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力用情 織密生态環境司法保護網

作者:中國審判
用力用情 織密生态環境司法保護網

“中國審判”可以訂閱哦!

文 | 本刊記者 胡啟航

“留得綠水和青山,江河它守護了生命……”近日,中國首部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江河之上》正在熱播,随着劇情的推進,一件件在現實中可以找到原型的案件呈現在觀衆面前。該劇反映了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人民法院的生動實踐,展示了近年來大陸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發展成就,彰顯了人民法院“用法治保護綠水青山”的堅定決心。

近年來,人民法院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推進生态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回應人民群衆新期待,深入推進環境資源審判體制機制改革,大力加強專業審判隊伍建設,依法公正高效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推進環資審判專業化建設

生态環境事關民生福祉,綠水青山離不開司法守護。美麗中國建設對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專門化、專業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人民法院持續深化審判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專門化審判組織體系,紮實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建設。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設立以來,始終把審判專業化建設作為守正創新的重要抓手,帶動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全面發展。

據了解,為建立健全環境資源專門化審判組織體系,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成立後加強對全國法院系統性指導,30個進階法院及新疆高院兵團分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南京、昆明、鄭州、長春、烏魯木齊、重慶、成都等環境資源法庭相繼設立,400多個中級、基層法院建立了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此外,一些法院還設立了一批環境資源審判專業化法庭、巡回法庭、合議庭等專業化審判組織。大陸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組織從2016年的500多個增長到2023年的2800多個,已成為覆寫最廣、體系最完整的國家。

為促進刑事追訴與民事賠償、行政履職依法協同,最高人民法院及地方各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積極探索涉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三合一”。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在成功試行民事、行政審判職能“二合一”歸口的基礎上,于2020年12月完成“三合一”歸口。目前,全國共有近1200家法院實行“三合一”,500餘家法院實行“二合一”,40餘家法院積極探索涵蓋執行的“四合一”。

在更高起點推進生态環境司法,離不開制度引領。

近年來,最高人民法院釋出多個司法解釋,指導各級法院全面準确适用法律,全面提升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水準:釋出《關于審理生态環境侵權糾紛案件适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依法提高違法行為成本,讓惡意侵權人付出應有代價;釋出《關于生态環境侵權案件适用禁止令保全措施的若幹規定》,落實“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原則,及時維護人民群衆環境權益;釋出《關于審理森林資源民事糾紛案件适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落實綠色原則,促進森林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先後釋出涉環境資源、生物多樣性、環境公益訴訟、長江生态環境保護等專題指導性案例,釋出司法服務碳達峰碳中和、青藏高原生态保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等典型案例,通過釋出案例釋法明理,充分發揮案例指導和教育警示引領作用。

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釋,規範專家陪審員參加環境資源案件審理;福建等地法院建立生态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湖北等地法院組建環境資源審判咨詢專家庫,促進提升涉案事實、證據、司法鑒定查明質效……人民法院探索借力“外腦”助審,堅持“摸着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相結合,一系列創新舉措從設想變成現實,源源不斷釋放出環境司法治理效能。

構築環境治理法治屏障

2021年1月4日,全國首例适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條污染環境懲罰性賠償條款的案件——公益訴訟起訴人江西省浮梁縣人民檢察院與被告H公司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公開審理并當庭宣判。

該案中,H公司生産部經理吳某将該公司生産的硫酸鈉廢液交由無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吳某良處理,吳某良又雇請李某賢将30車1124.1噸硫酸鈉廢液運輸到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的山上傾倒,造成了浮梁縣壽安鎮八角井周邊約8.08畝範圍内環境和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洞口組的地表水受到污染,嚴重危害當地1000多名村民飲用水安全。

經鑒定,兩處受污染地塊的生态環境修複總費用為216萬餘元,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共計5.7萬餘元,并産生檢測鑒定費9.5萬餘元。受污染地浮梁縣湘湖鎮洞口村采取合理預防、處置措施産生的應急處置費用達53萬餘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H公司生産部經理吳某非法處理公司生産的硫酸鈉廢液,其行為應認定為職務行為,H公司應當為其從業人員的職務行為導緻的生态環境損害承擔侵權責任,遂判決H公司賠償生态環境修複費用、環境功能性損失費用、應急處置費用及檢測費、鑒定費共計285萬餘元,承擔環境污染懲罰性賠償金17萬餘元,同時判令H公司就其污染環境的行為在國家級新聞媒體上向社會公衆賠禮道歉。

該案判決生效後,人民法院以資金集約管理使用方式,引入并監督第三方專業機構實施修複工程,使環境公益訴訟與修複執行有效銜接,受損生态環境修複和人民群衆權益得以切實保障。

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三清山巨蟒峰保護案、“棄風棄光”民事公益訴訟案、“綠孔雀”保護案……2018年以來,人民法院立足環境司法職能,依法公正高效審理了一批标志性案件,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有力推進了生态環境司法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3年,人民法院審結環境資源案件23.2萬件,同比下降5.8%,其中涉環境污染案件5386件,同比下降11.5%,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報告》資料翔實,人民法院工作紮實,為服務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了不懈努力。我為人民法院‘點贊’。”全國人大代表黃春球一直關注環境資源司法保護工作。她表示,在推動生态文明建設中,人民法院充分發揮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作用,織密生态環境司法保護網,為保護環境資源貢獻了司法智慧和力量。

山水之間,法徽閃耀。人民法院堅持能動司法,嚴格依法審理各類環境資源案件,堅持對環境資源違法和犯罪行為“全要素、全環節、全鍊條”懲治與預防,推動生态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真正成為“長出牙齒”的嚴規鐵律;通過公開審判、釋法說理,強化全社會對生态環境保護的深刻了解、對人民群衆環境權益的自覺維護,使法律法規從剛性限制的“文本法”轉化為人民群衆自覺遵守的“内心法”,為環境治理築起了堅不可摧的法治屏障。

