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作者:鐵道兵文化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尋夢鄉愁】

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吳鳳祥

“嘩嚓”一聲,老伴把剛從浦興菜市場上買來的螺蛳倒入大不鏽鋼盆中,随着放入了自來水,新鮮的青螺個個把頭昂起來,貼着盆壁爬行起來。

看着螺蛳活靈活現的樣子,我問妻:“多少錢一斤?”“十塊。”“這麼貴啊?”我不由自主地伸了伸舌頭,自言自語地說:“小時候随手可得的東西,現在成了稀罕物”。是啊,物稀為貴,難怪國家加大了林田湖草沙的綜合治理,我心裡默默地念道。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我出生在上世紀“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白蒲南石橋東堍下,家屋的背後就是白蒲市河運鹽河,雖說河的中心航道每天有一班從南通開往如臯的“機機快”(輪船)航行,河水時常被沖刷渾濁,但是過了那一刻,河水還是比較清澈的,加之那時白蒲化肥廠還沒建,河水沒有一點污染,水質既活又好,各類魚蝦在運鹽河内嬉戲,是以運鹽河也是當時白蒲全鎮人口的水源。從我家後門出去一點就是河岸,下河岸的斜坡石階到河邊,我家自建了木跳闆。跳闆一頭擔在河邊,一頭擔在水中的兩根跳碼樁上,是我家吃水用水的水源地。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初春,經過一個冬天,把自己“埋”在水底深處養精蓄銳的螺蛳,終于不再忍受寂寞。清明前後,随着天氣變暖,河水逐漸溫和,它們便開始翻身、蠕動、爬行。

在我家搭建的跳碼樁下、自然生長的水草、蘆柴稈、茭白根莖上,常常爬滿大大小小的螺蛳。它們緩慢地張着嘴、喘着氣,很是悠閑自得。小時候,到屋後的河邊淘米、洗菜、洗衣服的哥哥姐姐們,往往先将“正事”擱一旁,而是或用手指觸、或用枝棒去碰螺蛳,螺蛳會咕咚咕咚紛紛掉下。此時,有一種說不出的得意。螺蛳不知道“生氣”,過會兒再來看,它們又重新貼附在那些物體上。但此時,它們“吸”在上面比磁鐵還牢。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在那個物資匮乏的年代,不要說零食,就連吃飽肚子都成問題。兩位哥哥望着喜人的螺蛳,再也耐不住玩情,赤着腳站入了清涼的河水裡,強行把螺蛳從物體上拽下,硬殼内的軟體肉肉很不情願地被拉得很長。當它們展露在清澈可見的物體上,哥哥們隻管放開雙手由遠而近“摸”來,沒有挪動幾個位置,不費吹灰之力,便很快要裝滿一搪瓷臉盆。看到好耍的此情此景,六七歲的我也躍躍欲試,脫掉褲子準備下水。

“細挎鍬兒,不怕河水淹死啊,馬上機機快就來,一個沖浪把你沖走。”父親對我大聲嚷嚷,同時也對二個哥哥說:“你們二個也上來,為吃幾個螺蛳把命送掉不劃算。”每年都聽說哪裡哪裡有小孩被淹死,父親很不放心,從後門口跑出來對着我們大叫起來,嘴裡罵着,眼睛還是看着瓷盆裡的螺蛳發亮。可以給孩子們煮煮解饞了……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這是我小的時候經曆的“摸螺”,10歲那年(1969年)疏浚通揚運河填平運鹽河後,就沒有再摸過螺吃過螺。後來成家落戶如城西門外鄧元公社後,才在實際生活中對摸螺蛳的“趣”和吃螺蛳的“味”有了感性認識……

螺蛳為田螺科,是一種淡水生有螺厣和螺殼的軟體動物。外殼呈圓錐形或橢圓錐形,顔色多為青褐色,也有些是青黑色,形象像個大大的逗号,披铠甲,戴頭盔,殼堅硬。外殼上有一圈一圈的旋轉紋路,彎彎曲曲,纏纏綿綿,一直螺旋到尖尖的殼尾。栖息在淡水中,且水質越好,水草越豐富,越利于它生長,螺蛳肉越肥嫩。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我的家鄉如臯處于長江下遊北岸的江蘇省中部的裡下河地區,是江蘇省沿海江灘湖窪平原的一部分,其灘湖交錯,河渠縱橫,池塘、溝壑、溪流和水渠星羅棋布。彎彎繞繞的河道、低低凹凹的池水,不僅是兩岸莊稼的精魂,而且也養育了螺蛳等水下大大小小的生靈。

