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品嘗那一片片筍幹,淡淡的清香在舌尖萦繞。這是故鄉的味道,更是兒時的記憶。采摘、加工,繁瑣的工序中傾注了家人的辛勤與期盼,讓無數的遊子與故鄉的風土人情相連。
清明前後,古城紹興再度飄起筍香。鄉村房前屋後,空曠的曬場裡,居民在各種曬具上攤曬着的“筍煮幹菜”,成為越城一道靓麗風景。
這幾天,位于紹興古城内的倉橋直街加倍熙攘,在感受江南煙火氣的同時,筍幹菜成了衆多遊客争相購買的“土特産”。“味道很奇特,之前從沒嘗過。” “有股淡淡的筍香,吃起來很容易上瘾。”期間,不少遊客對筍幹菜的鮮味倍感新奇。對于紹興人而言,筍幹菜更是镌刻在基因裡的專屬舌尖記憶。文豪魯迅便是筍幹菜的“忠實粉絲”之一。1935年3月,魯迅收到母親魯瑞從北京寄來的食品,他高興地對母親盛贊幹菜美味:“其中的幹菜,非常好吃,孩子們都很愛吃,因為他們是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幹菜的。”魯迅留日時期的同學邵文熔,與魯迅相交三十幾年,魯迅在上海期間,邵文熔寄送給魯迅的禮物,經常是幹菜、筍幹、魚幹。在1933年和1936年給魯迅的禮物中,也包括了筍幹。時至今日,筍幹菜依舊是衆多紹興在外遊子的心頭好。“每次回家,都要帶點自家制作的筍幹菜走,每當濃厚的筍味在烹饪過程中不斷飄香,總能讓我想起家鄉的味道。”常年在外工作的陳先生表示,小時候和父母一同制作筍幹菜的經曆,讓他對這一紹興“土特産”情有獨鐘。在紹興,制作筍幹菜一直是衆多居民開年頭等大事。“筍的好差,直接決定了筍幹菜的最終口味。”家住富盛鎮的村民王阿姨告訴記者,筍幹菜中的筍一般指毛筍。清明前後,将剛長出來的春筍剝殼去蔀頭清洗後,切成薄片,拌入提前腌制出缸的鹹芥菜一起入鍋開煮,并在太陽底下直至曬幹,筍幹菜才算制作完成。
餐桌上,筍幹菜憑借鮮嫩特質,成為紹興菜中和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葷菜的絕佳配菜,去腥味和膻味的百搭高手。由明代紹興才子徐文長首創的幹菜毗肉,正是憑借筍幹菜對五花肉中油脂的充分吸收和調和,成為葷素菜搭檔中的上品。越宴十八味中,火腿老鴨煲等衆多菜系,同樣将筍幹菜作為重要制作材料之一。此外,用筍幹菜與絲瓜、南瓜、蒲子、鞭筍、河蝦等一起放湯,是紹興人夏天最常用的一道菜湯,其湯色清亮,青白紅三色相間,不僅清淡可口,還有生津、發汗等功效。
一方水土一方味。作為紹興傳統“土特産”,筍幹菜不僅承載着無法割舍的鄉愁,也映照着廣闊的消費市場。2022年,紹興市越城區商務局(郵管局)聯合紹興郵政、越城區富盛鎮政府,以“契約共建之共富郵路”為基點,在富盛鎮開展“快遞興農”試點行動,全力打造“越富郵生活館”, 串連起農品生産——推廣銷售——配送——消費端整個産業鍊條,有效促進富盛當地及周邊區域農産品、手工藝品等交易,暢通物流管道。“原先需要倒三趟公共汽車,花費三個多小時到城中村,才能把竹筍和筍幹菜賣掉,現在隻需要送到村中的郵政服務點,就有專人幫忙出售,既友善又省時。” 居住在富盛鎮金溪村村民金善富告訴記者,有了越富郵生活館幫忙促銷,村民們生産的農副産品得以被更多人看見,村民的錢袋子也更鼓了。傳承的同時,“土特産”也正在散發新内涵。眼下,基于富盛鎮竹林春筍等特色産品,越城衆多中國小紛紛組織學生前來研學,體驗筍幹等特産的制作過程。
新聞多看點
- 紹興知名景區,刷屏了!
- 390億!紹興“黃金水道”發力了
- 國家級名單公布!紹興1家機關入選
- 紹興7人,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當班小布:孟周霞
資料:越城釋出
圖檔來源:越牛新聞記者 何雯 張亮宗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