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鍊

作者:光明網

【觀察與思考】

作者:趙林、詹新宇(分别系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經濟學院執行院長、特聘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鍊,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将“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列為2024年十項工作任務首位,就“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優化更新”作出進一步部署。目前,大陸經濟正處于高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圍繞發展新質生産力布局産業鍊、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既是強化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保障,更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選擇。針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相關要求,應在以下方面加快産業鍊布局。

促進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實作産業鍊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這與新質生産力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高度契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鍊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的關鍵。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亟須加大對晶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資訊、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的研發投入,圍繞新質生産力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暢通創新鍊、産業鍊和供應鍊,實作創新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和廣泛應用,降低關鍵原材料和技術的外部依賴,增強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使大陸在全球産業鍊供應鍊中占據更有利的競争地位,對于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數智化轉型,促進産業鍊供應鍊高效協同。産業鍊供應鍊的協同效率是衡量産業鍊供應鍊韌性的關鍵名額,也是産業鍊供應鍊現代化水準的重要展現。在數智化轉型過程中,首先,需要建構統一的資料平台,通過标準化、數字化的資訊收集與處理流程,確定資料準确性和實時性,為基于資料驅動的智能決策提供支援。其次,強化産業鍊供應鍊上下遊之間的資訊互通和資源共享,利用雲平台和大資料技術,打造開放、協同的生态系統,促進産業鍊供應鍊内部高效配合,靈活應對市場變化。最後,通過內建應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數智化技術建構智慧型産業鍊供應鍊,顯著提升産業鍊供應鍊協同效率,助力實作資源配置的高效優化。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貨物流轉狀态,可以大幅提升物流透明度和追蹤能力;依托雲計算的強大資料處理能力,實作産業鍊供應鍊各環節資訊的即時共享和決策協同;運用機器學習優化運輸路線、預測風險,提高供應鍊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運用智能機器人技術自動揀選裝載貨物,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和錯誤率、提升效率。通過數智化轉型提升産業鍊供應鍊協同效率,不僅可以降低生産營運中的風險與成本,還能夠促進産業智能化更新,增強産業鍊競争力,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為培育新質生産力夯實基礎。

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的環境适應性和資源利用效率。新質生産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産力。通過開發和推廣綠色技術,如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材料、清潔生産技術等,發展循環經濟,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實作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再利用。通過推進産業結構綠色轉型,如發展綠色制造、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等,優化産業布局,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提升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此外,綠色發展不僅展現在生産過程和産品本身的綠色化,還包括企業管理和整個供應鍊物流的綠色運作模式,如采用環境友好的物流和包裝,實施綠色采購政策,鼓勵消費者選擇綠色産品等。通過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建構綠色産業鍊供應鍊,可以增強産業鍊供應鍊面對環境變化時的韌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助力實作碳達峰碳中和目标。

加快産業融合與新業态培育,增強産業鍊的靈活性和适應性。推動産業交叉融合,整合不同産業鍊資訊、資源和技術,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催生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新業态和新模式,是提升産業鍊韌性的重要内容。例如,智能制造的新理念正是來源于人工智能、5G、大資料等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方向轉型,促進提升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降低營運成本。不僅如此,産業融合與新業态的發展也能為傳統産業的轉型更新提供技術支援、創造新的市場機遇,使其在創新中找到增長點,進而增強整個産業鍊的競争力和抗風險能力。通過加快産業融合與新業态培育,新興産業壯大與傳統産業轉型将形成合力,共同強化産業鍊韌性,豐富新質生産力的内涵和外延。

建立有效的應急管理和災後恢複機制,提高産業鍊供應鍊對外部風險的抵禦能力和恢複能力。近年來,貿易保護、地緣政治等外部沖突對大陸産業鍊供應鍊的穩定性構成較大威脅,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也暴露出大陸既有産業鍊供應鍊存在的短闆。為此,應通過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加強應急資源配置,提高應急響應速度,促進關鍵資訊的快速流通和共享。同時,強化災後恢複機制,提高産業鍊供應鍊災後恢複能力,如快速修複生産設施、保障關鍵産業鍊供應鍊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實施靈活的供應鍊管理政策等。通過建立有效應急管理和災後恢複機制,提升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可以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生産生活有序運作、新質生産力加快培育提供堅實保障。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以高品質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要求與制度保障研究”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9日 1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