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作者:闡史官"四爺"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公元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稱黃台吉、洪太主,出生于費阿拉城(今遼甯撫順新賓縣舊老城)。後金時期的第二位大汗(1626年10月20日—1643年9月21日在位,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号為大清)。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母親是孝慈高皇後葉赫納拉氏。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天命元年(1616年),被封為和碩貝勒,排名第四,在四大貝勒中。天命十一年(1626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繼承汗位,年号天聰,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封建化改革,增強中央集權。先後征服北韓和漠南蒙古,解除後顧之憂。采納漢族降官建議,實施政策,重用漢将,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實行滿漢一體,保護漢人,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産,增強兵力。天聰九年(1635年),平定察哈爾部,統一漠南蒙古,獲得“傳國玉玺”。同年,将族群正式命名為“滿洲”。

崇德元年(1636年),正式稱帝,改國号為“大清”。次年迫使北韓臣服。随後不斷對明朝作戰,崇德七年(1642年)取得松錦大戰勝利,生俘洪承疇,導緻甯錦防線崩潰,為清朝迅速擴充、入主中原奠定了穩固基礎。占領松山、錦州後,清軍占領了明朝關外所有城鎮。同年再次發動清兵入塞,攻占80餘座城池,直抵山東。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崇德八年八月庚午日(1643年9月21日),愛新覺羅·皇太極逝世,享年五十二歲,在位17年,廟号太宗,葬于沈陽昭陵。其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位。

早年經曆

皇太極生于明萬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592年11月28日),乃努爾哈赤次子,自幼飽受父愛。其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系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之女。楊吉努欲與努爾哈赤結盟,故将幼女嫁給他,稱為天生“佳偶”。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與年僅十四歲的孟古哲哲締結婚姻,此舉引起家族紛争。當時,努爾哈赤的正室為富察氏衮代,即莽古爾泰之母;而努爾哈赤與葉赫那拉氏感情深厚,她因不幹預政事深受青睐。

皇太極天生膚色紅潤,眉目清秀,行動穩重,舉止端莊。他聰穎好學,一聽不忘,過目不忘。他喜好讀書,是努爾哈赤衆将中唯一識字者。在父兄忙于征戰之際,年僅七歲的皇太極便開始掌管家務,将家庭瑣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無需努爾哈赤指導,他便能完成出色工作,與努爾哈赤的期望無異,故被視為“心頭肉”。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秋季,皇太極母親患病欲見親母,努爾哈赤派人通知葉赫貝勒納林布祿,但未獲準。同年九月,孟古哲哲病逝時,皇太極年僅12歲。孟古哲哲生前地位不高,皇太極成為大汗後,尊其母為孝慈高皇後。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皇太極喪母後,跟随父兄,迅速成長,化作一名文武雙全的少年。他向努爾哈赤學習本民族習俗,從小參與狩獵,練就非凡勇氣,騎射精準。即位後,他對兒時生活仍然念念不忘,曾言:“太祖時期,聞次日出獵消息,即親手調鷹蹴球,做好各項準備。如遭阻止,則哭喊請求前往。昔日,衆人踴躍争先,視行兵出獵為大喜之事。仆從雖少,人人各自牧馬披鞍,劈柴做飯,盡管艱苦,亦樂于效命。國運盛隆,實源于此。” 皇太極與父親相似,堅毅耐勞,體格強健。沈陽實勝寺藏有他使用之弓,長四尺餘,一般人難拉,然其卻能駕輕就熟。

初戰四方

在逐漸統一女真各部之後,皇太極協助努爾哈赤建立新國家。萬曆四十年(1612年)九月,僅20歲的皇太極随父率3萬大軍征剿海西女真的烏拉部。皇太極等人抵達烏拉河,隔着河岸對峙。烏拉部酋長布占泰帶領烏拉兵觀望,不敢過河迎敵。努爾哈赤下令皇太極大軍攻占沿岸六座城堡,于金州城外紮營。布占泰固守對岸,兩軍相持四五天後,皇太極請求渡河攻城,但被努爾哈赤否認。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努爾哈赤派兵四處燒殺搶掠,拆毀占領的城堰,燒毀大量房屋和糧草,在依瑪哈達築城派兵把守,以監視烏拉的動靜。次年正月,努爾哈赤拿下烏拉城,布占泰投奔葉赫。

