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禅宗智慧】可控的,拼命!不可控的,認命!

作者:東亞超級聯賽

每年的清明節,都是中國人追憶先祖、懷念親友的日子。正好我有幾個在外地工作的朋友返鄉祭祖,大家就相約一起聚聚。

“老兄,你天天講國學,今天我也給你講一下哈!”老張率先挑起話頭。他在北京一家頗有影響力的雜志社工作,是我曾經的同行。

“今兒咱們就說說清明節吧!”我界定了主題。

“在座的都是高人,我算抛磚引玉了。”老張清了清嗓子。

“清明節的來曆,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當年晉文公還叫重耳的時候,流亡在國外,有一天在趕路時,錯過了村莊,饑腸辘辘。這時他的手下介子推主動提出去打獵,弄點野味兒回來給主公吃。介子推帶刀騎馬外出,半個時辰後傳回。他手裡拎着一大塊兒肉,說是打着了一隻狼,割了塊兒狼肉回來。重耳不疑有他,煮熟後狼吞虎咽吃完了,卻發現介子推左側大腿處血淋淋的,把褲子都浸透了,連忙詢問咋回事。這個時候介子推才說:‘此地什麼都沒有。屬下擔心主公您餓壞了,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您吃了。’重耳大為感動,起誓道:‘若我承蒙上天不棄,有出頭之日,定将與兄弟共享榮華富貴!’

“後來重耳傳回晉國登基,史稱晉文公。他論功行賞,當年跟随他流亡的其他人都得到了封賞,唯有介子推一無所獲。介子推也不吵鬧,傳回家收拾行李就帶着老母親跑到了綿山隐居起來。晉文公發現介子推失蹤後,帶人一路追蹤到綿山。可茫茫大山無處搜尋,晉文公就下令縱火燒山,想逼迫介子推下山。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無數野獸奔逃下來,也沒有見到介子推。大火熄滅後,晉文公上山尋找,在一棵大柳樹下發現了抱樹而死的介子推。這棵柳樹有一個大樹洞,裡面藏有一封血書,取出來一看,上面寫着: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這是介子推的遺書啊!晉文公憶往昔,思今朝,痛悔無比,大哭一場,下令厚葬介子推與其母親。把綿山改為介山,把燒山這三天改為寒食節,民間不得生火做飯,以示對介子推的尊重。到了第二年,晉文公重新上山來到老柳樹前,發現柳樹竟然複活了,綠枝千條,随風飄擺。在感念之餘,晉文公把這棵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下令把寒食節的最後一天改為清明節,以祭奠介子推!

“由于晉國是姬姓諸侯國,也是春秋時期的巨無霸,影響力很大。後來又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強國,是以清明節就逐漸傳遍了全國!”

老張娓娓道來,一口京腔兒嘎嘣脆!

“張總編講得好啊!不過,到了咱們這把年紀,不僅要推陳,還要出新。清明節不僅是祭祖節、感恩節,還應該思考更深一點的東西。”在上海一家食品企業任職的黃姓朋友說道。

“是啊!清明節是應該再思考一下生與死問題。咱們從小就缺乏這個層面的教育,大家都很忌諱談論這個話題。其實這是人生的大哲學!”老張附和道。

“好!介子推面臨的生死與富貴的問題,儒家早有答案!我來說說吧!”我開口說道!

以下,就是《論語》中關于儒家對于生死問題的讨論。

【禅宗智慧】可控的,拼命!不可控的,認命!

1、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論語》中記載着這麼一段話:

司馬牛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弟子。司馬牛來曆不凡,他弟兄五人,原本都是宋國的顯貴,尤其是他的哥哥桓魋,是宋景公的寵臣,掌控宋國軍隊。但桓魋貪心不足,不斷伸手向宋景公索要好處,終至君臣反目,桓魋弑君未遂,就逃跑到曹國和衛國躲了起來。弟弟司馬牛害怕受到牽連,不敢繼續待在宋國,也逃亡出來。

子夏,就是蔔商,咱們原來講過,是孔子弟子中的超級大牛,收了很多名動天下的弟子,包括大名鼎鼎的魏文侯。

這句話翻譯為:

司馬牛擔憂地說:“人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子夏安慰他說:“我聽說:死生命中注定,富貴在天安排。君子謹慎又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有禮貌,那麼天下到處都有好兄弟啊!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的擔心在于:哥哥桓魋犯下弑君大罪,恐性命不保。自己的另一個哥哥向巢和兩個弟弟子欣、子車也都四處逃亡,這樣一來兄弟五人将再無相見之日。

子夏的見識高出司馬牛不知凡幾:你的憂慮過寬!你的胸懷過窄!現在你們兄弟們都跑了出來,已經暫時沒事啦!至于以後的生死,全憑各自的為人和運氣,不要一直為此憂心忡忡。

而即便自己的同姓兄弟不在了,隻要你行得正、坐得端,那就“德不孤,必有鄰”,天下到處都是異姓的好兄弟啊!

