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科技界與産業界大咖對話——找準痛點 讓食品産學研融合之路往深裡走

作者:中國食品報大健康産業

本報記者王薇

創新是推動食品産業轉型更新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十四五”開局之年,面對我國食品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挑戰和新需求,如何提升産業競争力,真正實作産學研融合,構築食品産業科技發展新優勢,成為食品科技界和産業界需共同應對的命題。近日,由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的“食品創新·創新食品“江南論壇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辦。創新,不是一個想法,也不是一個實驗樣品,而是要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在實踐探索中“長”出來……來自國内近百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在論壇上暢所欲言,并分享了各自走産學研融合之路的實踐經驗。

科技界與産業界大咖對話——找準痛點 讓食品産學研融合之路往深裡走

自主創新的内生動力有待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在論壇緻辭中說:“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内食品科學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但一定不會是最後一個。随着高校及科研院所與企業不斷加強合作,将會有更多産學研成果落地。”陳衛同時談到,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江南大學要“揚長補短,以優培強”,做好“雙一”流建設。江南大學将在食品工程等一流學科的基礎上,向生命科學學科做交叉融合,為“健康中國”戰略的落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線上分享了自己對後疫情時代中國食品工業發展的一些看法。孟素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終究會過去,但疫情留給世界,留給中國的改變,将不可避免地影響食品工業的未來。疫情考驗表明,飲料,友善食品,糧油加工等中國食品工業的主要行業正從勞動密集型進入全自動化的工業2.0時代,具備了現代工業的特征。值得關注的是,疫情中食品工業的營養支援作用凸顯。經曆疫情,消費者越發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對食品的健康屬性更加關注,食品行業也更加緻力于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産品健康品牌價值。”加速對植物基,益生菌等的未來食品”的研發與轉化,将對食品産業的發展理念與方式,産生深刻影響和結構性變革。”孟素荷如是認為。

“科研機關亟須做出以“真研究的解決真問題的改變。“談到後疫情時代食品産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時,孟素荷特别指出,現有科研體系與生産實際結合不夠緊密。主要是各食品行業缺乏與科技人員一起對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項目的梳理與凝練;缺乏向科技部門提供跨部門,整體性科技需求的能力,管道與有效機制。科研人員更多依據自身專業優勢和學術視角規劃而成的科研課題和發展規劃,較多的是對本專業領域科學問題縱向深度研發,缺少在整體戰略布局中,以破解行業科技問題為導向,俯視行業科技發展需求的“國家視角”,且在較長時間内,科技評估與考校體系的導向,均更多重視展現學術和專業優勢的顯示度,缺乏對長期專注于破解行業重大科技問題的項目選擇和科技鼓勵。

與科研機關不同,“企業對自主創新缺乏戰略視角,内生動力不足。”孟素荷一語中的。她指出,企業研發投入水準整體偏低。在過去30餘年發展中,食品行業以形成“規模效益”作為搶占市場的動力,而對更具深度和立足長遠發展的機理研究等自主創新缺乏戰略視角,其内生動力不足。“食品企業的研發方向需要修正,整體上自主創新的内生動力待提升。”“食品科技對行業提升的影響力更加關鍵,中國食品工業将在2020 - 2025年進入以科技支撐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孟素荷預判。

以變求進,以新破局,以優突圍

“高校的科研成果很多,但有多少落地?擁有上千萬個創新點的科研成果中,原創性成果又有多少?”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在論壇上直接抛出了引人深思的兩個問題。潘迎捷坦言,産學研合作,是談了幾十年的老問題。目前我國的科研投入不足。在科研合作中往往虎頭蛇尾,如何破解?在他看來,思想決定出路。需要調整的是思路,而非某項技術。潘迎捷建議,在産學研合作上,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高校的科研工作各具特色,需梳理出自身存在若幹重大問題;其次,要梳理出能夠落地的成果,高校食品學科應把當地産業需求作為重要切入點。

“要以變求進,以新破局,以優突圍”,潘迎捷對高校的學科建設提出了三點建議。以變求進,就是要實作思路模式的轉變;以新破局,指的是新技術,新品種,新機械;以優突圍,指的是優勢學科。

“在食品科研工作中,解放思想十分重要。”浙江大學校長助理陳昆松表示,食品是否一定要局限在食品,食品安全是否一定要局限在食品檢測上?在他看來,食品學科是一個高度交叉的學科,而非僅局限于食品加工,其界限趨于模糊化。“未來的食品科研創新中,思想要破冰。”他再次強調。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趙黎明指出,食品關系一日三餐,在科研工作中,要做到守正創新,支撐學科發展。一是要找準“卡脖子”問題;二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三是要解決産學研合作問題。在體制,機制方面實作突破。一方面,企業要加強與高校的溝通,梳理自身面臨的短中長期問題,以“撒種子”思維與高校合作。另一方面,高校對企業的要求要适當放權,建立長遠,系統的合作模式,蹚出一條可持續之路。