努爾哈赤曾有意立長子褚英為儲,然而褚英背着他做出諸多越軌之事,甚至逼迫皇太極等共同行動。皇太極等人揭露褚英的陰謀,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努爾哈赤将褚英幽禁,兩年後将其處死。從此,皇太極更加受到信任。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皇太極任正白旗貝勒。

後金天命元年(明朝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被後世稱為後金),自稱天命皇帝,授予次子代善為大貝勒、侄兒阿敏為二貝勒、五子莽古爾泰為三貝勒、八子皇太極為四貝勒,即“四大貝勒”。四人輪流掌權,“國中事務皆由直月貝勒處理”。從此,皇太極成為努爾哈赤的左右手,滿洲上層的核心人物之一。

後金天命三年(明朝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決意進攻明朝,卻尚未确定政策。皇太極獻策先攻撫順,“撫順是我出入之地,必先取之”。他提議趁李永芳在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大開馬市之機,派五十人扮作馬商入城,再由他親自帶領五千兵士夜襲。努爾哈赤采納了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讨明,攻陷撫順。撫順之戰是後金與明朝首次交鋒,對後金未來影響深遠,皇太極的戰略及身先士卒,對後金的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福祿兵敗城破的噩耗傳至明都,“舉國震驚”,多年未曾過問朝政的神宗皇驚呼:“遼東戰亂,建州勢力雄起,邊防危機迫近。”為一絕後患,明朝決定聯合女真葉赫部和北韓王朝,以天命四年(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為起始發起對後金的攻擊,薩爾浒大戰由此揭幕。大貝勒代善親自指揮,派遣皇太極率領右翼正白、鑲黃、鑲白、鑲紅四旗前往攻打吉林崖的西路杜松軍,親自帶領左翼正黃、正紅、正藍、鑲藍四旗在薩爾浒(今遼甯撫順大夥房水庫東側)監視明軍。此時,努爾哈赤抵達戰場,觀摩了明軍的擺布,便改變了代善的作戰政策。

他親自指揮正黃、鑲黃、正紅、正藍、鑲藍五旗首先攻打薩爾浒的明軍,指令皇太極帶領正白、鑲白、鑲紅三旗監視并阻擋吉林崖的杜松。翌日,努爾哈赤除掉了薩爾浒的明軍後,調轉馬頭與皇太極部隊彙合,轉而進攻吉林崖的杜松。皇太極勇猛沖殺,主将杜松戰死,龔念遂帶領殘餘逃往斡珲鄂模,後金取得首戰勝利。

皇太極随努爾哈赤乘勝追擊,與總兵馬林率領的北路明軍交鋒。在三月初二早晨,皇太極率領1000士兵攻打斡珲鄂模的龔念遂部,率領騎兵突襲,并以步兵推翻戰車,明兵潰敗,龔念遂等均命喪黃泉。随後,皇太極又率部攻打馬林的尚間崖據點,明軍大敗,馬林隻身逃回開原。對于另外兩路敵軍,劉綎的東路軍以及李如柏的南路軍還在等待終結。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三月初四清晨,努爾哈赤回到赫圖阿拉,立刻召集諸位貝勒大臣謀劃如何消滅劉綎軍,指令代善、皇太極等率領八旗大軍前往迎敵。他自己則留下4000兵馬守衛赫圖阿拉,追蹤李如柏的南路明軍。午時,代善、皇太極率軍出穵裡胯什,發現明軍在阿布達裡崗布列。代善欲親自領兵奪取阿布達裡崗東面山頭,再發起從上至下的攻擊,皇太極攔住他說:“阿哥您率領大軍後行,我率部先行占領該山并發動攻擊。”得到代善的許可後,皇太極率領右翼四旗,迅速占領了東側山頭,然後派遣30名精騎發起攻擊,然而未能取勝。緊接着,代善率四旗兵親行為明營發起攻擊,經過激戰,明軍大敗,皇太極率軍緊随其後攻擊。