用力用情 織密生态環境司法保護網

2023年8月23日,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人民法院對非法捕撈水産品公益訴訟案件宣判後,會同有關機關開展判後增殖放流活動 供圖 雲南省昆明市嵩明縣人民法院

推動生态環境綜合治理

跨區域性是環境資源案件的主要特征之一,為此,人民法院不斷加強跨域司法協作,取得多項實質性成效。

最高人民法院指導各級法院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以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态系統及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生态功能區為機關的案件集中管轄機制,各進階法院及新疆高院兵團分院中有29家在本轄區内開展環境資源案件集中管轄。

為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服務流域區域系統保護和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11+1省(市)、黃河流域9省(區)進階法院分别簽訂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架構協定,秦嶺山脈7省(市)進階法院簽訂生态環境司法保護協作架構協定并發表《秦嶺宣言》,健全完善聯席會議、要案會商、辦案委托、成果共享等機制;京津冀三地12家法院分别簽署三個司法合作協定,健全完善聯席會議、要案會商、辦案委托、成果共享等機制;江蘇法院結合長江特大非法采砂案辦理,做實長三角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架構協定,積極落實區域法院間生态環境修複資金移交使用……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強調,生态環境司法保護必須堅持職能部門協同治理的司法理念,積極主動促推司法銜接配合,在統一執法司法尺度、案件線索移送、環境修複執行、追究損害責任、環保法治宣傳等方面協同發力,實作環境資源保護執法司法與源頭治理雙赢多赢共赢。

近年來,人民法院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行政主管機關等建立聯席會議、案情通報、線索移送、沖突化解等機制,強化多元協同共治,推動行政執法與司法辦案有機銜接。最高人民法院聯合生态環境部等機關先後印發長江、黃河保護攻堅戰行動方案,協同推進長江和黃河生态保護修複、生态安全維護、環境品質改善。與國家文物局簽署《關于加強司法文物保護利用、強化文物司法保護合作架構協定》,共同做好新時代文物保護工作。各地法院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人文遺産地等重點區域,建設集巡回審判、生态修複、宣傳教育、綜合治理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态環境司法保護(修複)基地。

人民法院不斷延伸職能推動生态環境綜合治理的同時,還注重優化環保法治宣傳,将法治宣傳與司法公開、以案釋法與司法便民、普法與科普相結合,發揮巡回審判等機制作用,自覺接受各方監督,充分保障人民群衆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通過打造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态日等普法宣傳品牌,用群衆喜聞樂見的方式生動闡釋“小案件大道理”,促進全社會法治意識和環保意識不斷提升。

2023年2月,多家媒體對全國首例非法投放外來物種民事公益訴訟案的庭審進行了直播,吸引了超過100萬人次觀看。法院邀請專家到庭,把庭審作為課堂,把判決書作為教材,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當庭闡釋向自然環境引進和投放外來物種所引發的生物安全風險,詳細介紹了相關法律規定及其背後的科學原理。

為推動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司法智慧

建設生态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近年來,中國持續深化環境司法改革創新,積累了生态環境司法保護的有益經驗,受到世界矚目。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臨萍介紹,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視環境司法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積極推動形成國際法治共識,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功舉辦世界環境司法大會,攜手應對全球環境危機,尤其是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積極落實《世界環境司法大會昆明宣言》,秉持公平、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保護和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原則,損害擔責原則“三大法治原則”,積極适用預防性、恢複性司法措施,公益訴訟和多元化糾紛解決方式,達成國際環境司法廣泛共識,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司法智慧。

中國司法始終以開放的姿态,與世界交流共享。中國法院持續深化環境司法國際合作,召開“新時代綠色絲綢之路”環境司法國際研讨會、氣候變化司法應對國際研讨會等國際會議,形成《環境司法國際研讨會北京共識》等重要成果,參加《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态文明論壇、世界自然保護大會進階别圓桌會議等研讨活動,不斷拓展國際交流廣度和深度。

綠色已經成為發展的鮮明底色,生态文明建設是國際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中國環境司法的治理方案,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高度關注。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出版中英文雙語版《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環境資源案例》《世界環境司法大會十大典型案例》,用案例這一世界各國都“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環境司法故事,提升了國際傳播效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網站建立專門的中國環境司法裁判闆塊,持續釋出中國環境資源審判的相關資訊。截至目前,已收錄包括雲南“綠孔雀”案等在内的4批45件中國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以及包括《中國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和年度工作報告等在内的8部環境司法報告,成為展示中國環境資源審判成效、深化環境司法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赢得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贊許。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環境資源案例》一書序言中評價:“中國在推進環境法治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和振奮的成就,在全球環境治理中處于引領地位。”中國法院以司法審判推動生态環境保護和改善的工作成果,赢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和贊許。

2023年10月,張軍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并系統闡釋了能動司法、綠色發展、系統保護、最嚴法治、協同治理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環境司法的五大理念。

“落實黨中央關于統籌推進國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求,更加自覺運用審判職能促推環境資源法治建設。積極拓寬國際視野,主動參與和引領國際環境治理規則制定。拓展與有關國家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廣度和深度,健全案例交換分享、法律适用交流、法官同堂教育訓練等機制,服務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不斷提升更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所關注的大陸環境資源法治傳播能力與實效,講好中國環境司法故事,擴大中國環境司法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張軍指出。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楊臨萍表示,下一步,環境資源審判将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環境司法理念,更加積極主動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維護國家生态環境和資源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衆環境權益。

本期封面及目錄

《中國審判》雜志2024年第6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40期

編輯/徐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