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憲:老家的臘八節 |

作者:香落塵外作伴結廬

冬日的某天早晨,有位同僚在喝臘八粥。雖是易拉罐式的,卻喝得津津有味,看得我也滿口生津。我猛然想起,臘八節快到了,心裡不免湧出股股暖流。

每年一進入臘月,年的腳步近了,也能稍微嗅到年的味道了。在人們普遍感到逐漸冷淡的過年氛圍的今天,卻還有那麼一兩個重要節日,始終被人們記着,不曾忘卻。人們似乎還可從中得到些許溫暖,比如,臘八節。

臘八節的來曆無法定論,各地的風俗也不盡相同。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于家鄉的臘八節,我還是比較懷念的,可以說,那是镌刻在我心靈深處的眷戀。小時候對于這個節日毫無概念,聽大人們說起時,便想象着是否跟喇叭有關呢?是否人們在那天都會吹起喇叭呢?等稍微懂事了,才知道,那其實就是普通的民俗節日,并且有專門的過節食物。

記憶中,老家的臘八節是要吃臘八面的(其實到現在依然是這樣),不興吃臘八粥。有這麼一個傳說是從老一輩人口中流傳下來的:從前有一家四口,夫妻倆和兩個孩子。夫妻倆勤勞樸實,一年到頭忙于農活,家裡是以糧倉充實,不愁吃喝。可兄弟倆卻遊手好閑,四體不勤,心想着有爹媽在,不會沒飯吃。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夫妻倆因病相繼去世,從此隻有兄弟倆相依為命。父母剛去世那幾年,家裡的糧食還很充足,夠兄弟倆生活。随着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着糧倉就要見底,兄弟倆開始着急起來。直到有一天,他們再也找不到一粒糧食,鄰居也因兄弟倆懶惰而不肯施舍。在饑餓難耐之際,兄弟倆翻箱倒櫃,也無收獲。最終竟在老鼠洞内發現了一些糧食!兄弟倆如獲至寶,将這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熬粥充饑。誰曾想,這種五谷雜糧混合一起熬制的粥異常香甜可口(也可能是兄弟倆長期挨餓,饑不擇食的緣故)。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最終兄弟倆竟活活餓死家中。後來,人們為了警示教育子女,将故事代代相傳。随之流傳下來的,就是那香噴噴的粥了。或許是兄弟倆死于臘月初八那天,人們是以為粥取名曰“臘八粥”。

故事的真僞當然無從考證,可每次聽大人說起,總是信以為真,還煞有介事地嘲笑那兄弟倆,有時還不停追問:“那粥是不是很好喝啊?甜不甜啊?”可真到了那一天,等到的不是那碗香噴噴的粥,而是一碗特殊的面條。從那時起,我才知道,那叫“臘八面”。

是的,老家的人們在臘八節這一天是吃臘八面的!

老家在關中平原。每年的臘月,是這裡最冷的時候。忙碌了一年的人們空閑時間多了起來,人們習慣在家貓冬,圍爐取暖。于是,對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就特别關注起來。當然,對臘八節這種傳統的民俗節日也相當重視,仿佛它就是過年的序曲,人們從中可提前感受過年的氣氛。不是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嗎?往往在臘八節前幾天,甚至更早,就有人盤算着該吃什麼,該怎麼做、怎麼吃了。尤其那些年邁的老人,仿佛就是時間的提示器,每年此時,都會從他們掉完牙齒的嘴裡飄出:“臘八喽!過臘八喽!過一臘八,長一杈把,過一年,長一椽”。這種隻有在老家才能聽到的俗語,無論何時聽起來都倍感親切,它慢慢拉回了在外漂泊的遊子的心,同時,也将節日那特殊的美食的味道帶向了遠方。

臘八節前一天,各家都“蠢蠢欲動”起來,也是巧婦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那時,村裡人口興旺,串門的,閑聊的,這兒一群,那兒一堆,從村東頭走到西頭,好似逛集市一般,隻是打招呼就停不下來,若加入他們,或許好半天都抽不出身。大家的熱情足以使人忘卻任何煩惱。從集市趕集回來的婦女小孩們,說着,笑着,大包小包地拎着,小孩子追逐打鬧着,手裡嘴裡的零食抹得滿嘴都是。那場面,就是過年時的情景。母親當然也沒閑着,也早早着手準備了。往往吃過午飯,母親便會買回蔬菜和肉類,這些在各種節日中是少不了的。主角當然是各種豆類:黃豆、白豆、紅豆等,還有一種食材——玉米糁子——是必不可少的。當天晚上,母親會将各種豆類按比例配好,泡發一晚上,備用。小時候的我們,懵懂無知,竟會看着水中的豆子長時間癡癡發呆,流着口水想象着它們如何化為美食。

