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冬梅(江西)
如果說下探馬裡亞納海溝、奔月是中華民族對宇宙堅實探索的實作。那麼《山海經》就是先民思想和人類對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探索、認識和想象。在中國古代文化寶庫中我窺見瑰麗的一斑。
乘黃。四海八荒不乏奇珍異獸,它可不是普通的動物,據說誰騎上了,就能活到2000歲,除了增長壽命,還有無邊富貴。古人還管它叫飛黃,騰黃,神黃,像一隻長着角的狐狸,可是除了頭上長着角,背上還長了兩隻角。據說遇到賢明的仁君,他才會出現甘當坐騎。韓愈有詩雲: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成語飛黃騰達便是從這裡來的。世間竟有如此的美物,隻是想來除了稀罕,背上長兩隻角,要想駕馭也非一般人能做到,可見世間齒爵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得來。
老虎。為什麼老虎被稱為大蟲呀古人将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動物分為五類,哪五類呢?像鳥這樣長着羽毛的動物稱為羽蟲,像老虎這樣長着毛的動物稱為毛蟲,像昆蟲這樣帶着硬殼的動物,統稱為甲蟲,像魚這樣覆寫着鱗片的動物統稱為鱗蟲,像人這樣周身光溜溜的動物,統稱為倮蟲。老虎作為森林之王,當然是毛蟲首領,是以稱之為:大蟲。
麋。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四不像,長着鹿角、馬臉、牛蹄、驢尾就是麋。除了這些麋還有寬大的蹄子,兩趾之間還有像鴨蹼一樣的蹼,絲毫不擔心自己會陷在沼澤中,它的尾巴是鹿科動物中最長的,可以很友善地驅趕蚊繩。原本自帶神仙光環,造物恩賜,可是為什麼會絕迹呢?《柳河東傳》中說獵人馴養小麋,麋和獵狗做了好朋友,麋在野外分不清獵狗和鬣狗,被鬣狗群起而食之。古人說鹿善警,麋善迷。想來,無論上天如何眷顧,外在的優勢終究難以長久,内在始終保持一顆警惕的心,才能夠活到結尾,甚至活在續集裡。
鹞子。鹞子就是雀鷹,雀鷹是威猛的獵手,喜歡白天活動,長期栖息于山地林間,無論是天上飛的小小鳥,還是地上跑的小型哺乳動物,都能手到擒來。關于鹞子有個信陵君的故事,傳說信陵君為人仁厚寬厚,禮賢下士對人如此,對鳥亦然,據記載,有一次一隻斑鸠飛到他桌子下面,他十分不解,将斑鸠趕走,誰料一鹞子狂追終将斑鸠殺死。信陵君十分自責,下令把城内上下搜個遍,一共抓了300多隻鹞子,信陵君怕枉殺無辜,于是大聲說:在你們當中有誰做錯了事,自當認罪。其中有一隻鹞子,低頭認罪,信陵君把他抓出來處死,将其餘的鹞子全部釋放,信陵君博得了美名。顯然鹞子,你還不是食物鍊的頂端。
大自然千百年萬來,生物的演化相輔相承,五行相生相克,讀古書覓中華文化圖騰崇拜的影子,在紙上窺見古人對大地科學與神話探測的神奇色彩。以古鑒今,豐盈當下還有将來。
(文中圖檔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冬梅,女,江西新餘人,喜歡文學,2000年開始寫作。
編輯:李勳修/徐文合/宋現檩《青煙威文學》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