俗話說:“有錢買肉吃,沒錢吃螺蛳。”無父無母的我落戶鄧元後,為了省錢蓋房,地裡長什麼吃什麼,沒記得肉上過門。為了解饞解寡,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妻子,常常“春風拂面水藍藍,逮魚摸蝦下池塘”,改善小家庭生活,摸螺蛳自然成為她的必修課。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清明螺,賽肥鵝。”這是不能忽視的吃螺季節。長輩們說:“清明節吃三次螺兒眼睛明亮,不患眼疾。”妻也說:“你這個書呆子,用眼多,多吃螺蛳有好處,沒壞處。”嶽父房屋的後面就是大池塘,陽春三月,池塘碧波粼粼,清澈見底的水底,一顆顆青殼螺蛳,從河底的淤泥中,從苔藓層層包裹的河水深處紛紛爬上河畔灘頭、石砌縫邊、掉在水底的樹枝上,爬滿了水邊的青石闆台階上。它們慢慢掀開頭頂的鱗片,伸出兩根短短的、軟軟的觸須,把大半個身子露出殼外,安詳地栖息在水中。個頭小一點的會攀附在水草上,跟着水草一起在水中舞動。

妻卷起袖子,赤着腳丫,踩着河水,把搪瓷盆漂浮在水面上,腳步輕提輕放,沿河坎,沿石坎邊向深水摸去,既眼尖手快地把一個個吸附在底部的泥面上、石塊上、樹枝上、青石闆上的螺蛳捉進臉盆,又盡量不把水攪渾濁,讓眼能看到前面的螺蛳。石縫是螺蛳的栖息地,縫壁上都爬滿了大大小小的螺蛳,妻把伸手進去,一掏就是一大把,大緻選一下,小螺蛳放回池塘,大螺蛳放進臉盆。妻摸螺蛳可比捉魚蝦得手應心多了。在一旁觀戰的我,生怕妻掉入河中,早就準備一根長竹杆,以防萬一。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石縫裡偶爾有魚,甚至大如巴掌的石鲫。顧名思義,石鲫最喜歡呆的地方就是石縫——石縫是石鲫的家。石鲫愛以小螺蛳為食,性情憨厚,長得快,躲在石縫裡,足不出戶,就吃喝不愁了。水裡一有風吹草動,石鲫就慌慌張張地尋找石縫,僥幸地以為躲進石縫就安全了。石鲫沒想到。越安全的地方越危險。縮在石縫裡的鲫魚,被妻靈巧的手堵個正着,一點逃生的機會都沒有。逮到鲫魚,是意外的收獲,站在岸邊的我也是興高采烈,高興地像個孩子。

鐵桶放在岸邊,用來儲裝螺蛳;臉盆放在水面,随妻前行。等有半盆螺蛳,眼看要下沉了,妻推過來,我就把螺蛳倒進桶裡。當盆滿了,桶沉了,我們拎着桶,端着盆,哼着歌,歡歡喜喜,滿載而歸。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後來,隊裡的左鄰右舍家家來掏寶,個個下水塘,塘裡的“寶貝”就越來越少,我們隻得開辟新的戰場。靈巧的内弟做了一種專門到深水區趟螺蛳的網,這種網是可用鐵絲可用竹篾制作的“拱形”口,直徑30公分左右,而後用紗布或尼龍線織成的網縫上,長約40公分做成的形狀耥網,網做成了就到東風河去趟螺蛳。

