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去掉濾鏡以後

作者:羊羊觀娛
香港去掉濾鏡以後

1

不知道是香港同胞生活壓力較大,還是大家沒有和陌生人搭話的習慣。

我和朋友在香港這幾天,無論是問路還是借個打火機,除了小商鋪的老闆(前提你得消費)、公職人員,路人基本不會有回應,要麼頭也不擡,要麼擺出不知道也不想說話的手勢匆匆走過,甚至遇到一個哥們剛剛點了一根煙,和他借火,完全無視的感覺徑自走了。

我情願相信是這是部分香港同胞的無心之舉,如有他念,也不會往心裡去。我大中國國民本就應該有包容海川的氣魄,就像那些年我們吃過洋人的苦頭也不少,可我們總會奔湧向前,義無反顧。

回應我們的,大部分都是大陸過來的遊客,煙友之間甚至會彼此樂呵地聊上幾句,遇到過海南人、東北人都很熱情地唠幾句,我也用笨笨磕磕的幾句英語幫一個外國女生指路。

隻有在菜市場遇到一個四十多年前從汕頭來港定居的老人,我們聊了好一陣,老人家是當年的老三屆,七十好幾歲了,看起來隻有六十多出頭的樣子,還和我們講,大家都是男人,毫不誇張地說,自己還可以當爸爸。嘿,老人家幽默感十足,他也直言港人的生活壓力太大,給我們指了指那些小商鋪,他說不要看這些破破爛爛的,一個月租金都要十幾萬,用工成本高、老人福利待遇高,政府也窮了,從邊邊角角各種收稅。

香港人多地狹,高房價現在依然是人們生活的枷鎖。

香港的好多老人仍然在工作,和日本的銀發一族差不多,六十多歲的司機,發傳單的老人,保安也好多是白胡子。進入發達社會的經濟體都得面對老齡化的問題。

香港去掉濾鏡以後

香港人均壽命世界第一,食品安全規格全球最嚴,在這裡,港式奶茶每100毫升的熱量也才52千焦,内地的好多都是200多千焦,幾乎所有飲食都很清淡。作為金融中心、亞洲著名結算中心一向多金,是以這也是香港的最大優勢,隻是被高房價捆綁得過于壓抑了。

2

人們一切向錢看,在大陸絕大部分餐館,米飯都是可以免費加的,這裡12港币一碗,711便利店的礦泉水都是10元起,可樂、奶茶也是10塊起,是以這幾天幹脆喝調飲料了,熱量也不高。

在香港的大街上,要麼是計程車、大巴車,要麼是高端的私家車,都是奔馳、寶馬、勞斯萊斯、保時捷,沒有見過馬自達,雖然和梁家輝世紀大和解了,開馬自達也不再塞車,到如今,沒人反對,也沒人贊成。

這些車都極新,幾乎沒見過舊車,也沒有其他低端國産車,側面驗證這裡能開得起車的都是富人。且階層固化嚴重,富人換車和換玩具一樣容易。

新能源車都是特modelY/S,幾乎沒見過model3,偶爾見過一兩輛比亞迪的車,護衛艦、海豚。在大陸同胞激烈讨論到底買7.98萬的秦,還是加把勁兒買小米su7、特斯拉的時候,月入四五萬的港人計算下用車成本,想想還是算了吧,不如攢點錢離港消費更爽,真的爽死。

在香港,購買汽車除了要支付裸車價外,還要繳納首次登記稅(FRT),稅率從46%到132%,取決于汽車價值。

比如購買一輛價值30萬港元(約合人民币24萬元)的汽車,在繳納FRT後實際要花費48.9萬港元(約合人民币39.6萬元)。而在内地,購買汽車隻需繳納購置稅(PCT),稅率為10%,并且新能源汽車給予免稅或減稅優惠。香港的油價也是超級貴,是以在香港,普通人根本開不起汽車,即使香港收入的中位數是2萬多港币(一萬七八人民币左右),港漂一般收入都在4萬港币以上,否則沒必要來港工作,是以很多人都願意住着極小的房子,不用幾年就可以攢一筆數量可觀的積蓄。到隻要想稍微過得體面一些,攢錢的難度就大了。隻要不太過人的生活,攢錢就比較容易。