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鄒小波結合自身科研實踐談到,在食品檢測中,要關注如何從測成分向測感覺轉變,即如何通過嗅覺生物系統實作。此外,他提醒,食品加工裝備科研之路不能走農機的老路,呼籲企業多嘗試國産裝置。”裝置隻有真正使用了,才能不斷發現問題并改進。”

南昌大學原副校長謝明勇指出,企業與高校進行科研合作,是雙向問題。對于目前産業面臨的一些食品的功能聲稱問題,科學界能否起到智庫作用,用科學資料說話,推動行業發展。

做好基礎研究,提升産業價值

安徽農業大學,這位前總統xiao-chun wan說,“對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已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食物和健康是密不可分的,要做一個好工作在食品科學和技術創新,電力工業的發展,做一個好工作在基礎研究中,食物的營養和健康函數來解釋它。Xiao-chun wan安徽大别山“西黃安徽别墅”的例子:“傳統的綠茶生産地區在中國,大多數的夏季和秋季由于茶鮮葉原料粗老,廢棄的開采,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以及安徽省茶的特點之一,黃别墅在夏秋茶為原料,實作了價值提升,原因是茶抗高血糖的基礎研究。這項研究的結果不僅對健康的發展導向的降血糖茶産品的功能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還進一步促進有效深度夏秋茶資源的使用提供了一個思路。”

“為了實作服務道路超車,應該應用于應用研究,解決行業的問題。”華南理工大學,前副校長李琳說,科研項目合作,也要考慮如何支援産業發展,引領行業。能組學、營養研究方向,從“感官的方向轉變,味道如何?”李琳的建議,不限于傳統學科的人才培養,也可以結合的新學科。

河南科技大學校長BianKe認為,産業連結,必須努力工作機制,真正實作上遊和下遊連結。“常見的問題是——産業鍊終端的需求是什麼前端忽視産業。最終消費者購買它,否則它是沒有意義的。“他建議生産關聯科技、行業和業務協同,努力發展我國的傳統食品。主食,例如,他談到了一個現象,如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工作者研究面條,饅頭,而在中國,西方面包等産品。BianKe建議國内食品科技工作者在未來的研究還應該回到烹饪食物在中國傳統食物本身。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jing-sheng劉也非常同意這一觀點。弘揚我們的傳統食品,他說,面對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的趨勢,也想從一個新的視角進行應用研究。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原複盛陳認為傳統食品也是文化的載體,中國傳統食物。他使用發酵食品的例子,“工業化的趨勢下,如何保持這些傳統菌株值得思考。加強基礎研究,積累了多種功能在發酵食品成分資料。同時,對發酵食品的安全也需要注意。”

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薛長湖也談到了他的困惑,目前,食品研究和行業。許多食品公司仍然沒有把未來的關鍵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研究更少。合肥科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許bao-cai認為,在未來,應該重點發展智能食品加工。同時,一方土壤撫養方人,地方高校應該把精力集中在當地的傳統食品工業化,農村振興與食品科學的服務。合肥工業大學農産品加工研究所主任邵同江說,食物和科學研究應注意資料庫的研究。應該在未來的方向,數字化建設。例如,他說,一代加工的食品企業使用的情報,意識到提高産品的品質和安全,和三隻松鼠數字操作是非常成功的。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主任于軍江澤民思想,也在市場需求在高校做科研,但不僅遵守,做一個堅實的基礎。

食品在未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準确的營養

“在未來,食品研究應該關注三個互動,互動元件之間的互動,食物,食品和人體之間的互相作用。”Jing-sheng劉說,在過去,科學研究和發展往往是基于傳統思維,即缺乏蛋白質和蛋白質,糖是糖。如今,應該考慮更多的成分組合加工。此外,注意暴露在食物的同時,也應該注意食物中暴露,即研究食物在腸道代謝變化。前副總統的武漢大學輕工周健建議,食品研究與開發應采取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為基礎。同時,應注意準确的營養。

