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把孩子還給大自然?或許看這本書就夠了

作者:北京石景山
如何把孩子還給大自然?或許看這本書就夠了

《愛上動物的理由》 王小柔 著 北京聯合出版社

《愛上動物的理由》是北京晚報專欄作家王小柔的最新作品,是一本神奇的自然觀察和療愈之書、溫情、诙諧的自然探索之書。

我是從小柔寫王飯團,一隻特立獨行的雞、一隻會敲鍵盤的雞,開始認識她的。她對待動物有一顆赤子之心,無論是草原上奔跑的野馬還是冷血的蜥蜴,都能和她互動、溝通。她的家就好像一個動物寄宿家庭,她就像一個動物醫生,常年救助各種野生動物,大猩猩、猴子、鴨子、大公雞、鹦鹉……比如現在家裡還有兩隻鳥,一隻是斷了一條腿、患上了抑郁症的鹦鹉,另外一隻是失去了母親的孤兒灰喜鵲。小柔始終都在謙遜地表達,不是我在施舍動物,而是我在救助它們生命的同時,他們努力的求生欲望也在治愈我。小柔獨創了一種段子式的幽默表達,比如鳥要表達愛是要給小柔的頭發裡藏好吃的,是以小柔的褲腰帶裡常常會抖落出面包蟲,鞋子裡會有小鳥送給她的爛水果。

書中的記錄全部來自她親眼所見、親身體會,有些看起來好像是童話,但确實是真實發生的。這些動物大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家常救助的,一部分是野外生活的。小柔對大自然的愛,不是獵奇的心理,而是滿懷尊重地欣賞。她每天像一隻鳥一樣,天亮就醒,去郊外觀察鳥以及各種各樣的動物。她會好幾個小時呆在野外,遠遠地看着他們,互不打擾。

怎樣觀察大自然,其實就是放下人的傲慢;怎樣教育孩子,同樣需要放下成人的傲慢。她發自内心地寫道:“每一隻動物都在給我做生命教育,怎麼對待生活,對待同伴,對待食物,怎麼對待愛,他們純淨的眼神就像一張濾網,淘汰掉人類的傲慢和貪婪。”

小柔跟其他人還有一點很不一樣,不是以觀鳥來給自己增加虛榮,也并不追求認識新奇的鳥類,就是身邊很常見的動物、很普通的麻雀,她也能看好幾個小時。字裡行間充滿了對每一個生命的平等的尊重,也滲透了對孩子的平等意識的教育,而不是把寵物或者野外的動物當成玩物。她能了解一個孩子會因為一隻普通的倉鼠死去而哭泣,她也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以小柔說:“萬物有靈,哪怕隻是一隻蛤蟆一隻面包蟲,你都會發現造物者的偉大,發現生命之美。”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能夠感受到自然精靈的美好,得到大人的尊重,那麼也會更加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

我不由自主聯想到我自己一直研究的家庭教育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電子産品依賴、學習障礙……出現這些問題的一個原因是和大自然接觸太少。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中,指出兒童與大自然關系的斷裂會導緻“自然缺失症”,并用大量的證據表明:脫離了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會造成近視、肥胖症、注意力缺陷、抑郁症、焦慮孤僻、人際交往與溝通障礙等諸多問題。今天在世界各國,自然教育和生态療法方興未艾,中國的教育界也在反思:如何把孩子還給大自然?小柔的寫作生動展現了,如何将孩子從教室裡解放出來,讓豐富的自然環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如何每逢人生低落、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并重獲新生。熱愛才能激發起内在的學習動力,為了救助鳥,王小柔通過慕課自學了三年的動物生理學。她培養的孩子也從和動物相處中提高了考試中學不到的素質。

在自然中嬉戲,不但能有效減輕壓力、促進認知和免疫系統的發展,而且探索自然、觀察自然萬物的變化,本身就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實體學家費曼晚年回憶自己的成長道路,特别提到了父親帶自己在林間散步的意義。正是在觀察動物的繁衍、樹木的生死、生命的更疊中,費曼學到了最基本的科學觀察方法和思維方式。

自然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意識到“每個物種包括人類在内,都是依靠一張連接配接一切生命的大網生存,并且無一例外深嵌在網中,這張網充滿了生命間的互相作用、互相影響。”詩人惠特曼的《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用詩歌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到,并且以或贊歎、或憐憫、或熱愛或恐懼的情感感受到了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這個孩子,正在走着,未來還會一直走向前去,所有這一切,成為了他或者她,成為了當下的他們。”

我從20年前通過文字認識小柔,又有幸成為她在北京晚報五色土專欄的編輯,得以第一時間閱讀到這些美好的文字,帶給我很大的歡樂和觸動。我認為,本書是當下最好的自然科普讀物之一,或者說獨一無二的自然科普讀物。王小柔全身心擁抱大自然,嘗試用幽默而不失溫情的文字去恢複、重建失落的生活,用赤子之心、赤子之眼給我們帶來和自然精靈相處的驚喜。也滲透了科學常識,讓大小讀者在熟悉的世界、最普通的動物身上發現驚奇之處、神奇之處。我們也能夠從中學習如何與生命相處,如何尊重孩子,幫助孩子作為一個獨特的存在,通過與自然連接配接開啟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獨特道路。

閱讀是一個指引,當我們閱讀之後,能夠帶孩子真真正正站在野外,沐浴陽光雨露,會感到每一個毛孔都在打開,那一刻也真切感受人類是多麼的平凡渺小,而世界如此的浩大和美好。

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不是戰勝自然的過程,而是與自然同在、可持續性的發展。大地母親滋養萬物,提供給人類源源不斷的能量和創造力,過去如此,未來也将如此。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