劉綎率領兩營明軍前來迎戰,皇太極趁明軍布陣之際趁虛而入,劉綎陣亡,明軍全軍覆滅,北韓軍隊将領姜弘立投降。薩爾浒大戰是後金與明朝的首次大規模戰役,皇太極為此戰勝利立下赫赫戰功。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年),皇太極與兄阿巴泰率領5000精騎馳援科爾沁,逼得察哈爾蒙古領袖林丹汗遠走高飛。

繼位為汗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日啟六年,公元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因甯遠戰役失利郁郁而終。大妃阿巴亥及其兩名侍妾随葬。汗位在四大貝勒之間標明,但大貝勒代善與大妃阿巴亥有私情,聲譽掃地,繼承權亦被廢除。次貝勒阿敏非努爾哈赤親生,曾參與父親舒爾哈齊的叛亂,無人支援。三貝勒莽古爾泰的生母罪責累累,加上性情粗暴,無法當選。唯有皇太極具備争位的實力,地位優越,故被衆貝勒推舉為汗。當天,代善及其子嶽托、薩哈廉全力支援,共推皇太極繼位,皆因其“才德冠世”。次日,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并焚香告天。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皇太極登基之際,後金面臨重重困境,包括明朝加強關甯錦防線,聯合北韓、蒙古封鎖後金;四大貝勒意見不合;内部沖突引發各種問題;經濟遭阻;百姓厭戰等。應付明朝,皇太極确立“講和與自固二策”,争取和平,處理後金的危機,等待時機成熟,再攻明朝。當時明朝因赢得了甯遠戰役而得勢,皇太極上台便向甯遠撫袁崇煥緻信,期待“互恙和解”。雙方均積極備戰,明廷一方面索要土地,另一方面加緊修建塔山、大小淩河城及錦州城。天聰元年(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皇太極親自領兵征明。袁崇煥發起“恢複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其軍隊在錦州進行修城屯田,實施“守為正著,戰為奇著”。皇太極欲發動攻勢,反而在甯遠遭受重創。雖屢攻數日不果,袁崇煥滿桂、尤世祿、祖大壽仍堅守城池。

後金軍隊傷亡衆多,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陣亡,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均受傷。明将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甯遠城堅難摧,皇太極隻得撤至錦州,已至六月四日。士兵多中暑,皇太極下令退兵。此役明軍大勝,史稱“甯錦大捷”。戰敗後,皇太極一籌莫展,遼西暫不可取,奪取北京需另謀他法。皇太極精通蒙古事務,曾參與與喀爾喀、科爾沁等部落的結盟,領軍馳援科爾沁。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後金天聰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皇太極率大軍攻打察哈爾的屬部多羅特部,在敖木倫大勝,俘獲一萬一千二百人。多爾衮因其戰功被封為墨爾根戴青,多铎則被晉封為額爾克楚虎爾。 八月,與喀喇沁議和,九月向科爾沁、喀喇沁、敖漢、奈曼及喀爾喀諸部調集軍隊。九月六日,後金大軍正式出征察哈爾。二十日,大軍向席爾哈、席伯圖、英、湯等地發起進攻,全線告捷。次日,追至興安嶺,繳獲大量物資。十月中旬勝利歸來。這次出兵,既是對察哈爾大敵的打擊,也鞏固了對已歸附的蒙古各部的統治。不久,皇太極派遣阿什達爾漢到各地頒诏,規定若再讨伐察哈爾,管旗諸貝勒中,凡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者都必須參戰,違者要受罰。