“東風河”在我們東風村的東村邊,以我們東風村命名,是如泰運河的一條支流,不可通行大型的動力船隻,隻能通行小型人工船,是為蓄洪、防洪而備的人工河,河體比水塘面積大,水域較寬闊,水草豐富,有利于各種水下動物的栖息生長。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在正式下水之前,首先要将幹網或新網“吃透”水,以免正式趟螺蛳時,網會随慣性受阻漂浮。趟螺蛳的動作宜“巧”不能猛,用力時得憑自己的經驗決定輕重,因為,這時的螺蛳還處在懶洋洋的“躺平”狀,力淺了,耥網隻能從螺蛳身上經過;力重了,網内會堆積很多淤泥。另外,判定河裡的螺蛳大小、肥瘦、多少,這第一網下去就能估計到七不離八。每次我看到内弟将網推下去伸向河深處,再握緊竹篙把墜墜的網拖回跟前時,從他的臉上的表情就知道有沒有。緊攥竹篙,網腳平泥,輕輕前推,收篙,洗網,抖網,這些趟螺蛳的動作要領,我能觀察出,但我自己操作起來就笨拙魯鈍了,平時不大幹活的我也試過一次,網托底前推再用力拉回來時,手沒有掌握好平衡,一角觸泥網翻了過,人一屁股着地,哎,這碗飯不好吃啊?我自愧無能。隻好觀戰,自願打打下手,把網裡的螺蛳拾到預先準備的桶裡,在桶内放上清水等。其實完成這些雜事,觀看趟螺過程,欣賞這些迷人的螺蛳也是一種享受。

趟螺蛳,常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樂趣。不經意中,河蝦、泥鳅、虎頭呆子(虎頭鲨),甚至有鲫魚、黑魚等,它們會誤打誤撞進網來。這些物種在那個年代,農村人并不待見的至今被視為寶貝的主,這些“沒人要的”,我們還及時放生。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螺蛳拿回家,先倒進篾竹洗菜籃,拎到河壩頭漂洗。此時,動作不宜過猛,以免撞傷它們。因為一部分實在太小的螺蛳,會随菜籃子的孔眼漏到水裡,它們還可以慢慢長大。留在籃内的,則用力洗去泥沙和青苔。

洗回的螺蛳,當天吃不得。把它們倒進大盆裡,将螺蛳淹沒在清水中,滴上幾滴菜油,它們安靜下來後,就成了童年女兒的玩物。女兒用小手輕觸它們的身體,它們會馬上羞澀地合上頭盔,嚴絲合縫,生怕讓女兒看到它的芳容。過了一會兒後,它們高興起來,會悄然張開頭盔,素面朝天,露出肥嘟嘟的螺肉,讓女兒樂不思蜀。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夜間它們完全放松了警惕,張開鱗片,伸展觸須、露出嫩肉,尋找油香。浸養了一夜的螺蛳,爬到盆沿邊,吐淨了殼裡的粘液和泥沙,把腸内的垃圾清理幹淨了,這時用老虎鉗剪去螺尾,再換1~2次清水,反複清洗至螺殼光亮,表面污物去淨後,瀝幹水分,就可以烹炒食用了。這樣吃起來才“不碜人”,也沒有土腥味。

用老虎鉗剪螺蛳屁股,目的是鉗尾去腸,也是個技術活,剪的分寸要拿捏得恰當。嗍螺蛳,靠的是剪螺蛳屁股後,螺蛳殼内外氣壓差的推力,螺尾剪多了吃起來就漏風,吮不出;剪小了塞住氣,吸不動,隻有剪得不偏不倚剛剛好,才能吃起來毫不費力,輕輕一嘬,就能把螺肉吮進嘴裡。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螺蛳化石般古老,是中腹足目田螺科動物,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舌尖上的美味,是文人筆下的“盤中明珠”和“田間鮑魚”。家鄉人吃螺蛳很講究。清明食螺頗盛,螺蛳食法頗多,爆炒清烹皆宜。用菜油、鹽、老姜、黃酒、酸醋、辣椒、醬油、五香、八角等佐料,放入鍋内,燒着旺火,醬爆螺蛳,稀裡嘩啦的翻炒,加少許清水、食糖,滾上3~5分鐘,螺蛳鱗片差不多都脫落了,螺蛳就熟了,就能起鍋,撒上青蔥,香味撲鼻,味道實在好鮮,成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菜肴。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餐桌上,一盆時令鮮品,紅燒螺蛳,螺青、殼薄、肉嫩、鮮美,紅綠相間,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妻不僅螺蛳燒得好,而且吃螺蛳也靈活,不用手,用筷子在碗中,夾一顆螺蛳,把螺口對準嘴邊,輕輕一“吮”,“呼噜”一聲,一團鮮嫩的螺肉,脫殼而出,清清爽爽,鑽到嘴裡,滑溜溜、香噴噴,一個接着一個,吃掉螺肉、扔掉螺殼,品嘗着鮮美的螺蛳佳肴,吃的速度遠遠賽過我用縫被針“挑”螺蛳肉的速度。我呢?要首先要把針尖放在螺蛳圓口上,拔開厣子,紮入螺肉,挑起、向螺口外往下折斷螺蛳腸,隻才好放入口中。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不過,我螺蛳嚼嚼,老酒吃吃,濃酽與清冽兩股味道,在口腹中和,味鮮物美,令我津津有味。一口酒,幾隻螺蛳,滿口的鮮味和嫩肉,潤澤和醇香,螺肉嚼起來很滑嫩,還拖着綿長的肉香,湯色濃稠又不膩味。不知不覺大增了食欲,此時我也不用針、牙簽的輔助工具了,拿起螺蛳,嘴對螺口,借助酒勁,用力吮吸。

