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人來說,在想要買東西的時候,往往會關注産品的價格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可以說基本上沒有人會拒絕一個價格低廉,但是性能出色的産品。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近期保加利亞的列車招标當中,歐盟通過一些“莫須有”的理由,将價格更低,成本效益更高的中車“踢出局”。
其實說簡單一點,就是因為在這次招标當中,中車給出的報價太低了,這讓歐盟懷疑中車這麼做是不是在虧本搶市場擾亂歐盟的經濟市場的發展,又或者是中車拿到了補貼是以才能給出這樣的價格。
事實上,這隻不過是一個理由罷了,歐盟根本的目的其實還是在于阻止中企進入歐盟市場,保護歐盟本土企業的發展。此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歐盟就搞出了一個所謂的“反補貼調查”,其實就是在針對中企新能源汽車。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歐盟如今已經開始擴大限制的範圍,除了新能源汽車,還逐漸擴充到其他領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歐盟這次調查也有些“故意”的成分在裡面。
根據英國媒體《金融時報》透露的資料來看,保加利亞需要20列電動推拉式列車以及15年的售後維修,給出的價格預期是6.1億歐元,可是中車給出的報價比保加利亞鐵路公司預計的要低46.7%,同樣進入到最後選擇當中的西班牙Talgo公司報價則是比中車高出了47.5%。
這基本上意味着保加利亞鐵路公司如果選擇了中車,可以花費差不多的金額直接購買到接近40輛列車。之是以中車能夠給出這麼低的報價,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我們在這方面技術水準發展迅速,同時有着中國制造龐大産能、産業鍊優勢的加持。
可是歐盟卻不這麼想,于是在2月16号的時候對中車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這也是2023年7月歐盟的《外國補貼條例》生效之後,第一次使用。
這一條例規定,凡是歐盟成員國對外招标的價格超過2.5億歐元時候,參加招标的企業如果享受了400萬歐元以上的補貼,就必須要向歐盟通報相關的情況。歐盟認為這種補貼是不正當優勢,必須要送出補救措施,否則就将會阻止競标。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這一競标其實也已經持續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參與競标的國外企業數量并不算少,如今甚至可以說已經進入“決賽圈”,在諸多參與招标的企業當中,隻剩下了我們的中車以及西班牙的這家企業。
在這種時候歐盟突然對中車展開調查,并且這一系列的調查最少要到7月2号左右才能得出最後的結果,這也就意味着中車無法參與這次招标了,等到調查結果出現的時候招标都結束了。歐盟此前不展開調查,卻在這種時候進行調查,其中的小心思也可以說不言而喻了。
事實上,歐盟這一舉措就是在建立貿易壁壘,想要保護本土相關産業的發展,完全是破壞了自由市場的理念,是以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
認同的請點贊,歡迎轉發,留言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