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日二月三十,“晦日”!牢記:1不動、2不借、3不歸,尊重傳統

作者:懶喵愛下廚

古時候,因為科學條件有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通過觀測天象,來作為行事的重要依據,并總結出了很多規律和術語。《孫子兵法》也将“天時”列為影響作戰勝負的5大因素之一。由此,就延伸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和天象相關的傳統習俗。

明日二月三十,“晦日”!牢記:1不動、2不借、3不歸,尊重傳統

二月三十,是農曆二月的最後一天,在老傳統中被稱為“晦日”,和天上月亮的變化有關,同時也是農曆年裡的第二個晦日。“晦日”的說法,是怎麼來的?舊俗中都有哪些講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二月三十:“晦日”

在古代,人們還沒有天文望遠鏡等裝置,但這并不妨礙古人對于日月星辰變化的好奇和探索。古人在用肉眼觀察月亮時,發現月亮的形狀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并由此制定了用月相變化來計算時間的農曆曆法。

當月亮處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此時月亮是沒法反射陽光的,剛好以暗面朝向地球,這一天就被古人定為農曆初一,也叫“朔日”。當地球處在月亮和太陽之間時,此時月亮的正面剛好能被完全照亮,這一天就被古人定為農曆十五,也叫“望日”。

明日二月三十,“晦日”!牢記:1不動、2不借、3不歸,尊重傳統

在古人的認知裡,因為農曆初一是“朔日”,仰望夜空是看不到月亮的,是以就被賦予了負面的色彩,畢竟人們更追求“花好月圓”。而“朔日”的前一天,剛好是農曆月份的最後一天,是過渡到“朔日”的交替日,夜晚比較晦暗,古人就給其命名為“晦日”。

舊俗中認為,月盡之日,自然界磁場會發生轉變,“逢變易生亂”,是以做事要求安穩,同時因為這一天幾乎看不到月亮的原因,古人行事也會更加謹慎小心,想借此來寄托心中祈福、祛災的美好願望。

按照舊俗中的說法,每逢晦日,下面3件事古人通常都會避開不做:

1不動

不挪動廚竈位置

明日二月三十,“晦日”!牢記:1不動、2不借、3不歸,尊重傳統

古時候,人們在蓋房子時,會提前規劃好家中廚竈安放的位置,一般定好後,就很少挪動了。古人認為,民以食為天,廚竈是家宅之中非常重要的地方,并且還有“廚房三向财走,竈台兩處福來”這類說法。如果因一些特殊情況,需要挪動廚竈位置,古人也會避開晦日,希望能讨個吉利的說法。從現實意義了解,廚竈大多安排在房子的東向居多,因為朝南陽光直射,朝北空氣潮濕,朝西西曬嚴重,都不利于食物的儲存,一般确定的方位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自然不适宜随便挪動。不過,現在的高層住宅和古代住宅大有不同,不需要刻闆去遵守,具體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

2不借

不外借錢财

明日二月三十,“晦日”!牢記:1不動、2不借、3不歸,尊重傳統

借錢這事,并非現代才有,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鋪,不過也有人會擔心當掉物品後,存在贖不回來的風險,便會找認識的人借錢。舊俗中認為,“逢晦日不借錢”,外借錢财會有“散财”的意思,影響到自己的财務狀況。從現實意義了解,“晦日”是農曆月份的最後一天,古人是按農曆過日子的,月末大家手頭比較拮據,這時候借出錢财,如果不能按時收回,會對自己産生不好的影響,這麼解釋,是說得通的。

3不歸

不要晚歸

明日二月三十,“晦日”!牢記:1不動、2不借、3不歸,尊重傳統

古時候,還沒有路燈、車燈這類照明裝置,也沒有高樓大廈裡亮的萬家燈火,人們在夜間行路時,更多是借助月光的引導,這也是古人為什麼這麼關注月亮變化的原因之一。晦日過後,就是朔日了,是以晦日夜晚基本上是看不到月亮的,黑漆漆一片。是以每到晦日,古人會趕在天黑之前回到家中,避免晚歸走夜路。從出行安全出發,這個舊俗是能了解的。

農曆二月三十,是農曆二月的最後一天,也是老傳統裡的“晦日”。上面提的“1不動、2不借、3不歸”,都屬于舊俗中關于晦日的老規矩,不一定照做,但請多幾分尊重,以免犯了别人的忌諱。

#春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