革故鼎新

後金天聰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至天聰四年(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皇太極在明朝關甯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從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失利,史稱“己巳之變”。天聰四年(1630年)正月,皇太極領兵攻占遵化、永平、遷安、灤州四城。他決定鞏固已占的四城,在關内打進一顆釘子,以為據點。明廷調集各路大軍,組織反攻,收複永平等四城,後金兵敗歸沈陽。皇太極因失已得四城,“感傷堕淚,大小諸臣,見之無不流涕”。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皇太極在位之際,順應時代潮流,推動了後金勢力向封建制度的轉變。他鑒于自身的深厚文化底蘊,遂啟動了推行文教複興的政策。後金天聰三年(明崇祯二年),他首倡“武治亂世,文佐盛平”,改變了他父親努爾哈赤對待文人的極端态度,随後當年便進行科考,招納了滿、漢、蒙古生員200人。他深谙文教對治國之重要性,直言讀書并非無用。

自天聰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起,下令貝勒大臣的子弟,年齡在15歲以下,8歲以上者,皆要接受教育。他還派遣專員丈量土地,将“各處餘地”公諸于衆,配置設定給普通群眾耕種,禁止旗主、貴族設立莊園。此外,将原有的13人編為一莊,調整為8人編為一莊,“剩下的漢民,分别居住,編入民戶。”同時下令普查壯丁與奴役之事,釋放部分奴役為編民。這些手段既制約了滿族貴族的特權,也有利于農業生産的發展。他更是積極吸收漢族文化,命衆飽學之士翻譯漢字書籍。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皇太極積極削弱其他三位貝勒,後金天聰四年(1630年)六月,他借阿敏退縮灤州、永平等地之敗,以16條罪狀定罪,将其囚禁終身。不久,阿敏死于疾病。此後,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正月初一,他廢除與三位貝勒同座共理朝政的舊制,改獨坐于南。這樣,皇太極的汗權得到加強。

皇太極為了鞏固統治基礎,增強軍事力量,适應對明戰争的需求,進一步拉攏漢族與蒙古族,平衡滿族八旗旗主和諸貝勒的實力,他擴大了八旗組織,吸納漢族和蒙古族兵員。1633年6月初二,他下令“不得侵擾”新降之民,最終明将孔有德等人紛紛歸降。

1633年,馬光遠統領漢兵,實際上形成了漢軍旗。此年,廣鹿島副将尚可喜歸順,皇太極推說他“知道時勢”,賞賜其十斤重的金腰帶。到1634年,在沈陽城郊檢閱時,共有十一旗軍人參加。皇太極通過這些方式加強了汗權,穩固了自己的位置。

稱帝改号

後金天聰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多爾衮等人平定察哈爾部,統一漠南蒙古,并獲得所謂“曆代傳國玉玺”。十月,族名确定為“滿洲”。十二月,群臣以察哈爾降服及獲得“傳國玉玺”為由,請求皇太極“早正大号”,遭推辭。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天聰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極再次詢問漢官儒臣對“早正尊号”的看法,鮑承先、甯完我、範文程、羅繡錦等皆贊同。薩哈廉召集諸貝勒獻誓詞,表忠心。外藩蒙古諸貝勒紛紛請求上尊号,皇太極應允。至天聰十年三月末,上尊号準備完備。

