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家,真好!”——中國作家協會“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側記

作者:光明網

【大灣觀察】

光明日報記者 劉華東

“天呐,這麼巧!”

“那個時候流行發短信聊天,我們當時聊了好多,可惜上高中以後就沒有再聯系,真的是很久沒見了!”

——春和景明的時節、熙熙攘攘的故宮,來自香港的青年作家程皎旸小心翼翼探問後才敢确定:團隊的講解員竟然是自己十幾年前的筆友!

“上學的時候她就非常喜歡寫作,我們經常互相寫信。沒想到在這裡遇見了!”一路沉穩有禮的講解員也難抑激動,拉着程皎旸的手幾乎要跳起來。

這是程皎旸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組織的“萬水千山總是情——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時的驚喜瞬間。暢談文學、研讨創作、對話名家……3月末,來自香港、澳門的40多位作家、詩人、劇作家及文化界人士參加此次活動,跨越萬水千山,共赴一場春天的盛會。

“回家,真好!”——中國作家協會“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側記

港澳作家在李叔同故居參觀。中國作家網供圖

回歸文學的大家園

“回家”的情愫,充盈在旅途的每一瞬間。

香港作家代表團團長潘耀明早年就曾參加過一檔名為《回家》的電視節目,與攝制組一道回到童年生活過的地方。“這次我們回到的是文學的家園,是具有永恒意義的。”在活動歡迎儀式上,環顧台下一個個久違的臉龐,潘耀明開場白第一句,萬語千言化作了四個字——“回家,真好!”

對于澳門作家代表團團長、澳門文化界聯合總會會長吳志良而言,這次“回家”讓他百感交集。他坦言,“盡管港澳早已回歸祖國大家庭,但長期以來,港澳文學在多種文學分類和學術研究中被列為港澳台和海外華文文學類别。為此,港澳文學界奔走多年,呼籲回歸祖國文學大家庭。”如今,中國作協已有不少港澳台會員。随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日新月異,如今港澳作家們往來内地更加頻繁,創作更加活躍,越來越多作品在内地出版、發行、改編成影視作品。“感謝‘娘家’的精心安排,我們終于名正言順回家了,理所當然回到溫暖的家。”言及此,吳志良無比自豪。

坐在大巴車上,看着街上一閃而過的胡同和樓宇,曾在北京生活過的香港作家崔文冰迫不及待地與同伴們分享:“暖心、激動,我童年來過的地方,每一個變化都讓我欣喜若狂。從小在北京生活種下的文化種子,沒有想到30多年以後生長發芽了。”

港澳文學百年發展,是港澳同胞和祖國人民一起奮鬥打拼的峥嵘歲月的見證。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寄語港澳文學界不負韶華、不負時代,講好愛國、愛港、愛澳故事,同時也笑意盈盈地再次發出邀請,歡迎港澳作家常回中國作協看看,“清茶一杯,叙文學,話家常,為我們的文學家園添一縷溫馨、增一份情誼”。

“回家,真好!”——中國作家協會“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側記

馮骥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題,與港澳作家交流互動。中國作家網供圖

“祖國永遠是文學的原鄉”

談及内地作家在港澳的影響,澳門作家林慧娴始終忘不了讀《白鹿原》時的深深震撼。而說到文學創作的源泉,多位作家都坦言,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從王韬的政論到魯迅的演講,從戴望舒的副刊到劉以鬯的專欄,從郭沫若、茅盾、蕭紅等南下作家為追求民族解放獨立留下的滾燙文字,到金庸、梁羽生、梁鳳儀等本土作家塑造的一個個平民英雄……山河激蕩,時光流轉,百餘年來,港澳文學始終從中華文化吸收着豐富的營養,書寫民族精神、抒發家國情懷、縱論古今天下、描摹世态人情,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無數精彩作品和感人故事,影響着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讀者。

“我的寫作從來沒有離開過母土”“祖國永遠是我文學的原鄉”……在對談中,多位港澳作家都談及内地文學與港澳文學微妙而深刻的“血緣關系”。“一直以來,内地文學和香港文學實際上是一種水乳交融的關系。”香港作家葛亮表示,“香港文學不斷受到中國現代文學母體的滋養,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既是一個地理文學,也是一個美妙的平台,可以将不同的文化元素、不同的情感糅合其中。當下内地與港澳作家之間的交流,更是互有靈犀,給予對方不少創作靈感。”

“回家,真好!”——中國作家協會“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側記

在中國現代文學館,港澳作家觀摩手稿真迹。中國作家網供圖

“雖然外面的枝頭尚未披上深濃的綠意,但我們心中的花朵已然絢爛綻放。”香港女作家協會主席、詩人何佳霖過去20多年來經常行走在祖國大地,切實感受到了國家發展的蓬勃脈動,“希望我們能共同記錄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變遷。”

期待更多“碰撞”和雙向奔赴

旖旎春光裡,穿過老北京豆腐池胡同,漫步北京中軸線;行至津門,參觀梁啟超紀念館、李叔同故居,駐足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感受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魅力……一路走來,記錄在曆史建築、文物展品中的厚重文化和家國情懷,令港澳作家感動不已。

“今天走進弘一法師的故居,我就想寫詩,因為那裡是一個非常詩意的存在。”香港代表團副團長、詩人羅光萍指出,“這次‘回家’之旅是一次雙向奔赴,每天跟大家在一起進行觀點的激烈碰撞,也激發了我們的文學靈感。”

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傳播系副教授林玉鳳則對非遺保護傳承印象深刻。“這次行程讓我們大開眼界,參觀完天津大學馮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大家都深有感觸,我們從來沒想過作家的能量可以有這麼大,從來沒想到過可以有這麼一個地方,把作家的工作變成宏大的民族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這也讓我們看到了澳門文化事業的未來。”

“回家,真好!”——中國作家協會“歡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動側記

“文學之夢 海闊天空”港澳作家創作研讨會現場。中國作家網供圖

幾天來,從祖國的南海之濱一路北上的港澳作家,在完成6場文學交流活動和文化活動後,大家收獲頗豐。香港作家聯會理事、香港女作家協會副主席禾素感言:“一路走來,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沿途的風景與見聞,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幸福感與内心的安甯。”羅光萍也表示:“特别盼望内地的作家朋友到港澳講座、授課,這樣的活動對港澳年輕一代是一種心靈的滋養,盼望有更多交流和‘碰撞’機會,期待更多雙向奔赴。”

馮骥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結束時,在意猶未盡之中,“海河之子”李叔同填詞的《送别》樂曲聲響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在座的作家們紛紛輕聲哼唱起來:“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9日 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