子夏這番話,高屋建瓴,氣勢不凡,核心思想肯定來自于其師父孔子。

當年孔子周遊到宋國,宋景公非常想重用孔子師徒,但司馬牛的哥哥桓魋擔心自己大權旁落,就背着宋景公派人威脅趕跑了孔子。但孔子并沒有遷怒于桓魋的弟弟司馬牛,依然盡心教導他。這份胸懷,子夏知道,司馬牛更應該知道啊!如果學習師父孔子這樣為人處世,又何愁沒有好兄弟呢?

這段話的核心,就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仔細分析,這八個字代表了儒家對待生與死,富與貴的本質論斷,有以下三層含義:

第一、了卻生死,勘破富貴;

第二、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第三、砥砺使命,接受天命。

先說第一層。生與死,本來就非人力可控。對于超出人之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最正确的态度就是随緣、接納、放下。富與貴,雖然人人追求,但也是有一部分因素歸内在,有一部分因素歸外在。

是以,當我們面對人生的大考時,要能自洽,不鑽牛角尖。得意時不要忘形,記得還有天意;失意時不必沉淪,也記得還有天意。

再說第二層。既然生與死我們完全不能掌控,富與貴我們也不能完全掌控,那最正确的做事态度就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過程中,放在努力中,而不要總是患得患失。得和失,不會因為你擔憂而改變。

這是儒學給我們的最好的情緒管理器。悟透了這層意思,絕大多數焦慮、恐懼和後悔都會消失。

最後說第三層。“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絕對不是一推三六九地躺平政策,而是一邊義無反顧地追逐自己的使命,一邊豁達坦蕩地接納自己的天命。

對于自己可控的時間、精力的運用,要不遺餘力,精益求精;對于自己不可控的結果、成敗,要雲卷雲舒,得失看淡。

接下來,我們看看曆史上一位最能“砥砺使命,接受天命”的頂尖高手,是如何做到步步蓮花,抵達人生的大安詳的。

【禅宗智慧】可控的,拼命!不可控的,認命!

2、德完道粹 流如海長

郭子儀,公元697年出生,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郭子儀出身于官宦之家,從小就雍容大度,志向高潔。早年參加武舉考試,因成績優異,補任左衛長上。

這個時候的大唐王朝正處在盛世,郭子儀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中規中矩地一路升遷,至天寶13年(公元754年),郭子儀已任九原郡(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

如果曆史就此平靜地發展下去,郭子儀也許就已經走到了職業生涯的盡頭。他會在幾年後安然退休,回到家鄉含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

但曆史在此驟然轉向!

天寶14年(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世戛然而止!面對着安祿山、史思明幾十萬彪悍軍隊的反叛,大唐王朝亂作一團。原先積累的各種沖突迅速爆發。叛軍風卷殘雲般殺向長安,一時間神州陸沉,中原闆蕩。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從被任命為衛尉卿開始,郭子儀率領軍隊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經過無數場艱苦卓絕的戰鬥,先後擊敗了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反叛的仆固懷恩、吐蕃、黨項等勢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将傾,終于把大唐朝從瀕死的危境中硬生生拉了回來,再造了乾坤。

郭子儀的敵人不僅有叛軍和大唐周圍的吐蕃、黨項、回纥、吐谷渾等,更有朝内權閹程元振和魚朝恩。但郭子儀在兩條戰線都遊刃有餘,龍骧虎步曆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而巍然不倒,其憑借的就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豁達精神與奮鬥精神。

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禅宗智慧】可控的,拼命!不可控的,認命!

一、文武互救、義薄雲天

唐朝乃至中國第一大詩人李白,與郭子儀有互相救命的交情。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比郭子儀小4歲,兩個人是同時代的人。

公元735年,已經詩名滿天下的李白在并州遊曆,認識了當時還不大出名的郭子儀。後來郭子儀因一件事被牽連獲罪,在大唐嚴格的法律體系之下有性命之憂。但李白知道郭子儀是被冤枉了,于是利用自己的名氣上下奔走,為郭子儀鳴冤脫罪。最終在李大詩人的鼎力相助之下,郭子儀被釋放。

這件事,種在了郭子儀的心裡。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收複兩京,功高蓋世,進中書令,封汾陽王,位極人臣。而此時的李白,由于當過永王李麟的幕僚,為李麟寫了贊美詩。而後李麟又因謀反被殺,李白就因為曾經站錯了隊而變成了死刑犯。

參與謀反是重罪,李白的好朋友高适都愛莫能助。

危急關頭,郭子儀挺身而出。他親自向肅宗說明情況,替自己的恩人求情,并願意辭去所有官爵替李白贖罪。

肅宗被感動,将李白改判為流放夜郎。

在李白前往夜郎的途中,恰逢關中大旱,肅宗決定大赦天下,于是走到白帝城的李白也被釋放。李白欣喜若狂,揮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在這個事件中,大詩人和大将軍,都達到了道德的巅峰。

