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麥“三病一蟲”需注意哪些防控技術要點?

作者:泌陽融媒

小麥“三病一蟲”(條鏽病、赤黴病、莖基腐病、蚜蟲)是大陸小麥上發生範圍廣、重發頻率高、危害損失重的主要病蟲,其中條鏽病、赤黴病、蚜蟲為大陸一類病蟲害,莖基腐病近年擴充蔓延迅速。據預測分析,今年小麥赤黴病、莖基腐病、蚜蟲總體呈偏重發生趨勢,條鏽病在局部麥區偏重流行,對小麥單産提升和豐産豐收構成嚴重威脅。為經濟、綠色、高效控制小麥“三病一蟲”危害,特制定防控技術要點。

小麥“三病一蟲”需注意哪些防控技術要點?

一、小麥條鏽病

西北、西南越夏區。實施“帶藥偵查”,發現病葉立即噴藥防治,嚴防病害擴散蔓延。同時加大條鏽菌有性世代治理力度,通過“鏟、噴、封”措施,鏟除麥田周邊50米内小檗,在小檗上鏽菌孢子成熟擴散前噴施殺菌劑,對小麥稭稈進行封垛處理,阻斷條鏽菌在小麥—小檗間轉主危害,防止病菌生理小種變異。春季一旦出現流行勢頭,及時選用戊唑醇、氟環唑等藥劑噴霧防治,控制病害流行危害。

西南、漢水流域等冬繁區。春季全面落實“帶藥偵查、發現一點、控制一片”打點保面控制措施,壓低菌源基數,降低後期大面積流行風險。一旦田間出現發病中心,立即組織聯防聯控、統防統治,有效減輕當地危害,減少菌源向黃淮、江淮等小麥主産區傳播擴散。

黃淮海春季流行區。加強監測調查和預報預警,一旦見病,立即組織全面普查,打點保面、嚴控發病中心;當田間病葉率達到0.5%—1%時,及時組織統防統治,選用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已唑醇等藥劑噴霧,遏制病害大面積流行。

小麥“三病一蟲”需注意哪些防控技術要點?

二、小麥赤黴病

長江流域、江淮、黃淮南部常發區。全面落實“見花打藥”藥劑預防措施,施藥後如遇連陰雨、長時間結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氣,應在第一次用藥後5—7天内進行第二次防治。在多菌靈産生抗性地區,可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葉菌唑等高效藥劑防治,以提高預防效,降低真菌毒素污染風險。要采取輪換用藥等措施,延緩抗藥性産生。農藥劑型上推薦選用耐雨水沖刷的超微粉等。

黃淮北部、華北等偶發區。加強監測和水肥管理,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變化,一旦遇适宜病害發生氣候條件,應抓住小麥抽穗至揚花初期關鍵時期,選用多菌靈、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藥劑,及時預防。

小麥“三病一蟲”需注意哪些防控技術要點?

三、小麥莖基腐病

在秋播拌種處理的基礎上,早春結合紋枯病防控,噴施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環唑、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氯氟醚菌唑等對路藥劑,控制病害發展蔓延。施藥時最好使用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或背負式噴霧器,适當加大用水量,注意調低噴頭高度并控制方向,重點噴施小麥莖基部。

小麥“三病一蟲”需注意哪些防控技術要點?

四、小麥蚜蟲

返青拔節期重點做好蟲情監測,發揮天敵自然控害作用。點片發生時及時進行挑治,當田間百株蚜量200頭以上時采取藥劑防治。小麥抽穗—灌漿期,當田間百穗蚜量達到800頭以上,天敵與麥蚜比例小于1∶150時,可用選擇性殺蟲劑如吡蟲啉、啶蟲脒、氯氟•噻蟲胺等化學藥劑噴霧防治,或選用苦參堿等生物農藥防治,有條件的地區可釋放蚜繭蜂等天敵開展生物防治。小麥生長後期,可結合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白粉病等多種病蟲的防治和“一噴三防”作業,添加抗蚜威、新煙堿類藥劑開展統防統治。施藥機械要選用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飛機等高效施藥機械和小孔徑噴頭噴霧,添加相應的功能助劑,確定防治效果。

小麥“三病一蟲”需注意哪些防控技術要點?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