬間做功産生的爆炸力、膨脹而沖擊,回環往複。又可喻為子彈擊膛,旋而快并具穿透性。故前人有“四兩撥千斤”之比,而非其真,隻是喻理。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二、發力訓練

人之力無不靠肌肉的松緊、筋腱的伸縮、骨骼的轉動而産生。打太極拳本身就是通過松靜、柔緩的運動使肌肉放松、筋腱拉長、骨節松開、骨膜增厚,使肌體增加彈性,轉動靈活。加之各部位的擰裹、争撐、伸拉,使自身支撐在不平衡中達到整體平衡,協調。是以說太極拳打套路是儲能蓄力的方法。但不等于太極拳不練發力或太極拳不用發力。沒有不打人的拳,更沒有不發力的拳。太極拳發力需要單練。而且必須單練。光靠打套路是不能發出太極拳所求之真力的。如果隻追求“行雲流水,藕斷絲連”,一但與人交手,軟綿綿毫無震懾力和殺傷力,實難取勝,頂多化人而已。如再遇高手,“懂勁”亦不好使,四兩也撥不了千斤,隻會被快而重的巨力打敗。是以說練拳不發力就像一個人缺了半個身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心裡明白身子卻不聽使喚。打套路隻是固本、養精蓄銳,再“勁貫四梢”仍不能得發力之法。

發力方法由簡到繁、由淺入深、再由低級到進階。具體來說就是由局部到整體,由定步變活步。終極目的是在運動中瞬間發出驚炸、渾厚、震顫、抖彈相混、相融又難分、難辨的高品質的力,瞬發瞬收,收發隻在一瞬。打人人不知,打人人不覺。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松緊訓練是發力方法的總綱,亦是不二法門。不僅太極拳獨有,亦适宜各拳種發力訓練。松中求,緊中得是謂“真言”。

發力層次有三,第一層乃精神意識的訓練;第三層仍是精神意識的訓練,由有意識轉為無意識,是為高層;第二層是形體訓練。

精神意識的訓練前提是松靜。走、卧、坐、站無可不練,無不可練。拳論“其意在心”,其力仍在心,心緊形亦緊,緊則有力。通過有意識指使精神瞬間一緊一松,就像人受了驚吓,突然渾身一戰,全身即緊,緊在一瞬,松貫終始,反複練習,至松緊随意,形成條件反射,無意松緊,亦松亦緊,無松無緊,而無不松緊,便入高層。

形體訓練分局部訓練和整體訓練。整體訓練是在局部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訓練。整體發力的關鍵在于腰胯發力訓練,腰胯能發力便能輕松步入整體發力。整體發力隻是腰胯運身發力的一種協調訓練。局部發力分為上肢、下肢、腰胯3個部分。上肢訓練分手臂的抖彈、扭轉、裹翻、外撐、回切,使手臂在轉動自如的前提下訓練瞬緊瞬松,慢緊慢松,慢緊瞬松瞬緊。慢緊是控人,瞬緊是打人,松是知人,是蓄能,亦是發力的基礎。手臂松緊的訓練原則,也是腰腿訓練的原則,更是整體發力的訓練原則。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下肢訓練主要是腳的踢彈、勾踹,腿的屈伸、繃彈,足跟瞬間外撐,腿自繃彈,足登腿自伸,繃彈、屈伸自在松緊,腿之進退,穿掃全在胯催、胯縮與腰配合。瞬緊則快,慢緊則沉。腰胯發力主要訓練轉腰、擰胯的瞬間反彈。猶如旋轉強勁的彈簧,撒手便回彈,擰一分力彈三分力,擰的越慢蓄力越足,撒的越快回彈力越大。腰胯訓練務使腰胯分開,切勿轉腰胯,轉腰要定住膝管住胯、腰轉胯不動。胯要前後挫,穩住腰,縮胯腰不動。由慢入快,由快複慢,再由慢到快,悉心松緊體驗。整體發力的先決條件是“五弓”具備。是對以“腰運身”的再體悟。在腰胯發力訓練的基礎上,配合手臂的運轉,畫圈、繞8字、下滾、外翻、屈伸、開合,腿的屈伸、繃彈。訓練中掌握運轉松、落點緊、緊便力出、瞬緊瞬松,有收有蓄自不費力。

綜合發力訓練不僅要求所發之力是整體的,而且要求所發之力是複合的,在主攻目标過程中前進的力方向是多元的。這種力才是不易被破壞和抗衡的力,亦可稱之為高品質的力,不僅渾厚,而且靈動。抖翎訓練,有定步定勢抖翎,定步開合抖翎、活步抖翎。抖翎發力全在腰擰、胯挫瞬間回彈。定步定勢是手臂撐? 瞬緊瞬松。開合抖翎,前後、上下、左右皆有開合。開合抖翎猶如兩手拉皮筋,突然撒手、松緊隻在一瞬,充分體驗運轉松落點緊,手臂任意開合、腰胯随意擰轉、胯自挫合。先松後緊、慢緊快松,瞬間又緊、緊後即松,是謂松緊一瞬。此時的松已不是原來的松,緊亦不是原來的緊。松中寓緊,緊中寓松,非松非松、亦松亦松緊。是以有人稱之為“調零點”,而絕不是半松半緊。擰腰挫胯已不是平面的運動。

太極拳的發力訓練

腰為元點,頭頂、足登、擰拔纏裹融為一體,回彈時,擰拔之力又向上下、左右回彈。是以瞬間産生彈顫之力,由腰部順骨節向身體各部輻射傳遞。達于表是為抖翎。猶如雞之抖羽、動物之抖毛。抖翎能發力自然之後,你才能真正了解前人所述“節節貫穿、達于背,行于四梢”,一切均在自然之中,而不是有意而為。“勁貫四梢、勁運四梢”,不言而明。

定步發力成熟後,便可訓練活步發力、活步發力步随身換不可拘泥。發力訓練與打拳交替進行,亦可在掌握動作要領的初始階段進行。活步發力能收發自如,發力訓練即成。

發力訓練完了并不是發力的結束,隻是掌握了發力的基本方法。“功夫無息法自修”,拳無止境。要向高層次的精神發力追求,達到形神合一,出神入化,使自身心态更平靜。所謂意念要似有若無,由松緊訓練,轉入緊松訓練。一觸即發,不發而發,即前人所說的“太極不用手渾身都是手”、“全身無處不太極,挨着何處何處擊”。無為而為,是謂“無為而無不為”。如拳中所說“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