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烨(公元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定都北京之後的第二位皇帝(1661年2月4日至1722年12月20日在位),别号體元主人,用元年号“康熙”。蒙人稱之為恩赫阿木古朗汗;藏區尊為“文殊皇帝”。他是順治帝的第三子,母親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玄烨8歲即位,14歲便開始掌權,在位共61年,為中國曆代帝王在位時間最長。在他剛開始執政的時候,國内外的局面都頗為嚴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堅決揮師南征北戰,以此實作國家的完整統一。他早年就扳倒了飛揚跋扈的權臣鳌拜,進而真正地掌握了政權。在他登基後的九年裡,肅正朝綱,恢複了内閣制度,頒發了《聖谕十六條》。成年以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澎湖海戰收複台灣;戰勝沙俄侵略軍,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維護了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三次征讨噶爾丹,赢得勝利;建立“多倫會盟”以取代戰争,聯絡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褒揚仁政,籠絡漢人士人,同時注重休養生息,推動經濟發展。然而,到了晚年,勤政之氣有所松懈,腐敗現象擡頭。此外,諸皇子因廢太子事件奪嫡,對晚年政治産生了負面影響。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奠定了清朝繁榮的基礎,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有的學者尊稱為“千古一帝”,也有的學者奉他為“百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他在暢春園駕崩,享年69歲。廟号為“聖祖”,谥号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安葬于景陵。他把王位傳給了第四子胤禛。
早時勤學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康熙誕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宮,其母佟佳氏當時為庶妃。相傳,孝康章皇後向太後請安時,出門見龍繞身,太後知曉後告知孝康章皇後已有身孕。孝莊太後驚喜地說:“我初懷順治皇帝時亦有此象,今日佟佳氏複如是”。
玄烨生母佟佳氏隻是一宮中寥落的庶妃,生下玄烨時,順治皇帝依戀着寵妃董鄂氏,對于玄烨并不熱衷。玄烨年幼時,天花肆虐,順治帝委托奶媽帶他出宮哺養。由于未接種天花疫苗,玄烨自小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懷。多年後,康熙仍對此深感遺憾。然而,他的天花病情并不嚴重,僅在臉上留下幾個微小的麻點,使他從此對天花免疫。這讓他在競争激烈的皇儲争奪中占據了優勢。
玄烨五歲始識文字,展現出卓越的天賦。史書記載,康熙資質優秀,聲音宏亮有力。六歲那年,他和兄弟們向父皇問安。當順治問皇子們的志向,二皇子福全願做賢王,隻有玄烨表示望仿效父皇。是以,順治對玄烨尤為重視。
康熙後來談及自己的學習曆程:“八歲始學《大學》《中庸》等書,反複探究,直至了解其脈絡而後愉。每日所讀之書,必使字字成誦,從不自欺欺人。四書已盡,再讀《尚書》,借典籍之名,體會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再後,研讀《周易》,感受到其中奧妙無比。自此養成了堅持閱讀的習慣,“以書為樂”,“孜孜不倦”,往往讀書至深夜,不知疲憊。他十七、八歲時,因讀書過度勞累,導緻咯血也不停歇。他的學習過程并非自誇,官方記錄顯示,他精通“帝王政治、聖賢心學、六經要旨”,亦非過譽之辭。
少年天子
順治十八年春,年輕的順治帝福臨駕崩。臨終前,順治采納了湯若望的建議,選沒有天花疫苗的玄烨繼任皇位。遺诏同時指定四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鳌拜擔任輔政大臣。正月丙辰日子(2月4日),年僅七虛歲的玄烨登上太和殿,頒诏大赦,改元康熙。
兩年後,母親孝康章皇後佟佳氏重病,玄烨盡職盡責地陪伴左右,親手熬藥。十歲喪母,玄烨日夜守靈,纖塵不染,淚流不止。康熙回憶道,自己從未在父母膝下得到片刻的歡愉。
四大臣聯合輔政的局面并未持久,争鬥愈演愈烈。鳌拜逐漸獨攬大權,他居功自傲,盛氣淩人,深受“顧命”之初,尚能謹慎從事。然而短短三年後,他的驕橫和專權之心昭然若揭。他位卑權大,處處抓權,處處與蘇克薩哈不合。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輔索尼病逝。七月初七,年僅十四歲的康熙帝正式親政,大赦天下。然而僅十日後,鳌拜便擅自處死蘇克薩哈,數日後與遏必隆一起榮升一等公,實權仍不在康熙手中。