“食品必須先好,二是營養,健康,安全是基礎。目前,但很少大學研究在食品感官方面,也不是認真對待。“華南理工大學趙某明教授指出食品科學研究的難點。他說,學院食品科技工作者,首先要紮根在了10年,20年,提前兩到三年的企業創新概念,可能導緻公司的真正的幫助。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和衛生院長王Jingze談到他的谷物營養和健康研究的一些想法。王建宙表示缺乏糧食的代表性功能構成不同類型和内容的研究谷物(精密糧食搭配)影響身體健康,沒有明确的研究,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和生理期,全谷物的攝入量動态變化規律進行了研究。

譚本國家糧食儲備局科學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說,目前我國慢性疾病的風險更高,食品研究人員回答三個問題,即時的方式,未來的食物,食物的問題。“不僅談論食物,食物和健康,環境和其他因素是分不開的,尋求可持續的解決方案。未來的食物,都必須首先解決好品質的基礎營養的問題,同時關注解決的問題準确的營養。”

産業化突破障礙,人才是關鍵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yan-xiang高指出,工業化食品研究突破障礙,人才是關鍵。人員必須“天空”,也應該有“網站”,即一個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人才必須能夠提供一個。

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湘桂陳表示,食品科學研究在我國有很多紙,成就,但是越來越少使用價值的創新。到目前為止,許多有價值的創新來自于食物。在未來,我們應該實作跨學科合作。他談到,當地的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經常面臨的問題的一種食物,但不要成熟的技術為企業服務。湘桂陳呼籲,使通用的關鍵技術平台,為了更好的服務行業。

四川大學教授表示,食品研究應該從行業的角度出發,服務于市場,即需要什麼産品,什麼科學是必需的。

“企業發現人才,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在這方面,企業和高校如何更好的對接,值得思考。“Tangrenshen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總監ShuJianCheng建議大學學生在工廠模型,培養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解決。

Ji-guo華南理工大學的楊教授說從試點階段高校科研成果的商品階段,漫長的過程,需求很高,是以你需要設定比對生産系統。建設系統,是建立系統平台的關鍵技術。

”或者是自主研發、合作研發是好的,企業自己好。”杭州娃哈哈集團食品科學研究所說,院長李彥軍來說産學研合作實踐,借助雙方優勢互補,娃哈哈和大學或其他企業實作互利共赢。

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ew-mi說,創新并不是一個想法,不是一個樣本的實驗室,但聯合科研院所和企業“長”在實踐中探索。許多大型自建研發中心的同時,也在與大學競争。在mew-mi看來,企業投入研發,明年将被轉換成業務。高校如何融入,幫助企業實作增量,值得思考。“創新貢獻的形式積累後,會形成潛在的思維,幫助原始創新”。

北京鴻寶食品原料貿易公司,鴻禧香精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北京趙董事長Fanhong想法是,如何使用新的改變。在消費者對健康和環境保護的雙重要求,公司的主要業務會——肉為主要原料生産的鹹味産品改變植物的精華為主要原料的産品。在他看來,在這個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将成為主要的路徑。

他劍伊利集團研發中心負責人表示,與科研院校合作,缺乏常帶的态度消費者為導向,目前的市場競争激烈,倒逼機制做出好産品。企業、科研成果将沒有意義。他希望學術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與企業的合作。

通用磨坊中國燈的創新、技術和品質總監李明說,如何挖掘消費者的想法,提供滿足要求的産品,是最基本的食物和科學研究。

“在未來食品創新覆寫方面的裝置,技術,是以應該是跨專業,多邊協調的結果。”旺旺集團研發部首席陳Junjiang總是說,要想在與國内高等院校的合作,實作了産品創新,合作企業與外國品牌裝置,實作了創新的新包裝材料。他認為,國内專業人才本地化的關鍵部件,可以在自主創新方面的裝置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非常緊急與高校科研合作。”雨潤集團研發主管王Jiajun表達他們的想法。他希望高校基于消費市場,企業實際需求,把握困難,開發“好的材料,好的味道,好的包裝,好的價格,好的營銷”的産品。同時,希望高校優勢,聯合教育訓練人才。目前忽視問題的研發和創新産品替換更新,學院和大學更傾向于新技術、新裝置的研究與開發。

負責人諸城太陽Chunrui揭示了研究和發展,興茂集團的聯盟,這兩家公司都害怕風險,希望“削減”,結果可以立即;大學認為公司沒有支出,沒有明确的市場定位,開發工作不能去。

主任Zheng-yu金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總結聲明中表示,通過科學與商業交流和碰撞,發現生産中存在的問題,聯合科研創新,将有助于食品行業的品質。“企業是服務對象,目标不會改變。現在食品行業已逐漸通過營養階段,“享受”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內建的生産,研究,應該不斷加強,為人民服務讓生活更美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