次日,母親會早早起床,為當天的美食忙碌開來。母親是個傳統的農村婦女,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早年深受老輩人的教誨,對傳統風俗禮節十分看重,熟記于心。知書達理、勤勞善良的品質在母親身上全能看到。母親也曾一路上學至聯考,卻因各種客觀原因未能走入更高學府。于是,就寄希望于我們身上。在母親看來,無論什麼節日都必須虔誠對待,而且要有敬畏之心。于是,家裡上下都被母親打掃幹淨之後,才開始美食的制作。取出事先泡好的豆子,連湯倒入鍋内,點火熬煮。先大火猛燒,待豆子七八分成熟,改為小火慢熬。待熬制一會兒,放入适量的玉米糁子,攪勻,繼續熬煮。趁此機會,母親将事先洗好的綠葉蔬菜(菠菜之類),切碎,倒入鍋中。等豆子熬制差不多成熟,最後放入這道美食的靈魂----面條。面條類型因各家而異,寬的,窄的,薄的,厚的,各樣都可以入鍋。母親喜歡下韭葉面——一種類似韭菜葉子的面條,又細又薄,老少皆宜。在等待面條成熟的時候,手腳麻利的母親早已炒好了幾道菜。流着口水的我們,習慣了在鍋碗瓢盆的交響曲中靜靜等待美食出鍋的那一刻。

有幾次,在竈間燒火的奶奶總會朝着我們喊:“沒醋了,誰去灌醋?鹽也快沒了!”一邊又煙熏火燎地往竈膛繼續添加柴禾。

趴在窗台上的我們顧不得滿屋嗆人的煙火味,搶着醋瓶去灌醋。有美食的誘惑,心裡熱乎乎的,即便外面再怎麼寒冷,也不曾感覺。就在我們買醋的空當,母親早已做好飯菜,等我們回來。

吃飯也有講究。揭開鍋蓋那一刻,香味即刻充盈四周。鍋裡五顔六色,周圍香氣氤氲,我們早已陶醉其中,拍手歡叫着,湊着鼻子使勁嗅着。這時,母親總會盛出幾小碗擺放在祖宗靈位前,在爺爺的引領下,全家先恭敬地祭拜祖先。接着,母親會說,先讓爺爺奶奶吃。待老人們盛完飯後,我們才人手一碗,感覺隻是這樣看着或是嗅着就已經很幸福了!等到食物入口,軟糯的豆香和蔬菜面條的清香立刻充斥口腔,直達肺腑。此時,大人們都慢慢品嘗,不舍得一下子吃完,好像這碗面來之不易,得要特别珍惜。而奶奶總會将粘在碗面的那點飯用指頭輕輕刮下,放進嘴裡慢嚼。那一刻,我似乎懂得了些什麼……

張憲:老家的臘八節 |

臘八面的味道不似臘八粥那麼香甜,相反,它是偏鹹的。也有就着臘八蒜一起吃的,那味道就更美了!過去在農村,每逢這一天,每戶人家都會手捧一碗臘八面出門,聚在一起,邊吃邊聊。你看着我碗裡的,我瞅着他碗裡的。有的甚至互相串門,互相吃對方的,那種不是一家勝似一家的暖融融的鄰裡關系,就如那碗熱騰騰、黏乎乎的臘八面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化也化不開。

臨末,各家往往都會有意識地剩一點臘八面,不倒掉,也不擱着等下頓再吃。而是将這些剩飯喂雞喂豬等牲口。在老一輩人的觀念中,用五谷喂養的家畜來年會很興旺,人們的日子也會随之蒸蒸日上。

臘八節就在人們享受着一碗碗熱乎乎的臘八面的氣氛中過去了。

臘八節對老家人來說可能就意味着那碗熱騰騰的臘八面,可背後的故事卻代代心口相傳。如今,社會的發展悄然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老一輩人那種傳統的風俗離我們似乎漸行漸遠,埋藏于内心深處的記憶卻始終未曾抹去。就像那碗臘八面,似根根長線,從頭至尾串聯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回憶。

* 延伸閱讀

北方專欄 | 毛紹科:被遺忘的臘八節

李穎:臘月臘八香 | 巴蜀專欄

聆聽 | 湛藍:臘八粥裡憶往事

北方專欄 | 暖在北方:臘八粥

北方專欄丨春雨 | 臘八粥,特别的味道

*作者簡介:

張憲,就職于陝西泾陽縣王橋鎮政府。一個遊走于心靈和塵世的文學愛好者,愛好看書,旅遊,喜歡行走在自然山水和文物古迹之中,聆聽那份空靈與久遠,用心去尋求生命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