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的分析

作者:四月故事會

東漢亡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戚宦相争是步向亡國的起點,那麼,黃巾之亂就是由緩緩倒下至榱崩棟折的轉捩點,漢獻帝被擁立,更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的宣告。即使如此,漢獻帝先被董卓和李傕挾持,後被曹操控制,讓他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東漢政權仍然名存了三十多年,直至曹丕正式篡漢稱帝,東漢才真正的結束。

随之而來的是三國時代,魏、蜀、吳先後建國,形成鼎立的局面。從政治局面形成的背景來看,三國鼎立可以說是三場戰争帶來的結果。

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的分析

劉德華飾演的趙雲

其一是官渡之戰,曹操以突襲敵方糧倉等戰略,戰勝了袁紹,統一了北方;其二是赤壁之戰,吳蜀聯軍以火燒連環船等戰略,擊退了南下的曹操,留下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其三是延陵之戰,蜀軍被吳國誘使拉長戰線而敗,但兩國又未能滅除對方,結果各安其位。三場戰争不但留下以弱勝強的傳奇情節,更是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

或說三國鼎立是勢力均衡的結果。北方的曹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勢,後來魏國建立,以洛陽為都,展現了政治上的正統地位。此外,魏國推行屯田,實行九品中正制,又有荀彧、郭嘉等謀臣,保持了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優勢。

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的分析

東南的孫權,與南方世家大族建立政治聯盟,這種聯盟雖然削弱了中央,卻換來社會的相對穩定,成為三國之中國祚最長的政權。此外,吳國擁有貿易之便,魚鹽之利,又有謀臣周瑜、魯肅等謀臣,又據守長江天險,提供了抗衡北方的條件。

西南的劉備,宣稱是漢朝宗室的後人,有一定的政治号召力。此外,擁有巴蜀之地,既是天府之國,也是軍事天險。丞相諸葛亮更被視為蜀國的靈魂,推動政治改革、軍事行動、經濟發展等都有相當成就,足以令蜀國盤據一方。

然而三國時代的所謂鼎立,實在不是勢力均等的對峙,鼎足不是粗幼一緻的。北方擁有黃河流域,無論經濟、軍事及文化等都占了優勢。以人口為例,魏國人口估計超過440萬,但吳國隻有約220萬,蜀國更隻有90多萬。人口代表的不限于勞動力,也代表了人才與兵源。

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的分析

傳統的政治思維,統一是常态,分裂往往被了解為中央力弱的特殊政治現象。三國一直互有攻伐,都擺出要統一天下的姿态。但北方始終占了絕對優勢,随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複原,最終南下把中國再次統一起來,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統一的過程中,我們強調的是北方統一南方,因為從政權的角度,三國都是失敗者。蜀國最早滅亡,被魏國吞并。但魏國政權被權臣司馬家族長期把持,後來司馬炎弑奪,建立西晉政權。吳國最終被西晉所滅,約六十年的三國鼎立局面也告一段落。

從曆史角色而言,三國時代是從一個大一統政權崩潰,至另一個大一統政權成立的過渡期。不過,三國時代留下的戰争故事與人物傳奇,為後世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