四月十一日,皇太極在盛京天壇祭天後“踐天子位”,尊号為“寬溫仁聖皇帝”,國号“大清”,改元崇德。

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十九日,皇太極因北韓不顧盟約,決意進攻。十二月二日,皇太極率軍出發。北韓國王李倧預計“朝夕被兵”,期待明朝援助失敗。清軍于十二月十日渡過鴨綠江,十三日抵達安州,展開“丙子之役”。次年正月初七日,清軍擊敗北韓全羅、忠清兩道援軍,李倧逃往南漢山城,稱臣請罪。皇太極要求嚴懲北韓挑起釁端的官員,同時攻入江華島,獲北韓王妃、王子及閣臣等人。三十日,李倧至皇太極面前請罪,史稱“丁醜下城”。舉行受降儀式後,扣留其長子、次子為人質,其餘俘虜家屬二百餘人遣歸京城。二月初二日,皇太極自北韓凱旋。自此,清朝取代明朝,北韓變為藩屬。北韓對清朝稱藩臣之禮,更改原有兄弟稱呼。不久,阿濟格攻克皮島,解決清朝攻向關内的後顧之憂。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針對明朝的軍事行動,因山海關阻擋,分為入口之戰和關外之戰。崇德年間共發起三次入口之戰(丙子之變、戊寅之變、壬午之變),每次均在關外部署兵力牽制明朝。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阿濟格等領兵出戰,首次入口之戰俘獲人畜十七萬九千八百二十,活捉總兵巢丕昌。崇德四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清軍渡運河,攻占山東濟南府,俘獲人口二十五萬餘,四月勝利回師。嶽讬在軍中陣亡是清軍重大損失。崇祯帝宣布京師戒嚴,憂慮重重,臨時放松對農民軍圍剿,調集兵力抗清。

奠定基業

崇德五年(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軍築義州城。少部分兵力進塞,集中力量打松錦大戰。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八月,皇太極鼻血噴湧,急行六天到松山。皇太極親自出征,清軍士氣大增。依烏忻河南至海,橫跨大路,駐營連綿,高橋設伏,圍追堵截,周遭有心備。二月十八日,清軍進入松山,活捉洪承疇。三月初八日,錦州城内祖大壽孤立無援,被圍一年後投降。四月,清軍攻克塔山、杏山,二城皆毀。至此,松錦大戰,清軍告捷,殲滅明軍五萬餘衆。随後,松山、錦州歸順清軍。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皇太極發動生前最後一次入口之戰(壬午之變)。他要求格外關注明朝和農民軍動向,堅持友好相待。奉命大将軍阿巴泰領軍,從界嶺口及黃岩口毀牆而入,長驅南下,陷山東兖州,破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敗敵三十九處,得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金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民三十六萬九千口及馬牛衣物等。漢将李國翰、佟圖賴、祖澤潤、祖可法、張存仁等請趁勢攻占北京,皇太極堅持既定國策,表示:“進攻山海關如砍樹,須先從兩旁砍削,樹必倒。今吾不取關外四城,如何能克山海關?今明精兵已盡,吾軍四圍縱略,明國日衰,吾軍日強,此後燕京可得矣。”終皇太極一世,清軍未過山海關,卻為後來的清兵入關掃清障礙。同年十月,西藏達賴五世遣使向清朝示好。皇太極盛贊藏傳佛教,向使團表達他對佛教的熱誠。

猝然長逝

皇太極在五十歲那年,因深愛的宸妃離世,瞬間孱弱。皇太極一生有十五位妃嫔,最愛的當屬天聰八年(明崇祯七年,1634年)迎娶的博爾濟吉特氏,崇德元年封為關雎宮宸妃。她溫柔賢惠,與皇太極感情深厚,婚後生下一子,使皇太極欣喜若狂,頒布清朝首個大赦令。然而,此子兩歲夭折。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九月,皇太極在松錦前線聞知宸妃病重,趕回盛京,而此時宸妃已然離世。皇太極極度悲傷,此後長期迷糊、食欲減退,常感“聖躬違和”。當年十月初二日,他告誡諸王及其妻兒:“山高難攀,木直易折,年輕易老,這是上天賜予我憂慮。”顯示他對日漸衰老的擔憂。

皇太極在位時期,在軍事與文化方面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起,皇太極因健康惡化多次頒布大赦令,減輕政事負擔,甚至虔誠祈求。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亥刻,皇太極突然辭世,享年五十二歲。賜谥号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文皇帝,後累加至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廟号太宗。葬于沈陽昭陵(北陵)。

繼續閱讀