二、不念舊怨,攜手作戰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功臣,還有一位,叫做李光弼。郭子儀年長李光弼11歲。

兩人曾經同在一個軍營擔任牙門都将。但李光弼對郭子儀不大服氣,平日裡也懶得與郭子儀說話。對于這位小老弟的敵視,郭子儀向來一笑置之。

後來郭子儀被提拔為節度使,成為李光弼的頂頭上司。李光弼更加憤憤不平,一直謀劃着離開郭子儀而轉去其他地方。這時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下令郭子儀帶兵出征。而李光弼由于自己的小算盤被看破,求見郭子儀,為自己的試圖脫隊行為道歉。李光弼哭着說:“郭大人,我情願一死,求您赦免我的妻兒。”

郭子儀也哭了,走下堂來摟住李光弼說:“國家危難之秋,你我弟兄隻有齊心協力才能退敵,不要擔心那些往事。”李光弼大為感動。等玄宗詢問可以擔當大任的将領人選時,郭子儀毫不猶豫地推薦了李光弼。

李光弼也不負衆望,與郭子儀并肩鏖戰沙場,終于平定了安史之亂。

【禅宗智慧】可控的,拼命!不可控的,認命!

三、化敵為友,肚量恢弘

魚朝恩,是肅宗一朝著名的權閹。由于安史之亂時他追随玄宗和太子李亨(肅宗)入川,後來侍奉李亨有功,深得李亨信任,以至于權傾朝野。

在郭子儀率軍平叛之時,魚朝恩多次在肅宗面前诋毀郭子儀,剝奪了他的軍權。但郭子儀渾不在意,讓上任就殚精竭慮,讓賦閑就雲淡風輕。

由于魚朝恩的倒行逆施,本來很順利的平叛戰局多次出現反複。朝野都深恨之。

一次郭子儀出戰時,魚朝恩出于嫉妒,派人掘了郭子儀的祖墳。這在那個年代是天大的事兒。等郭子儀得勝歸來,肅宗自己都感覺不好交代,期期艾艾地說出這件事,希望能獲得郭子儀的諒解。

沒想到郭子儀伏地大哭,向肅宗說道:“臣領兵在外作戰,導緻生靈塗炭,也不能禁止士兵挖别人的墳墓。臣的祖墳被挖,想來是上天對臣的懲罰吧!”

這樣一來,郭子儀不但不追究此事,還把過錯拉到自己身上。肅宗和魚朝恩都松了一口氣。

魚朝恩出于愧疚的心理,就給郭子儀發了一張請柬,要在自己的府邸宴請郭子儀。郭子儀的兒子們和手下将領都認為這是鴻門宴,請求郭子儀要麼拒絕,要麼率領警衛部隊去赴宴。

郭子儀卻哈哈大笑,隻帶幾個家僮前去赴宴。站在門口迎接的魚朝恩一見郭子儀帶這麼少的人,大吃一驚,問道:“您的随從怎麼這麼少?”

郭子儀回答道:“外人都傳魚大人與我不和。但您身為國家重臣,我為武将,不和将不利于國家。而且魚大人胸懷坦蕩,我為何要帶那麼多人來赴宴啊?”

即便如魚朝恩這樣的奸詐小人,聽到郭子儀這番熱辣滾燙的肺腑之言,也被感動得嚎啕大哭。他拉着郭子儀的手說:“如果不是忠厚長者,能不起疑心嗎?”

從此,魚朝恩再沒有給郭子儀使過絆子。

【禅宗智慧】可控的,拼命!不可控的,認命!

四、隻身犯險,斥退強敵

仆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纥等襲擾長安,郭子儀發兵拒敵。郭子儀眼看敵方勢大,決定分化他們。他隻帶領幾十名騎兵,來到回纥的陣營,要求與對方協商。

回纥将領看到來人是己方敬重的大将郭子儀,紛紛緻禮。郭子儀朗聲說道:“過去你們曾經幫助大唐收複兩京,我們共患難,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如今怎麼把這交情給忘了?”

回纥将領羞愧難當,紛紛下拜。郭子儀與他們一起喝酒,送給他們綢緞,并發誓和好如初。回纥人當即答應友好相處,并撤兵傳回。吐蕃人一看回纥兵撤走,也無心戀戰,退兵而去。

郭子儀看輕生死,看淡富貴,卻享有高壽,享盡榮華!他的傳奇,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最佳實踐。

“故事講完了!元芳們怎麼看?”我喝了口水,調侃道。

“懂了懂了。就像子夏說的,恭敬有禮,做好自己,就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且,管不了的事想透,管得了的事做透,生死看淡,埋頭苦幹,蒼天是有眼的!”張主編總結道。

“哈哈哈哈,這就是天人合一吧!”空氣中充滿了快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