那時,年少的康熙常召集少年侍衛在宮中玩“布庫”遊戲。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下令将鳌拜逮捕。大臣們議定鳌拜三十大罪,請求誅他九族,康熙念及鳌拜有功,免其死罪,隻囚禁了他,同時處決了他的衆多親戚及黨羽,不久鳌拜死在獄中。另一位輔政大臣遏必隆因長期勾結鳌拜,被削去太師、一等公爵位。至此,康熙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權,開始了親政之旅。
康熙清除鳌拜後,整肅官吏,為被鳌拜冤殺的蘇克薩哈等人平反,鼓勵百官進言,禁止圈地等弊政,權力極大。
削平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請求退休歸遼,卻要求長子尚之信繼續鎮守廣東,這引發了撤藩與否的激辯。康熙帝認為“藩王擁兵久矣,尾大不掉,不利于國”,決定撤藩。七月,吳三桂假意請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舉兵反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次年,他派将攻打湖南,占領常德、長沙、嶽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廣發檄文,廣西将軍孫延齡、四川巡撫羅森等聞風反清。随後,福建耿精忠也反叛。數月内,滇、黔、湘、桂、閩、川六省失守,形勢緊迫。後來,陝西提督王輔臣、廣東尚之信等也起兵反抗,廣東、江西和陝西、甘肅等省相繼淪陷。
康熙帝堅決打擊吳三桂,對其他背叛者則大都接受招安,以此分化敵人,削弱吳三桂的勢力,孤立其身。據此,康熙帝把湖南當作軍事進攻的中心,命勒爾錦等統領大軍至荊州、武昌,正面抵抗吳三桂,進攻湖南;同時命安親王嶽樂從江西赴長沙,兩方夾擊湖南。此外,康熙帝大力啟用漢将、漢兵作戰。康熙十五年(1676年),梁王輔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軍攻擊下投降。廣東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陝、閩、粵以及江西相繼被平定。吳三桂困守湖南一隅,外援日減。清軍已由江西圍攻長沙,敗象盡顯。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吳三桂在衡州自立為帝,國号周,大肆封賞将領。不久便憂憤成疾,于八月離世。吳三桂死後,其部将擁立孫子吳世璠繼位,退據雲貴。此後,清軍先後收複湖南、廣西和四川。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軍攻克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全境平定。
統一台灣
平定三藩之亂後,台灣納入版圖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鄭經在吳三桂叛亂時,派人聯絡耿精忠,并将部隊在福建沿海登陸,奪取土地。然而,耿精忠迅速倒戈,鄭經隻得撤退至台灣。随着康熙十九年(1680年)金門、廈門被清軍收複,鄭氏政權再無反擊餘地。鄭經回到台灣後,不理政務,耽于享樂,實際權力落入其嶽父馮錫範手中。這标志着鄭氏政權已開始衰敗。翌年,即康熙二十年(1681年),鄭經去世,台灣内部爆發政變,年僅十二歲的鄭克塽繼承延平王位,實權實際上由馮錫範、劉國軒掌控。鄭氏官員開始動搖,甚至負責與清朝談判的傅為霖願意做内應。福建總督姚啟聖認為是進攻台灣的好時機,向康熙帝推薦施琅。
但朝廷對征台滅鄭,大臣們的意見并不一緻。一部分反對動用軍隊征台,以為剛剛平息吳三桂之亂,天下初定,不宜再開兵端;在福建的一些封疆大吏尤其反對武力統一台灣,以水師提督萬正色反對尤力.他斷然說:“台灣斷不可取!”還有一些認為“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長驅制勝,難計萬全”。有些甚至懷疑施琅的忠誠,斷定他征台灣,“必叛”無疑。以内閣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巡撫吳興祚為主戰代表,力主趁機攻取台灣.永絕後患。他們力保施琅可當大任,因為他與鄭氏有世仇,其心可保;熟悉海上情況,又有謀略,威震海上。康熙帝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終于決定下達了進軍台灣的指令,正式任命和起用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委以全權,統率大軍取台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帝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随後明鄭納土歸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即台灣縣(今台南)、鳳山縣(今高雄)、諸羅縣(今嘉義),隸福建省,并在台灣設巡道一員,總兵官一員,副将二員,兵八千。在澎湖設副将一員,兵二千。進而加強了中央對台灣的管轄,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驅逐沙俄
