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養牛達人”張林蔥:深挖緻富“牛”力量

作者:城鄉統籌發展網

城鄉統籌發展網-農家科技記者 劉早生 李朋 特約通訊員 陶險峰 張德祥

2009年,在外打拼的張林蔥得知家鄉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産業化合作模式,大力扶持以養殖肉牛為主的草食畜牧業後,他毅然放棄了如日中天的餐飲事業,選擇返鄉投身肉牛養殖。在肉牛養殖的道路上,張林蔥不畏艱險,刻苦鑽研,勇于創新,不僅在重慶豐都建成了當地首個庭院牧場,還于2011年牽頭成立了豐都縣飛仙洞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2022年,他再次牽頭成立包鸾鎮新農人互助會,采用統一采購、統一技術教育訓練、統一銷售的發展模式,将肉牛産業推向新的高峰。

“養牛達人”張林蔥:深挖緻富“牛”力量

▲ 張林蔥向前來調研的豐都縣農業農村委從業人員介紹肉羊養殖情況

在他的帶領下,合作社年存欄肉牛6000餘頭,出欄肉牛5500餘頭,産值突破11000餘萬元。如今,合作社已成為市級重點、示範機關,帶動縣内外300多戶農民工返鄉創業從事肉牛養殖,在發展養殖産業的同時,為解決鄉村振興人才緊缺問題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情牽故土,歸鄉築夢

高中畢業後,張林蔥選擇外出學習烹饪技術,之後在福建開辦餐館,不僅實作了自己的創業夢,更為自己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每當他了解到家鄉的貧困狀況,他的内心便無法平靜。他深知,家鄉的父老鄉親們還在貧困線上掙紮,這讓他下定決心要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共同緻富。

豐都是農業大縣,有養殖肉牛的傳統。張林蔥的家鄉包鸾鎮飛仙洞村特别适合肉牛養殖,部分農民也散養了一些肉牛。2008年,豐都縣委、縣政府出台政策鼓勵農民養牛增收,建設肉牛之都。聞訊,張林蔥認為返鄉創業的時機到了,當年便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家鄉,決定改行發展肉牛産業。

“養牛達人”張林蔥:深挖緻富“牛”力量

▲ 張林蔥正在喂牛

通過看電視、看報積累的經驗,他決定将傳統肉牛散養模式改變為集中育肥模式。2009年,他将從事餐飲業的10多萬元積蓄全部投入到肉牛養殖中,流轉土地種草15畝,建設牛舍300平方米,購買犢牛20頭,開始他的規模化養殖之路。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張林蔥在創業初期就遇到了許多難題,如飼料、草料、疫病等問題。在2013年,他養殖的肉牛感染了疫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有8頭牛死亡。這次變故讓張林蔥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損失了不少。此時,他認識到規模養殖與傳統零散養殖有很大差別,光憑父輩傳授的養牛經驗不能滿足規模養殖的需要。

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來。張林蔥從小養成了不服輸的性格,他毫不氣餒,決定從零開始。通過看書,到山東、吉林等省養牛場考察學習,請教西南大學等高等院校專家,參加豐都縣農廣校、重慶市農廣校組織的高素質農民教育訓練班,張林蔥如饑似渴地學習養牛技術。通過刻苦鑽研,他掌握了牛場建設、疫病防治、快速育肥等技術,并成功取得獸醫師資格證。解決技術難題後,他又自費到恒都公司等肉牛養殖龍頭企業學習“紅西本”三元雜交和秦川-和牛二進制雜交技術。“通過本地黃牛和西門塔爾雜交改良而來的新品種‘紅西本’肉牛,四肢嘴筒粗大,生長速度快,肉質鮮嫩,深受農戶和市場歡迎,養殖效益比本土黃牛高出一大截。”張林蔥對農業科技在肉牛養殖上的應用深有體會。此外,張林蔥還跟随專業經紀人外出學習犢牛選購知識。通過積極探索,他找到了一條“自繁自養+外購育肥”的新路子,最大限度提高了養殖利潤。他逐漸成為當地的“養牛達人”。如今,他的養殖規模已經從最初的20頭發展到了年出欄300餘頭,每年的純收入達到了150多萬元。

“隻要能賺錢,就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我家正在修建的新圈舍已在2023年9月投入使用,預計之後年出欄肉牛能夠達到900多頭。”張林蔥介紹。如今,他不僅成為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戶,更是被評為豐都縣首屆“十佳新農人”。

抱團發展,拓寬共富路

十幾年來,張林蔥在養殖肉牛的道路上曆經坎坷,卻也收獲了豐富的經驗。他深知,單打獨鬥的養殖戶在市場的巨浪中猶如一葉孤舟,稍有不慎便可能傾覆。“養牛路上,我得到了許多幫助,是以現在,我也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更多擁有養牛夢的人。”張林蔥動情地說。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提高市場競争力,增加收入,他經過深思熟慮,牽頭組織10多家養牛戶于2011年成立了飛仙洞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統一采購、統一技術教育訓練、統一銷售的“三統一”模式,建構了肉牛養殖、育肥、銷售全産業鍊條,解決了養牛戶的諸多難題,讓他們在市場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

“養牛達人”張林蔥:深挖緻富“牛”力量

▲ 養牛場一角

合作社的成立,為張林蔥發展肉牛産業打開了新的局面。依托于恒都公司的母牛代養計劃,他不僅找到了穩定的飼料供應管道,還學到了多種利益聯結機制方面的知識,這使得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得以抱團發展,共同抵禦市場風險。如今,合作社已有120多家社員,每戶年盈利超過10萬元,成為市級重點合作社、示範合作社。

2022年,張林蔥又牽頭成立了包鸾鎮新農人互助會,讓肉牛産業得到進一步拓展。現在,張林蔥的牛場每年出欄肉牛400多頭,獲利100多萬元,為村民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他深知“緻富不忘本”的道理,始終心系鄉親。在發展肉牛産業過程中,采用“合作社+農戶”模式,不僅帶領周邊村民發展肉牛産業,還通過收購農戶玉米、稭稈、牧草等增加農民收入,還為脫貧戶提供長年就業崗位5個。如飛仙洞村村民胡成秀家也養殖了肉牛,每年母牛生産犢牛10多頭,每年增收20多萬元。

張林蔥的合作精神與前瞻視野也為更多人帶來了福音。他與中糧集團這一世界500強企業攜手,解決了飼料問題,為合作社、周邊養牛戶乃至縣外養牛戶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截至目前,他先後帶動縣内120餘名、縣外200多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從事肉牛養殖,帶動200餘戶從事與肉牛養殖相關的種植業、銷售行業,帶動養殖戶每年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種植戶每年戶均增收8000多元。其中,在他的影響下,2023年有3名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肉牛産業。

張林蔥認為,作為一名新農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業,不斷學習新技術和新知識,讓自己的肉牛産業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路上不斷發展,吸引帶動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農家科技》(2024年03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