毋庸置疑,香港仍然是全國最發達、最國際化的大都市,全市都是大大小小的銀行,而所有的住宅都像是這些的銀行的配套而已,不愧是亞洲金融中心之一。

香港2023年的生産總值(GDP)為3835億美元,總量位列全國第六。排在香港後面的是作為地表最強的地級市蘇州,和香港還有2000億人民币的差距。

香港2023年人均GDP至5.07萬美元,約為35.7萬元人民币,可謂是冠絕全國,即使在全世界,也是發達的經濟體,香港人至少在人均GDP上碾壓内地所有大城市,是以有優越感也很正常。個人所得也極高,内地兩三千的飯店服務員,在這裡大約1.45萬港币,折合成人民币也一萬大幾千了,但是和世界第一的房價相比,這個收入就會被瞬間稀釋了。

最貴點的20多萬一平,最低的12萬左右,這不包括一些豪宅,房價收入比37.57年。紐約是12年(中心城區)。

3

在香港這幾天,幾乎都是大晴天,但我卻感覺沒怎麼見過太陽,超級密集的建築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真的佩服在這裡工作生活的人們。我們來的那一天正好是複活節假期第二天,據乘務員講“前一天地闆上全系人”,有相關資料顯示,複活節假期,去大陸的港人有70.9萬,也就是說每10個香港人就有一個去大陸度假了,歡迎港人來到廣袤的大陸,你會發現,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最主要的是消費足夠低,毫無壓力。

香港去掉濾鏡以後

4

外國人更多是來工作

和内地大部分城市不一樣的是,這裡的外國人好多都在這裡工作,甚至好多都是從事底層的工作,我見過一個便利店裡的收銀小哥講話是日本腔,問了下,果然是日本人。

還有跳蚤市場早晚擺放貨品、收拾貨架的都是外國人,有東南亞人、非洲人,也有歐美面孔的白人,但我猜測應該不是歐美的白人。

還有地鐵裡的流浪漢,擺攤的外國人。從這點看,香港更國際化,目前沒聽過香港給外國留學生配女陪讀,我看到了香港至少沒給外國人特殊待遇,就憑這一點,就給香港豎大拇指。别管你是哪來的留學生,到了我們這就應該一視同仁。

5

香港的美 港片的印記

據說香港夜景世界第一,親眼去維多利亞港看了下,确實很美很震撼。

密集的建築、内透的燈光、洶湧的波濤構成了香港最美的夜景。

白天,走在街上,因為建築的斑駁、繁體字招牌在告訴每一個中國人,這裡有中國過去的樣子,幾乎是活化石一般的存在,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繁體字招牌才是中國風獨有的美,還有各種藥店,這裡藥店并不是治病的那種藥,而是很多類似保健品的小玩意兒,還有各種港式小吃,雖然我确實吃不慣,但是看起來真的很精緻,很賞心悅目,主要是清淡,這可能這也是港人長壽的原因之一,小街小巷,随手一拍就是港風大片。

越來越多的國人在看過世界以後,香港對世人的誘惑沒有以前那麼大了,和好幾個内地來的遊客聊過天,大家竟然都說過一句類似的話:香港也不過如此。

不過這可不是對香港的不重視,恰恰是大家對這座城市曾充滿了無盡的想象,港産片的沒落也去掉了濾鏡。

前天晚上打開香港的電視台,幾乎找不到幾個TVB的片子,我看了會兒粵語版的《大江大河3》就睡了。

《無間道》有句台詞說得好:過去就讓他過去,明天還要開始啊。

香港去掉濾鏡以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