清軍入關後,沙俄遠征軍屢次侵犯中國黑龍江流域,橫行無忌,千方百計擴張其侵占領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下令驅逐駐紮在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然而對方卻置若罔聞,反而進犯愛珲(今黑龍江愛輝縣),清将薩布素果斷反擊,焚毀黑龍江下遊俄軍據點,使得雅克薩陷入困境。不料,沙俄軍卻負隅頑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康熙帝指令都統彭春攻打雅克薩城,九月大破俄軍,留部駐守愛珲,增兵屯田,加強中國東北防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天,沙俄軍隊重占雅克薩城,背信棄義的行徑激怒了清朝政府。次年初,康熙帝接到奏報,立即下令反擊。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軍2000餘人抵達雅克薩城下,圍城攻打,逼迫俄軍投降。俄将阿列克謝·托爾布津頑固反抗。八月,清軍猛烈攻城,托爾布津戰死,俄軍改由杯敦指揮,繼續頑抗。八月二十五日,清軍采取政策,圍困雅克薩城,阻止援兵,考慮到冬季冰封,行動受限,隻在城西南、北部和東部挖掘壕溝,封鎖城池,在城西河面設定戰艦巡邏,切斷守敵外援。僅存826人的俄軍,最終隻剩下66人。俄軍被困,死傷慘重。雅克薩城即将淪陷之際,俄國攝政王索菲亞向清廷請求撤圍,并協商确定邊界。康熙帝準許所求,俄軍殘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雅克薩戰役結束後,雙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裡江以東地區均屬于中國。
北征塞外
清朝初期,蒙古地域被劃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以及漠西厄魯特蒙古三大部分。喀爾喀又細分紮薩克圖、土謝圖、車臣三部;厄魯特則包括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部。清軍入關前,漠南蒙古已向清朝順服,喀爾喀和厄魯特蒙古與清朝維持着緊密的關系。
康熙年間,準噶爾在其領袖噶爾丹的帶領下實力雄厚。1687年末,沙俄的全權代表戈洛文在伊爾庫茨克接見了噶爾丹的代表,煽動其進攻喀爾喀蒙古。深恨土謝圖汗部的噶爾丹于是挑起了對喀爾喀蒙古的戰事。
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騎兵從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攻擊喀爾喀蒙古,迅速占領了整個喀爾喀地區。土謝圖汗察珲多爾濟與哲布尊丹巴一世決定投靠清朝,于是喀爾喀三部數十萬人逃至烏珠穆沁(今内蒙古錫林郭勒盟),向清廷求助。康熙一邊将他們安置在科爾沁放牧,一邊要求噶爾丹罷兵傳回。然而,噶爾丹仍嚣張跋扈,率兵向烏珠穆沁推進。對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在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大敗準噶爾。
1698年2月,康熙鑒于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釋出親征令。噶爾丹在孤立無援的困境下死去。至此,康熙時期的讨伐噶爾丹之戰告終,漠北喀爾喀地區正式成為清朝的版圖。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登上了準噶爾部首領之位。他在穩固統治地位的同時,野心日益膨脹,試圖東進擴張,并得到了沙俄的支援。他頻繁攻擊清軍駐守的科布多、巴裡坤、哈密等重鎮,還派兵侵入西藏。康熙及時派遣軍隊進入西藏援助當地藏軍,成功驅逐了準噶爾的勢力。
朝中傾軋
早在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便立了時年僅兩歲的二阿哥胤礽為太子。其母親為皇後赫舍裡氏,索額圖作為親眷,權力欲極強,大搞腐化行為,招緻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殺身之禍,父子關系随之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十八皇子病情嚴重,九月初四日,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道德敗壞,教誨無方,惡行昭彰,淫穢濫觞” 的罪名,宣布罷黜太子。此後,諸位皇子皆虎視眈眈,妄圖染指皇位。