吃螺蛳,最傳神的就是這個“嗍”字,是個相當享受的過程,用筷子夾起一個醮了湯汁的螺蛳,螺蛳口對着嘴,嘴巴一嗍,吸溜一聲,就将肉從殼裡撮出來,咬去腸子,鮮美的湯汁和韌性十足的螺蛳肉一塊兒吮進嘴裡,螺蛳殼和着廢棄的腸順勢吐到桌盤上。美味真的是無與倫比,但是吮螺蛳,千萬不能将螺蛳鱗片吸進氣管,螺蛳尾部也不能囫囵吞下。螺蛳湯也很鮮美,湯拌飯更是一絕,鮮味可口,常常不知不覺大增食欲。難怪鄭闆橋有:“泥頭舊甕”,“盡醉倒魚翁樵叟”的感慨!

“清明螺,抵隻鵝”,這“河中第一鮮”的美

譽絕不是浪得虛名。鄉人汪曾祺先生在散文《故鄉的食物》中提到:“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給孩子,一人半碗,由他們自己用竹簽挑着吃。”螺蛳也是我女兒童年解饞的小零食。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家鄉的烹饪方法很多,有清水螺蛳、爆炒螺蛳、炝螺蛳、蒜泥螺蛳、螺蛳獅子頭、涼拌螺蛳頭等,但我最喜歡吃的是妻做的螺蛳炒韭菜,韭菜屬味濃的綠色蔬菜,往往更能吊出螺蛳肉的鮮香,下飯甚佳。每當想起螺蛳的這些烹饪品種,真讓人饞涎欲滴,口水直流。

螺蛳不僅是席上佳肴,是“盤中明珠”,也是治病良藥。據《本草綱目》載:“螺蛳利濕清熱,止渴醒酒,利大小便;治腳氣、黃疸。”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螺肉中含有谷氨酸、肌苷酸、半胱氨酸等多種鮮味物質。鈣的含量要超過牛、羊、豬肉的10多倍;磷、鐵和維生素的含量也比雞、鴨、鵝要高。螺肉脂肪含量低,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它又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品。螺肉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服用見效甚速,又是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的良藥。

【尋夢鄉愁】螺蛳——有趣有味的鄉愁 作者/吳鳳祥

水裡生、水裡長的螺蛳,在食品匮乏、生活貧困時期,家鄉人視之為一道味美的葷菜。現在生活好了,菜肴豐盛了,人們還是把它當成野生食品,回歸自然而享用。然而時代的發展,農田裡撒的農藥和化肥越來越多,螺蛳就越來越少,在申城生活的我更難吃到故土鄉間的小河裡、池塘裡、溝渠裡特有的水質哺育出的螺蛳,但那年輕時趟螺的“景”,摸螺的“趣”,吃螺的“味”,讓我永遠難以忘懷,成了我永遠的鄉愁。

春日品嘗螺蛳,四季品嘗河鮮,鄉愁回味無窮!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