皇長子胤禔身為庶出,不受康熙待見,自知無緣,向康熙推薦八阿哥胤禩,聲稱有位叫張明德的術士曾說過胤禩必定飛黃騰達,還表示願意為父親鏟除胤礽,令康熙倍感痛心,命人嚴加訓斥并對胤禩加以防範。此時,三阿哥胤祉揭露大阿哥用巫術加害胤礽的惡行,康熙下令将其禁锢。由于厭惡胤禩與胤禔勾結,康熙同樣将其關押,後來才釋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重新賦予胤礽太子職權。康熙五十年(1711年)底被指控結交刑部尚書齊世武、步軍統領托合齊和兵部尚書耿額,圖謀不軌,導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再次下诏廢太子。至此,太子被永久軟禁至死。三阿哥胤祉見此亂象,選擇主動退出。太子被廢後,八阿哥胤禩轉向支援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後更名為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也緊跟其腳步。十三阿哥胤祥則選擇支援四阿哥胤禛。在太子第一次被廢後,胤禛敢于為胤礽辯護,是以被視作太子黨成員。太子二度被廢後,胤禛意識到胤礽再也不可能重登太子之位,于是開始私結黨羽,妄圖登基稱帝。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以胤禛為首的四阿哥黨以及以胤禩為首的八阿哥黨兩個勢力。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戶部尚書趙申喬奏請再立太子遭康熙帝駁回。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被禁的胤礽借機用礬水緻密信給宗室普奇,尋求援為大将軍,并安排親信為将軍,設太醫傳遞情報。此陰謀敗露,普奇獲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漢人官僚王掞、禦史陳嘉猷等連番上疏懇請複立胤礽,康熙帝震怒,斥之為“植黨營私”,革職充軍西北。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大學士朱天保(滿人)奏言,“儲君大事,豈能随意更改”,力挺胤礽仁孝,請求複立為太子,康熙帝大怒,判朱天保斬刑。八皇子胤禩帝位掩夢。胤礽廢黜後,胤禩有繼立之念,通知書康熙帝,惹得皇帝大怒。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康熙帝出巡塞外,胤禩赴祭亡母,派太監進禦前向康熙帝問安,處以輕慢之罪。康熙帝傳旨諸皇子,指斥胤禩原欲謀殺胤礽,并稱“胤礽妄想滿足初衷,與亂臣賊子等結黨,圖謀不軌,以為我即将駕崩,他曾被人擁戴,誰還敢争奪,于是自信無憂。”“朕擔心未來必有人效仿狗彘的皇子,依仗他的恩情,興兵作亂,逼迫朕讓位于他。 “康熙帝對皇子政變憂心忡忡,視胤禩為“大奸大惡”,嚴密監視。十四皇子胤禵擔任撫遠大将軍,征讨準噶爾部,出師前,康熙帝親自賜印,并命用正黃旗纛,朝野是以傳聞,胤禵已“名副其實的太子候選人”。皇位繼承懸而未決,群臣議論紛紛。
康熙帝兩度立太子,兩次廢黜,揭示了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的種種弊端,涉及面之廣,卷入者之衆,影響之深,前無古人。
晚年去世
康熙晚年漸顯倦怠,認為“少管閑事反而更好”,“政務趨向寬松”,“許多事情不宜深究”,不能制裁嚴重的浪費與A錢之事,寬容地方官對公務的疏忽。盡管他宣揚仁愛,對待官吏寬嚴适度,但造成了官場懈怠,A錢橫行,國庫虧空,虛報瞞騙,浮華成風“大小官員,怠慢成風,徇私枉法”,繼位的雍正帝對此有深刻的擔憂。某些地區出現了暴動和騷擾,統治秩序也受到了影響。盛世的迹象正在消退,給雍正皇帝留下了許多難題。更有人直指清朝的問題始于康熙。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禦史檢舉戶部官員希福納等侵吞内倉銀64萬餘兩,牽涉到112名官員。康熙表示“我反複深思,徹夜難眠,如果将他們審判,受罰者會很多”。最後僅将希福納革職,其他官吏要求限期賠償。康熙晚年社會沖突加劇,江蘇宜興縣人劉三因對縣令李牧殘酷壓迫而聚集數百人反抗,最終被捕。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玄烨駕崩于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享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當時他的兒子十四阿哥胤祯在西北,九子胤禛留守首都。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布康熙遺诏,命胤禛繼承皇位,即為雍正皇帝,并為康熙帝上廟号聖祖,谥号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